清史三百年
清史三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三百年 > 第47章 乾隆初登皇位那些事儿

第47章 乾隆初登皇位那些事儿

加入书架
书名:
清史三百年
作者:
林源生
本章字数:
8926
更新时间:
2024-11-20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好好聊聊乾隆皇帝刚登上皇位那会儿的精彩故事。

话说乾隆的继位之路啊,和他爹雍正比起来,那可真是顺利得很。可这继位顺利归顺利,并不意味着就能马上稳稳当当地坐上江山之主的宝座。就像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里讲的那样:“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已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

乾隆继位的时候才二十五岁呢。这年纪要是放到现在,也就是个硕士刚毕业。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毛头小子,能有多少职场经验呀?本来呢,乾隆还想着自已能有个长长的 “实习期”,慢慢积累经验,等个几十年再登上皇位呢。谁能想到,他爹雍正死得如此突然。

雍正十三年,也就是 1735 年,八月二十二号晚上,大学士张廷玉刚睡下,就被圆明园的太监叫醒,让他赶紧进宫。张廷玉不敢耽搁,麻溜地就往圆明园跑。等他见到雍正的时候,可吓坏了,雍正躺在床上,眼看就不行了。

雍正才五十八岁,也不算老啊。前两天还能办公呢,二十二号白天病情加重了点,但也能见大臣处理政务。谁也没想到,这一下子就快死了。太医也没办法,拖到二十三号,雍正就驾崩了。

关于雍正到底是怎么死的,民间那可是有各种各样的传言。其中最离谱的说法就是被吕四娘飞剑取了首级。不过呢,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雍正的暴毙是因为吃丹药中毒死的。证据就是在《清高宗实录》里记载着,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把宫里那些被雍正养着的炼丹道士全给扫地出门了。

雍正死得这么突然,连个遗诏都没来得及留。这时候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赶紧确定新君。当时雍正就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那到底谁会是雍正选定的下一任皇帝呢?

咱得先说说康熙大帝晚年的时候,最让他伤心无奈的事儿恐怕就是 “九王夺嫡” 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雍正就发明了个 “秘密立储” 制度。啥叫秘密立储呢?就是皇帝在位的时候不公开宣布太子是谁,而是把写有继承人名字的诏书分别放在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额后面和皇帝身边。等皇帝驾崩了,宣诏大臣一起拆开传位诏书,确定新君。

其实早在雍正元年,也就是 1723 年,雍正皇帝就把亲书密诏藏在 “正大光明” 匾额后面了。这时候大家都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还是张廷玉最先镇定下来。根据《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的回忆,张廷玉和鄂尔泰对聚在寝宫的王公大臣们说:“大行皇帝生前写有传位密诏,我们俩都看过。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赶紧找到密诏。” 大家一听,都觉得有道理。

于是就让总管太监去找。总管太监说:“皇上没跟我们说过这事儿啊,不知道密诏藏哪儿呢。” 张廷玉就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的文件应该也不会多。你就找外面用黄纸封着,背后写一个‘封’字的小盒,应该就是。”

没过多久,太监还真就在张廷玉的指示下找到了密诏。王公大臣一起宣读诏书,上面写着:“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那乾隆听到诏书之后啥反应呢?根据张廷玉的回忆,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已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还是不起来。

乾隆这哭啊,那可复杂了。虽然他早就猜到自已会是大清国的继承人,可在他看来,这当储君就像一场耐力竞赛,他都做好四五十岁才登基的准备了。谁能想到他爹雍正比他爷爷康熙还少活了十一年,死得这么突然,他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可以想象,乾隆这痛哭,有丧父之痛,也可能是在释放突然要承担这么大责任的压力。

咱再好好说说雍正这个人。雍正为了保住皇位,为了大清江山,那可是殚精竭虑拼命工作了十三年。可他这人个性刻薄,让人不敢亲近。他继位之后对自已的兄弟和心腹大臣那叫一个残酷无情。

他大哥、二哥都在他任内被监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远被囚禁。其他宗室被杀的、被关的、被流放的,那更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最让人反感的是,为了扭转康熙晚年政局的宽纵废弛,雍正施政太猛了,动不动就抄家,得了个 “抄家皇帝” 的恶名。结果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讨厌他。

那乾隆会像他爹一样吗?没有。乾隆受的教育可全乎了,他觉得当皇帝得靠德行,不能靠暴力。他还觉得他爹雍正做得不好,吃力不讨好。

在《宽则得众论》这篇文章里,他明确表达了宽仁的政治理念:“要是能宽以待人,宽容别人的小过错,成就自已的大德,那人人都会感激你的恩德,心悦诚服。要是不这样,只想着狭隘急躁,做事刻薄,就算像秦始皇那样每天批阅无数奏折,像隋文帝那样亲自给百官处理政事,又有啥用呢?”

所以在乾隆眼里,他爹雍正可不是个成功者,他心里对他爹的严酷刻薄可反感了,还惋惜他爹吃力不讨好,不会做人。

虽然古语说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可乾隆为了稳住自已的帝位,可没被这些空话给束缚住。他毫不犹豫地和他爹唱起了 “反调”。

乾隆当王爷的时候就对那些被雍正整治的宗亲怀有同情,可那时候怕他爹雍正,不敢表露出来。现在为了赢得皇室和上层王公对自已的支持,他登基一个多月后,就发了一道震动朝野的谕旨:“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则将来子孙,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 各抒已见,确议具奏。”

乾隆这意思很明显啊,就是要恢复这些罪人子孙的身份。底下的王公大臣那当然心领神会了。没多久,几乎所有因为储位斗争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复了身份。乾隆还赏赐给 “阿其那”“塞思黑” 的子孙相当丰厚的产业。就连雍正朝最重要的政治犯,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来,还赐给公爵,给了优越的生活待遇,让他安养晚年。

可以说乾隆这一举动,一下子就扫除了皇室王公对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新皇帝的 “宽仁” 就像春风一样,让他们重获新生。

乾隆争取到皇室王公的支持后,又用 “宽仁” 赢得了官僚集团的效忠。雍正时期的君臣关系啊,就跟猫和老鼠似的。雍正总是恶意揣测自已的臣子,对臣子的一举一动都苛刻明察,一点错都不放过。可乾隆不一样啊,他让这些人感觉到了温暖。

对雍正留给他的老臣,像张廷玉、鄂尔泰这些人,乾隆不但没按照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的惯例罢黜免官,反而非常尊重。他刚即位的时候对他们都称呼 “先生”,还动不动就施恩赏赐。对那些获罪的官员,乾隆也不像雍正那样锱铢必较、严厉冷酷,而是按照 “宽则得众” 的原则给予开释。比如著名将领傅尔丹、岳钟琪都因为贻误军机被判死刑,乾隆就给放了。雍正去世的时候那些因为追赔赃款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官员也一律获得宽大处理。据统计,乾隆初年从轻处理的官员多达 2100 多名。

乾隆的宽仁有没有赢得人心呢?那效果可太明显了。全国臣民对乾隆的印象那叫一个好,都觉得他是个仁慈善良,甚至有点柔弱的贤君。《啸亭杂录》里就说:“乾隆皇帝即位时,正是雍正皇帝严厉治理之后,他凡事皆以宽大为政,罢开荒,停捐纳,重视农业,限制僧尼。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江南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样的歌谣。””

但你可别以为乾隆就是个软柿子。他心里清楚得很,谁要是威胁到他的皇位,他可不会手软。

从古到今,对新皇帝权力威胁最大的势力就是太后和外戚势力。熟读史书的乾隆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就用一种 “隆养” 的方式处理和他母亲钮祜禄氏的关系。虽然非常尊重孝顺,但绝对不允许太后碰一下他的权柄。

从古到今,太后和外戚势力最容易威胁新皇帝。乾隆知道这点,对他娘钮祜禄氏很孝顺,但就是不让她碰权力。有一次太后想让乾隆修庙,乾隆当面答应,回头就把太后身边的太监骂了一顿,这其实是在敲打太后。

咱都知道,清朝的崛起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那都是兄弟儿子一起打天下。为了皇位,爱新觉罗皇室内部几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政治斗争。康熙晚期激烈的 “九王夺嫡” 乾隆也是亲身经历过的。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乾隆刚登上皇位,就决定彻底改变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把所有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对于自已还活着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乾隆在金钱、爵位上那是毫不吝啬。可一涉及权力,乾隆就格外警惕严厉,一点都不让他们染指,还经常提醒他们:“不许干预政事,保全名誉。”

比如说有一次,乾隆让弘昼在宫中给八旗子弟监考。考试开始了,乾隆迟迟不退席。弘昼大大咧咧地请皇帝回宫吃饭,说这里有他就行了。乾隆只是点了点头,但还是坐在那儿没动。这时候弘昼公子哥的暴脾气就上来了,对乾隆说:“你难道连我也不相信,怕我被他们买通了吗?” 在专制时代,对皇帝这么说话那可是大逆不道。当时乾隆一言不发就走了。等乾隆走后,弘昼才回过味儿来,知道自已犯了大错。第二天,就去给乾隆请罪。

乾隆对他说:“昨天,如果我答复一句,双方顶撞起来,你就该粉身碎骨了。你的话虽然不好听,但我知道你内心友爱,故而原谅了你,今后要谨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 弘昼这才知道自已逃过了一劫。

还有他的兄弟叔伯。清朝一开始都是家族一起打天下,为了皇位,每一代都有争斗。乾隆也经历过 “九王夺嫡”,所以他一上台,就把皇族人物都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对太监,乾隆也防着。刚登基两个月,就批评雍正时候的太监不遵守礼制。还弄了个 “宫廷法典”,管得死死的,所以乾隆朝太监没敢捣乱。

乾隆即位之初的这些故事能给我们啥启发呢?乾隆即位的时候虽然很年轻,但他已经是个非常精明的青年政治家了。他没像传统那样 “新官上任三把火” 来树立权威,而是知道该拉拢谁,该打击谁。宽仁与严厉,都是这位新生代皇帝的一体两面。

咱想想,要是乾隆一登基就来个大张旗鼓地立威,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和反抗。可他选择了宽仁,先赢得了人心。等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好皇帝的时候,他再对那些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势力进行打击,这样就容易多了。而且乾隆很清楚自已的目标是大权独揽,所以他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都非常谨慎,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这就告诉我们啊,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要像乾隆一样,先分析清楚形势,找到关键人物和关键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这样才能达到自已的目的。

同时,乾隆对太后、兄弟、太监等势力的防范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当我们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更要小心那些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人或事。要学会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范,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地位和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乾隆即位之初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皇帝的智慧和谋略,也让我们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希望我们都能像乾隆一样,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能够冷静分析,果断行动,成为自已人生的主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