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女娲创造人类之后,整个寰宇中,世界文明也来到了人类自已开创和主导的时代。鸿钧老祖和一众徒弟也乐见其成,回到三十三天外不再过问世事。
上面一讲我们已经说到三皇五帝,我们详细讲了三皇的来历和他们所创下的功绩(除了黄帝之外)。今天我们继续的“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就来到了我们的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这段说的主要是黄帝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对标准的文字和丝麻织成的衣裳的都是在黄帝时期发展起来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也在这一时期兴起,这也是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其实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 ,也有说巳姓,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在位一百年间,黄帝不仅统一华夏各个部落,还征东夷、伐九黎,建立了一统中华的丰功伟绩。最有名大战便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ì种植)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意思是说到了黄帝时代,炎帝神农氏开始衰落,不能再有效地管理、约束各个部落。黄帝外修五倍,内振德政,很多诸侯都来归顺。这时候神农就很不爽,想讨伐这些诸侯。于是双方大战于阪泉,结果黄帝三战三捷,最后实现了各诸侯部落的统一。从此中华民族有了“炎黄子孙”的称谓。
而涿鹿之战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一场大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里记录很简单。《山海经》就对这场战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这场战争不仅是人类参与了战争,还有好多神巫参与了进来。在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女魃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
黄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外征伐统一各个诸侯部落,对内带领民众播百谷,植草木,创文字,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立下不朽的功勋。
据说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伦,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胡曹发明衣裳(这个衣裳与知生氏时的衣服还是有区别的,这时的衣服已经是用丝麻等纤维织布做出来的衣服)。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所以,也有人将黄帝称为“人文初祖”。
书归正传,咱们先说“始”。“始”字是形声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始”字由“女”和“台”组成。“女”表义,古文字形体就像是一名女子。“台”表声,台在家古文中的字形是头朝下的胎儿形。两方结合下来,“始”字最初指的是是女子刚刚怀孕的意思。《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后来引申为最初,开始的意思。
“制”和其繁体字“製”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字,后来二字在表制造义中通用,简化字合并为一个汉字为“制”。我们先前面的“制”,会意字。在甲骨文本从刀,从木,会意是以刀截割木材的意思,所以“制”字指以刀断木。《说文解字》:“制,裁也。” 而孔颖达《正义》训“制”为“割”。《字汇》:“制,造也。”“制”由此义可引申为制造的意思。由制造义又可引申为制定﹑形制。
而“製”,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从字形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是剪裁,裁衣的意思。《説文解字》:“製,裁也。”《集韻》:“製,謂裁衣也。”都是同样的解释。《正字通》:“製,俗稱撰述文辭曰製。”这里说明“製”是撰写的意思。泰山刻石“作制明法”,由此可见“製”有法度、制度的引申。古代帝王的命令以及法定的古代长度都可称为“制”。所以皇帝的诏书也会称“制曰”。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皇帝诏书中的最初“诏曰”和“制曰”是有区别的。“诏曰”是必须办的;而“制曰”要求就没有那么强硬。例如:“制曰:可”意思是皇帝说了可以这么做。后引申意思合并也为制造,两个字合并也通用为制造。
接下来我们说说“文字”。我们先说“文”。“文”,象形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观的花纹图案。所以“文”的本义的指“文身”。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增加了偏旁“纟”,产生了新的形声字“纹”,表示花纹之义。也就是说,“文”是“纹”的古字。现代汉语中“水文”“天文”的“文”字也是指自然界中某些呈“纹路”状的现象。而“文”字的本义由“纹”所替代,本身却不断地被引申出其他含义。由于“花纹”是有条理的,“文”又引申为“文章”“条文”;“花纹”是赏心悦目的,又引申为“文采”“文雅”;古代文字是用刀刻的,所以引申为文字。后由“文采”“文章”又引申出指有各种仪节组成的礼乐制度等一类古代文化。
“字”,会意兼形声字,始见于商金文。金文中的“字”都是宝盖头“宀”下一个“子”。“子”,甲骨文金文像婴儿形;“宀”,甲骨文像房屋形。“字”的构造就是模拟孩子出生于屋内的样子。“字”以屋内产子之形而以“子”所兼表之音示“生育”之义,并由此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由于女子要生育,首先得许配于人,出嫁,故“字”又引申为许配、嫁。例如:待字闺中。到了先秦时代,“字”也用以指标记语词的符号。
“文”和“字”在古代还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通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分得很清楚:“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撇开仓颉作书之传说不论,单就文字创造过程而言,文与字又有所区别:独体的、无可分解的称“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相结合而成的称“字”。说先有文,后有字,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文字合起来,形成了其总体的概念,统指记录语言使之得以传诸异时异地的符号体系。这些被创作出来用于记录的符号,就被统称为文字。
传说是就是黄帝时期由仓颉创造的(有人把“颉”念成邪(音)——仓邪(音)。这是两种读音,我觉得读哪一个都行)。《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都有仓颉造字的记载。《世本》就是讲“谁造了什么、谁造了什么”。比方,前面讲“律吕调阳”,《世本》就认为,“律吕”是伶伦造的。还有什么“大挠造甲子”,很多这样的内容。《淮南子》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效果?因为人类掌握文字是一件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这种话可以当神话听,但实际上也有合理成分。
什么合理成分?我们现在知道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大家知道不知道甲骨文是做什么用的?确切地说——文字是用来祭祀的,是和神灵通话用的!也就是说,甲骨文是用来和神通话的,是祭祀的时候占卜过程的记录。二十世纪初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商朝人在乌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的字,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什么要用文字记录?因为在古人的头脑里,神是识字的,而人可以通过文字跟神进行沟通。所以文字从一开始就是和神明联系在一起的,是神圣的。从这里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人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
但实际上,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文字很难说是某一个人造的,而是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最初伏羲演化八卦,那时候也是有文字的,只是那时候的文字都和八卦图像一样,跟接近于符号或简要的图形。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这些符号变得越来越多,各部落之间也无法相互通用。所以或许这样的解释更合理些——仓颉把之前的那些“字”演变过来,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了统一的文字。当然,古人不了解这一点,就认为是仓颉造了文字。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古代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明显不一样。实际上,我们现在也能体会到,文字和我们平常用的口头语言是有区别的。
当然,从黄帝到各朝各代肯定也会有口头文字,但是它跟祭祀神和祖先用的甲骨文肯定也不是一回事。因为甲骨文主要跟祭祀、礼乐有关,是给神看的,不是记录日常对话的。也就是说,最开始的书面文字跟口头语言完全是两种不同用途,可能离得很远、很远,后来才慢慢接近,到明清时代才有白话小说(其实也是半文半白的),到五四运动之前,才有纯粹的白话文。
接下来是“乃服衣裳”。咱们先说“衣裳”。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后来胡曹发明了衣裳。什么是衣裳呢?《说文解字》中说:“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意思是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注意一点,这里的“裳”是裙裳,象裙子一样的,不是后来的裤子,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
我们再简要的讲一下“乃”字和“服”字。“乃”,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指的是第二人称的代词,相当于你的。二,就是动词“是”的意思。三,就是连词,相当于“竟然、才”或是承接词“于是”的意思。
再说“服”,“服”的古字写作“??”,是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左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边是一只手,表示一个人用手按使另一个人跪下,让其服从的意思。所以“服”字的本义一般认为是“降服”“使服从”。《荀子·王制》:“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大意是:不动用武器不使用士兵天下就服从。由“服从”进一步引申为“服侍”之义,即为他人奔走效劳、悉心侍候之意。
“服”在汉语中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表示衣服、服饰。这个意思是从“服侍”之义引申而来的。因为“服装”对人的躯体来说,那也是一种服饰。屈原《九章·涉江》中有“余幼好此奇服兮”一句,此句中“服”就是指服装。本文中的“服”是穿戴的意思。
虽然说是胡曹发明了衣裳,在这之前知生氏也发明了衣裳。这两种衣裳是有区别的。知生氏发明的衣裳是用能够温暖人体的草木和兽皮编织缝制而成的,衣服都比较原始。各式各样的都有。而胡曹发明的衣裳就是用更细的丝麻编织起来的衣服,这种衣服更精细,更能够贴身保暖。除了胡曹外,也有人说衣裳是嫘(léi)祖发明的。《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汉日仪》记载: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 从以上记录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嫘祖是蚕桑和丝绸的始祖。
那嫘祖是谁呢?《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义。”《世本·卷一帝系篇》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这是关于嫘祖的一些记载,但更多的是其种桑养蚕,而很少有强调嫘祖发明衣裳的记载。至于衣裳是嫘祖发明的一说,也待大家以后考证,不再赘述了。
现在有了文字,又有了衣裳,文明就会逐渐的得到强有力的发展了。在《论语》泰伯篇称赞尧“焕乎,其有文章”。什么是“文章”?在古代,文与章是两个概念。
文指的是文字,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的讲过了。我说说“章”。“章”指的是一首完整的音乐,例如盛世华章。在《说文解字》说:“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上“音”下“十”,意思是音乐终了为一章。所以,古代的文章是一种“礼乐文明”,不是现在写文章那个文章。
也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有文字、有很好的礼乐,然后垂拱而治。这种“文章”、“文明”就是从炎黄、尧、舜、禹那段历史不断开拓传承的。
这段是讲中国最早的那段时间——也就是传说的黄帝时代,更准确地说人文三皇时代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段讲的代表文明记载的文字已经出现,代表的纺织类的衣服已经成形,更深层次代表礼仪的音乐,治病的医学,帮助农耕的历法等等都不断的涌现,文明已经在中华大地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
从这段开始,人类文明进入了自主发展的光辉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了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