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小姐家门前,齐妃派去的心腹恭敬地递上聘书和聘礼清单。
小姐的家人满心欢喜地迎接,整个府邸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此事在宫中也传为佳话,众人皆道三阿哥与那小姐乃是天作之合。
齐妃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只盼着三阿哥早日成婚,为皇家开枝散叶,延续香火。
半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三阿哥终于迎来了他的大婚之喜。
婚礼盛大而隆重,整个宫廷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成婚之后,三阿哥满心期待地等待着胖橘在朝廷上给他安排职位。
终于,他的等待有了结果,胖橘任命他管理户部。
得知这一消息的三阿哥兴奋不已,他深知这是自已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初入户部,三阿哥面临着诸多复杂的事务和难题,但他并未退缩,反而充满了斗志。
他每日早早便来到户部,认真查阅账目,与下属官员交流探讨。
对于一些陈旧的制度和不合理的流程,他大胆地提出改革建议,并虚心向有经验的大臣请教。
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三阿哥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户部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命脉,责任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户部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善。
税收的征管更加规范,财政收支也逐渐平衡,一些长期积压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三阿哥的努力和成绩很快传到了胖橘的耳中。
胖橘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对三阿哥大加赞赏:“三阿哥管理户部以来,兢兢业业,成效显著,实乃我皇家子弟之率。特赐号宣,封为贝勒,以资鼓励。”
群臣纷纷祝贺:“恭喜宣贝勒,贺喜宣贝勒!”
三阿哥激动地跪地谢恩:“儿臣谢父皇隆恩,定当加倍努力,不负父皇厚望!”
被封为宣贝勒的三阿哥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努力。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贝勒在户部的工作越发得心应手,他提出的一些政策和建议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胖橘对三阿哥的表现十分满意,决定给予他更高的奖赏。
于是,又下令让他外出开府,并且用的是郡王的礼制。
开府的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宣贝勒和福晋亲自参与府邸的规划和设计,力求打造一个既符合郡王身份又舒适宜居的府邸。
在开府的那一天,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宣贝勒站在府门前,心中感慨万千。他回顾自已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努力,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开府之后,宣贝勒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他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政事,为胖橘分忧解难。
宣贝勒,婚后的日子里,他的身高竟还在不断增长,如今已然比胖橘高出了一个头。
每次胖橘见到宣贝勒,都忍不住露出吃惊的神情。
“这孩子,怎的长得如此之高。”胖橘心中暗自诧异。
而宣贝勒府中,此时正迎来另一件大喜事——三福晋有孕了。
这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贝勒府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然而,喜悦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丝忧虑。因为三福晋年龄尚小,生产时恐怕会面临难产的风险。
宣贝勒为此忧心忡忡,于是,宣贝勒特地前往母妃齐妃的宫中,请求她派遣经验丰富的嬷嬷前来照顾三福晋。
“母妃,福晋她有了身孕,可她年纪尚小,儿臣担心会有意外,还望母妃能赐几个得力的嬷嬷相助。”宣贝勒一脸焦急地说道。
齐妃听闻这个消息,先是一喜,而后看到儿子担忧的模样,心疼地说道:“儿啊,你不要着急,母妃这就给你安排。”
很快,齐妃挑选了几位在自已身边伺候多年、经验丰富的嬷嬷,送到了宣贝勒府中。
众人看到宣贝勒如此关心福晋,纷纷称赞他重情重义。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宣贝勒暗中使用了一个从277那里获得的奖励——保胎丹。
这保胎丹能确保孩子和大人都平安无事。
宣贝勒将保胎丹悄悄的在福晋睡下之后,给她喂了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福晋的肚子渐渐大了起来。
宣贝勒只要一有时间,便陪伴在福晋身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福晋,你辛苦了,为了咱们的孩子,你一定要好好保重。”宣贝勒温柔地说道。
三福晋满脸幸福地回应:“贝勒爷放心,妾身定会为您生下健康的孩子。”
而府中的下人们也都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不敢有丝毫懈怠。
转眼间,到了三福晋临盆的日子。
产房外,宣贝勒焦急地来回踱步,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怎么还没生出来?”宣贝勒心急如焚。
就在这时,产房中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
宣贝勒心头一紧,紧接着,嬷嬷满脸喜色地跑了出来。
“恭喜贝勒爷,福晋顺利产下一位小阿哥,母子平安!”嬷嬷说道。
宣贝勒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孩子,还是长孙,他的筹码又大了),连忙冲进产房,来到福晋的床前。
“福晋,你受苦了。”宣贝勒握着福晋的手说道。
三福晋虚弱地笑了笑:“能为贝勒爷生下孩子,妾身不苦。”
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和虚弱的福晋,宣贝勒心中充满了喜悦。
……
孩子的满三宴上,宣贝勒府热闹非凡。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胖橘也赏赐了许多珍贵的礼物。
“朕的孙儿永瑚,定要健康成长,将来为国家效力。”胖橘说道。
宣贝勒抱着孩子永瑚,跪地谢恩:“多谢父皇,儿臣定当好好教导他。”
自三福晋顺利生下孩子后,宣贝勒发现了一个微妙的变化。
曾经,众人总是对他不断增长的身高啧啧称奇,可如今,大家的关注点似乎完全转移了。
人们不再夸赞他的身高,反而纷纷称赞他的聪明才智。
这一转变起初让宣贝勒有些许的不适应,但很快他便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让自已真正立足朝堂、赢得尊重的契机。
于是,他决定更加认真地学习,用心处理各类事务。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贝勒府,宣贝勒便已坐在书房中,研读经史子集,思考治国方略。
他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而是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力求融会贯通。
处理府中事务时,他也会仔细斟酌每一个决策。
无论是下人的管理,还是财务的收支,他都力求做到公正合理,有条不紊。
朝堂之上,宣贝勒更是积极参与政事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