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
清史三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三百年 > 第42章 雍正帝与养廉银制度

第42章 雍正帝与养廉银制度

加入书架
书名:
清史三百年
作者:
林源生
本章字数:
3538
更新时间:
2024-11-20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清朝雍正帝和那个特别厉害的养廉银制度。

话说在清朝初期呀,很多制度都是照着明朝来的。在收钱粮的时候呢,有个叫 “火耗” 的玩意儿。这火耗呢,就是把碎银子用火铸成银锭的时候会有损耗,也叫耗羡。本来吧,这也算是个正常的事儿,可在实际操作中呀,可就完全变了样。

那些当官的呀,可真是大胆,随便就加派火耗。一两银子能加到好几钱呢!这火耗又不在规定要上交的正额里面,那些官员们就可着劲儿地从这里面贪污。这慢慢就成了官场的坏风气,大家都这么干,谁也不觉得有啥不对。

到了康熙末年的时候,各地的官员都打着火耗的旗号,那叫一个横征暴敛,把钱都往自已兜里揣。这局面呀,简直没法控制了。

这时候呢,雍正帝就坐不住了。他决心要把这钱粮的问题好好清理清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山西巡抚诺眠和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的时候上奏了。他们说呀,把山西省各地加派的火耗都提到布政使司库里面去。用二十万两火耗银来补全省的亏空,剩下的呢,就分给地方官员,还起了个名儿叫 “养廉”。

雍正帝听了他们的建议,那是左思右想啊。最后觉得挺有道理。他就说了:“与其让州县存着火耗去养上司,那还不如上司拨火耗来养州县呢。” 你想想,州县养上司,这明摆着就是非法贿赂嘛。可要是上司拨给州县,那就变成合法的 “养廉” 了,还能当官员的俸禄补贴。

这山西一实行这个办法,其他各省一看,嘿,这不错呀!都纷纷跟着学。他们也用火耗去补亏空的钱粮,然后再分给州县当养廉的钱。

到了雍正五年的时候,雍正帝又下命令了。让各省的督抚们根据自已省的实际情况好好商量商量,然后上奏给他,把这个事儿给定成个制度。就这样,这个改革就形成了一个制度,叫 “养廉银制度”,也叫 “耗羡归公”。就是上级官府按照定额发给官员火耗银。

这以后呀,火耗就分成了三份。一份呢,给地方官养廉,让官员们有足够的钱过体面的生活,这样他们就没那么大的动机去贪污受贿了。一份用来弥补地方的亏空,把财政上的难题给解决了。还有一份就留着地方公用,比如说修修路呀,建点公共设施啥的。

这个养廉银制度一推行,那好处可多了去了。首先呢,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了。以前那些被官员们随便贪污的火耗银,现在都进了正规的财政渠道。这就给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好多资金呢。其次呀,对廉政建设也特别有帮助。官员们有了养廉银的保障,就不用再通过那些非法的手段去弄钱了,贪污腐败的现象自然就少了。

雍正帝那可是下了大力气去推动这个养廉银制度。在清朝的历史上,这个制度那可是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它不光改变了当时的财政格局,对后世的廉政建设也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官场的风气那么不好,雍正帝能想出这么个办法来,真的是很有魄力。要是没有他,这国家的财政说不定得乱成啥样呢。那些官员们要是一直这么贪污下去,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这个养廉银制度呢,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它试图通过给官员们合理的经济待遇,来让他们好好为国家办事,不要去贪那些不该贪的钱。虽然不能说这个制度就完全杜绝了贪污腐败,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作用。

而且呀,这个制度也让地方的财政有了一定的保障。以前亏空那么多,现在有了火耗的补充,就可以做一些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了。比如说修修水利呀,改善一下交通啥的。这样一来,老百姓的生活也能过得好一点。

当然啦,这个制度也不是没有问题。有些官员可能还是会贪心不足,觉得养廉银不够多,还是会想办法去贪污。而且,这个制度也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当官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为百姓服务。

但是总体来说,雍正帝的这个养廉银制度还是很有意义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愿意去尝试新的办法,去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雍正帝和他的养廉银制度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虽然它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个好的制度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也可以看到,廉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创新。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制度就想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从思想教育、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

总之,雍正帝的养廉银制度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也让我们对今天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制度,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