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结束后意味着王学安就要上族学正式成为一名蒙童了。
隔日午后,王长胜提着一些豆腐、炒螺带着王学安去了村长家,说了要上族学的事情。
村长王大山约55岁,头发斑白,穿着蓝色短衫,如果不是眼睛透露出来的睿智,看起来像是和蔼的老头儿。
王学安对村长的印象是很好的,在他的管理下村庄内部虽然有些小摩擦但大体都是团结和谐的,也不像其他村落有卖儿卖女欺负弱寡的事情出现。
过了村长这一关,王家人就开始着手准备束脩,准备了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肉干。
东西准备好后就要去拜师了。
老秦氏找到王学安从大木箱里掏出一件崭新的灰色长褂,“大根,这衣裳你试试。”
王学安利索的穿好衣服,在老秦氏面前转了几圈,“奶,好看吗?”
“好看好看!咱们大根穿起来可精神了,一看就是读书人!”
“谢谢,奶奶!”王学安上前给了老秦氏一个拥抱,老秦氏顿时脸上笑开了花。
王学安小心翼翼的脱下了衣裳递给老秦氏,“奶,你们有新衣服穿吗?”
“咱们整日干活穿新衣服干啥,碍事!”
王学安看着老秦氏满是补丁的衣服,心里酸酸的。
古代生产力低,布匹对于农家人是件奢侈的东西,像是王家人轻易不会买新衣,特别是小孩,小孩长得快,基本上都是家中大人的衣服改造的。
这次老秦氏让王学安在老师面前留个好印象,买了点料子给他缝制了一件衣服,自他回归身体后时时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大根,上了学堂要好好听老师的话,知道不。”
“嗯。”王学安重重的点了点头。
王学安以他这段时间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士农工商,商户的地位最低的,如果以后王家人生意越做越大,保不齐会有人觊觎他们家的财富。
于是王学安目标除了发家致富还多了一个,那就是考取功名护住王家。
......
开学日,王长胜也把他压箱底的衣服拿了出来,虽然不是新衣,但也是浆洗得干净没有补丁的衣服,平日里重要节日王爷爷才会舍得穿上。
拜师六礼早已准备妥当,王长胜却没有着急走。
“再等等,石头也一起过去。”
“二堂哥?他去年不是去过族学,然后......”
“石头这些日子被你大爷爷拘着性子也定了点,家里没啥事,去族学认些字也好。”
才说完,大爷爷就带着王学平出现了。
很明显看得出,王学平被揍了。
王学平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时不时用手悄悄的抚摸着自已的屁股。
王学平有气无力的向王学安打了声招呼,两人就跑到一旁说起了悄悄话。
“唉,大根,你不知道读书有多难,以后在族学有啥困难来找我,你哥罩着你。”离开大爷爷身旁,王学平终于恢复了精神,小大人般拍拍王学安的肩膀。
“好的,堂哥你屁股怎么了?”王学安装傻目光真诚透露着关切问道。
“哈哈....没事没事,就是这件衣服紧的慌穿着不舒服。”王学平为了表示自已说话的真实性,特地扭了扭自已的身体,只不过他的表情可没那么有说服力。
“那大堂哥今日不去族学?”
“我哥他要到县城读书啦,今日我爹也带他过去拜师。”
那边王爷爷兄弟俩也聊完了,招呼王学安王学平过去,就一起出发了。
族学建立在王家村村落的中心位置,族学院子还是蛮大的,前院有两间大学堂,右侧有间小点的房间,应该是类似书房一样的地方,后院就是老师居住的地方了。
这次拜师的地点就是在右侧小房间里。
因都是同宗兄弟,抬头不见低头见,大爷爷两人也没有多紧张,进了书房向先生夫子打了声招呼,介绍了王家兄弟俩,表示俩人不好好学也不用客气,给他狠狠的打,说完还瞪了王学平一眼。
夫子王促收了王学安两人的拜礼后,把两孩子叫到跟前,用朱砂点了点眉心,寓意开智。
告诉两人明日族学开课,启蒙从三字经开始,先上几天课觉得能学得下去再买本三字经,平日里先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练字,后面熟了以后再买笔墨纸砚。
为何这样做,是因为很多人学了不久就没有再继续读下去了,笔墨纸砚是个很大的支出,如果一开始就买完那样就会很浪费钱。
上课时间是辰时(晌午7点)到未时(下午3点),午时休息半个时辰,学生们自已带饭,每10天休息1天。
就这样,王学安踏上了求学之路。
......
天蒙蒙亮,王学安就洗漱好等着王学平一起去族学了。
王学安快等的不耐烦时,王学平打着哈欠姗姗来迟。
“堂哥,你怎么那么迟?”
“去那么早干啥,困死了。”
“堂哥,第一天就那么迟,小心挨夫子打板子。”
王学平想起了大爷爷的交代,打了个寒颤,拉起王学平狂奔起来。
好在两人到的时候还没开课,但已有大部分人坐在学堂里了,一边叽叽喳喳聊天,一边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环境。
王学安气喘吁吁表示下次再也不干这种事了,以后换成他去叫王学平上课。
王学平作为哥哥还被弟弟叫起床上课,顿时感到很丢脸,想起了自已的不靠谱就把拒绝的话又咽了下去。
进了学堂,发现了好多熟悉的面孔,这不是他们小树林的伙伴吗.....
王学平秒变交际花,一头扎入群聊中。
王学安无奈的摇摇头,找了个靠窗的书桌坐了下来,拿出昨日王有德买回来的三字经,小心翼翼的打开看起书来。
这本三字经虽然是二手货,但也卖到了300文,三字经是启蒙读物算是最便宜的书籍,可以想到古代农村人走科举这条路会有多艰难,光是笔墨纸砚和书籍就是一大笔支出,一般的农家人可承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