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人才决定胜利
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人才。
在古代也不例外。
季友不但是鲁国贤德出众之人,更是有才之人。发现哀姜与庆父同时出奔,季友立刻带着公子申回到鲁国,同时派人前往齐国,禀告齐桓公此事。
不过季友一定想不到的是,齐桓公听到鲁国大乱的消息,首先问仲孙湫的居然不是为鲁闵公报仇,也不是为鲁国除去庆父,居然是我们趁乱把鲁国据为己有如何?
原来伟人也有劣根性。
曾经齐桓公为了燕国征战山戎,历尽千辛万苦,将取得的五百里土地送给燕庄公;曾经齐桓公因为燕庄公送自己进入齐国,割地五十里送给燕庄公。
好吧,我们现在相信齐桓公真的是嫌弃那些土地是偏僻之地,所以才会送出去。
仲孙湫也无语了,只能正色回答道,“鲁国乃是礼仪之邦,现在民心淳朴,虽然偶经丧乱,但是不可小觑。特别是公子申是治国之才,又有季友从旁辅助,平定内乱只是时间问题。主公还是做个顺水人情,结交个盟友为上。”
齐桓公知道仲孙湫说的都是实话,但是齐鲁两国历来渊源颇深,不过如果能够在自己手里拿下鲁国,那可真是太让人兴奋了。齐桓公命令上卿高傒,率领甲士三千人,去了之后相机行事。如果公子申果真是个人才,那就扶助公子申登基;如若不然,就趁机将鲁国兼并。
要想赢得别人帮助,必须自己有让人帮助的理由。如果过分弱小,求助也只能给自己引来更多的祸患。
所幸公子申和季友都不是过于弱小的人。
高傒领命前行,等齐军到了鲁国,正好季友与公子申也到了。高傒一见公子申言行有礼,不卑不亢,而且能看出来公子申的确很有才华。于是当下高傒与季友定计,拥立公子申为君,是为鲁僖公。
风氏的愿望实现了。
当日为了儿子去求季友帮助,那时候人微言轻,而且还有年长的公子般,风氏被季友拒绝了;谁能想到几经风雨,鲁庄公的儿子有两个都死于非命,但剩下最没有可能性的公子申最终能够继承鲁侯之位呢?
高傒帮助鲁僖公即位之后,又接着在鲁国筑造鹿门之城,用来防止在邾国、莒国发生的政变。
如果有叛乱,那当然来自于庆父。
季友派公子奚斯与高傒同返齐国,感谢齐桓公的友情援助。另一方面,季友派人去了莒国,希望借莒人之手,除掉庆父。
再说庆父当时出奔莒国,当然知道不能白白求助于莒子。总不成说我走投无路了,还请您看在贵国莒医与我父亲的妻子私通的份儿上收留我?
恐怕莒子听了得笑掉大牙。
庆父对于人性的把握是准确的。他走的时候带走了鲁国国家级的财宝,这时候献给莒子,希望能够保自己一条性命。
可是他忘记了,这毕竟不是做买卖,莒子也不是商人,很难做到买卖公平。
当面对鲁国送到的大批金银珠宝,莒子的贪心又开始作怪了。能收你庆父的宝贝,为什么就不能收鲁国的宝贝呢?
莒子手下鲁国的贿赂,找个借口,就说莒国实在是小国,害怕因为公子您给国家带来战事,还是请您离开吧!
庆父怒了,我开始送礼的时候你怎么不早说呢?
可是毕竟是在莒国,庆父一怒,并不可怕。
莒子见庆父没有走的意思,干脆派人直接赶走了他。
庆父再度有投无路。思来想去,当时曾经给齐国的竖貂送过礼,还是去找竖貂。
庆父来到齐国,齐国的官吏知道庆父是鲁国有名的恶人,连鲁闵公都敢除掉,也不敢轻易让他走,也不敢轻易接纳。思来想去没有办法,将庆父安置在汶水之上。
正好赶上公子奚斯拜谢齐桓公完毕返回鲁国,在汶水遇到庆父。这公子奚斯也是个糊涂虫,居然要将庆父带回鲁国。
庆父苦涩的笑道,“我要是回去,季友能容得下我吗?还请子鱼为我进言,如果能够留下我的性命,在鲁国做一介布衣,庆父足矣!”奚斯回到鲁国之后,将庆父的请求转告季友,鲁僖公尚且犹豫,毕竟庆父是自己叔父。可是季友坚定的说道,“弑君者能够平安活下去,用什么来告诫后人?”
的确,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
宽恕恶人的罪恶,形同鼓励恶人再次作恶。
季友知道鲁僖公心慈手软,私下告诉奚斯说道,“庆父如果能自己了断,庆父的后人尚可以保全,使他能够将来享
受祭祀。”
季友比较认同的是除掉恶人,绝对不能姑息,但是保留恶人的子孙,所谓祸不及子孙。
奚斯领命,前往汶水,想告诉庆父,但是毕竟同属鲁侯一脉,血脉之亲,难以启齿,于是嚎啕大哭。
庆父知道是奚斯在门外大哭,感叹道,“子鱼不进门,在门外哭的这么悲伤,看来我不能幸免于难了。”
庆父在树上自缢而死。
奚斯收敛庆父,回报鲁僖公。
鲁僖公听到庆父的死讯叹息不已。
庆父私通鲁侯夫人,连杀两名鲁国国君,祸乱鲁国,如今仅自尽身亡,还得以保全后人,不知道鲁僖公何叹之有?
这边庆父刚刚自尽,那边忽然传报莒子派他的弟弟赢拿领兵来到鲁国国境,说是庆父死了,他是来拿谢礼的。
天下有无耻之人,没见过如此无耻的。
真是和宋庄公讨要郑厉公的谢礼如出一辙。季友怒道,“莒人并未送还庆父,怎么还敢居功?”
季友请求亲自迎敌。
鲁僖公解下自己的佩剑送给季友说道,“宝剑‘孟劳’,锋利无比,今日送给叔父,为我鲁国杀敌!”
季友行至郦地,莒国赢拿已经列阵以待。为了要这点谢礼,还真是拉开了打仗的架势了。季友心下暗自鄙夷莒子,但是他也知道现在鲁国几经动乱,最好还是不动刀兵,用计取胜最好。
于是季友对赢拿说道,“我们两个国家其实挺好的,为什么非要动起刀兵呢?这些士卒有什么过错呢?听说公子您善于搏斗,今天季友希望有机会和您切磋一番,我们徒手搏斗,不动刀兵。”
赢拿对于自己非常自信,立刻同意了季友的要求。
两国将士后退,就在中间摆开擂台,一场战争变成主将对打,两边将士变成观众。
地动山摇的呐喊声中,季友与赢拿斗了五十余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季友心下暗自着急,没想到这赢拿还真不是好收拾的。可是今天自己必须取胜,为了鲁国!
忽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是季友的儿子行父,时年八岁,见父亲不能取胜,行父叫道,“‘孟劳’何在?”
季友猛然醒悟,儿子提醒的对!
季友假作脚下趔趄,趁着赢拿扑过来,抽出宝剑便砍,只见赢拿的头颅忽然高飞入天!
热血洒满了疆场……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不是说好了不动刀兵吗?
莒国士兵吃惊中发一声喊,一起四散逃命。莒子的弟弟头都被砍了,你去说理吧!我们可得赶紧逃命了!
季友凯旋而归。
鲁僖公亲自迎接季友,并将季友立为上相,赐费邑为季友的采地。的确,因为有季友忠心耿耿,出谋划策,甚至赤膊上阵,才能有鲁僖公的今天,才能有鲁国的今天。
可是在这份光荣面前,季友却并不怎么高兴,他跪下沉重的说道,“臣与庆父和叔牙同为鲁桓公的孙子。现在为了国家社稷,臣鸩叔牙,缢庆父。臣是为了国家大义灭亲,可是现在只有臣独享这份光荣,而庆父与叔牙的都绝后,臣实在没有面目在地下面见先君。”
这说的是实话。
斗争是残酷的,为了国家季友不得不除去自己的兄弟。但是他也是人,也会心痛。
能够想到这些,说明他心里依然有这一份亲情。
鲁僖公为难的问,“可是这两个人都有谋逆的罪行,如果封赏他们恐怕百姓不服。”
季友建议说,这两个人虽然有逆心,但是没有逆行。而且都不是死于审判,还是为他们选择后代,来表示您对亲人的亲情。
这其实并不是明智之举。
叔牙的确没有谋逆的行为,但是庆父却是两位鲁国国君被杀的幕后主使。而且申不害也是死于庆父之手。为如此谋逆之人讨封赏,赏罚不明。
鲁僖公听从了季友的建议,选公孙敖做庆父的后代,成为孟孙氏,庆父本来字仲,应该是仲孙氏,但是由于庆父之恶,改为孟孙氏,采邑之地在成;选公孙兹为叔牙后代,改为叔孙氏,采邑之地在郈;封季友采邑之地在费,另外加封汶阳之田,号为季孙氏。
从此之后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共同管理鲁国,被称作“三桓”。
鲁僖公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江山,拱手又送了出去。当日非要除掉庆父、叔牙的季友,如今找到了这二位的继承人,平分鲁国政权。
这还实在是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