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结束闭关修行回到日常的生活与科研工作中后,周围的人都明显感觉到了他身上的变化。以往那个遇到难题时偶尔会略显急躁的他,如今变得更加沉稳平和,仿佛内心有了一处宁静的港湾,能在外界的风浪中始终保持着一份从容。
在科研工作里,面对复杂的数据和棘手的实验困境,苏然不再像从前那般轻易地陷入焦虑的情绪漩涡。每当思绪开始变得混乱,他便会悄然停下手中的动作,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气,让自已迅速回归到禅修内观时所练就的专注状态,然后以一种更为冷静清晰的思维去重新审视问题。
这天,实验室里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型材料性能测试的重要实验,可实验结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气氛略显沉闷和紧张。
苏然看着大家焦虑的模样,轻声说道:“大家先别急,咱们静下心来,把实验步骤再梳理一遍,说不定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说罢,他率先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将杂念一一排除,很快进入了一种专注且平和的状态。其他成员见状,也纷纷效仿,屋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只余下均匀的呼吸声。
待众人都平静下来后,苏然睁开眼睛,有条不紊地引导大家从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参数设置,再到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开始重新梳理。在这个过程中,他凭借着禅修内观所培养出的敏锐感知力,竟真的发现了一处容易被忽视的细微误差,原来是在材料的前期处理环节,温度控制上出现了些许偏差,导致最终的测试结果出现了较大出入。
问题找到后,团队成员们长舒了一口气,纷纷对苏然投来钦佩的目光,夸赞他如今越发沉稳冷静,总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局面。苏然只是笑着摆了摆手,心中却暗自感慨,禅修内观带给他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心态上,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科研工作,让他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状态去应对各种难题。
而在禅修内观的学习上,苏然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随着不断地练习和深入,他愈发渴望能在日常的禅修中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感悟,进一步探索其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又一次的禅修课程中,觉明导师看着台下一众愈发精进的学员,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诸位经过这段时日的修习,想必都已对呼吸法以及初步的内观有了自已的体会。今日,咱们便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去探究内观中的‘观心’之法。”
导师缓缓踱步,边走边讲解道:“所谓‘观心’,便是要我们在内心平静、杂念渐少之时,去细致地觉察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发展与消逝。我们的心啊,平日里犹如那翻腾不息的湖面,各种念头如同湖面上的涟漪,层层叠叠,不曾停歇。而通过‘观心’,我们要试着成为那湖畔的旁观者,清晰地看着这些涟漪如何出现,又如何归于平静。”
说着,导师重新坐回蒲团上,闭目示范起来:“大家先如往常一般,通过呼吸让自已进入宁静的状态,然后将注意力轻轻地放在心间,不要刻意去追寻什么,只是静静地等待念头的浮现,一旦有念头出现,不要急于驱赶它,也不要被它牵着走,而是要像观察天空中飘过的云朵一般,客观地看着它,觉察它的性质、形态以及带给自已内心的感受。”
苏然全神贯注地听着导师的讲解,心中对这全新的“观心”之法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待导师示范完毕,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
他先是调整好坐姿,让自已放松下来,然后缓缓地吸气、呼气,随着呼吸的节奏,内心渐渐平静如水。当他觉得杂念已减少到足够程度时,便小心翼翼地将注意力聚焦到心间,静静地等待着。
起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念头出现,他的内心仿佛一片空寂的原野,安静得有些让人着急。但苏然知道,禅修最忌心急,于是他耐着性子继续等待着。
终于,一个念头如同悄然破土的春笋一般冒了出来,那是关于前几日科研项目中一个尚未解决的小问题的想法。以往遇到这种情况,苏然肯定会顺着这个念头深入思考下去,试图立刻找到解决办法,可此刻,他谨记导师的教导,努力克制着自已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念头在心中盘旋。
他觉察到这个念头带着一丝焦虑的情绪,仿佛在催促着他赶紧去行动,它在心中不断地变幻着形态,一会儿是实验数据的画面,一会儿又变成了与同事讨论时的场景。苏然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它,如同看着一个调皮的孩童在自已面前玩耍,既不参与,也不驱赶。
慢慢地,这个念头似乎失去了力量,开始渐渐消散,就像那朵飘远的云朵,最终消失在了心灵的天空中。苏然心中涌起一阵奇妙的感觉,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见证了一个念头从生起到消逝的全过程,这种对内心活动的直接观察,让他对自已的思维有了一种全新的掌控感。
然而,就在他还沉浸在这种奇妙的体验中时,更多的念头如同潮水一般涌了过来,有生活中的琐事,有对未来科研计划的畅想,还有刚刚那“观心”体验的回味。它们交织在一起,让苏然一时间有些应接不暇,刚刚建立起的那份平静又被打破了。
苏然微微皱了皱眉头,心中闪过一丝懊恼,但他很快调整过来,再次通过呼吸法让自已重新平静下来,继续尝试着“观心”。就这样,在一次次被念头打断,又一次次重新找回专注的过程中,苏然逐渐对“观心”之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他发现,人的内心念头竟是如此的纷繁复杂且难以捉摸,平日里自已总是被这些念头所左右,跟着它们的指引去行动、去思考,却从未真正停下来审视过它们的本质。而通过这“观心”的练习,自已仿佛获得了一把能够打开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开始有机会去了解那个隐藏在思维表象之下更为真实的自已。
课程结束后,苏然并没有满足于课堂上所获得的感悟,他深知,禅修内观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践的修行,只有将课堂所学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才能真正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正在做着什么,苏然都会时不时地进行一下“观心”的练习。在乘坐公交上下班的途中,周围人来人往,嘈杂喧嚣,他便闭上眼睛,在晃动的车厢里尝试着观察自已内心的念头;在实验室里短暂休息的间隙,他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静下心来,看看自已的思绪都飘向了哪里。
有一次,苏然正在家中阅读一本专业书籍,看着看着,思绪突然就飘走了,开始想着晚上吃什么,紧接着又联想到了最近的生活开销,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以往他可能都不会察觉到自已走神了,可这次,他瞬间就意识到了自已内心的变化,然后微微一笑,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书本上,继续阅读起来。
通过这样不断地练习,苏然发现自已不仅在专注力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能够更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而且对自已情绪的管理也更加得心应手了。以前一些小事就能轻易引发他的情绪波动,而现在,哪怕遇到比较大的挫折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他也能很快觉察到自已情绪的产生,然后通过“观心”的方式,看着那些负面情绪在心中升起、变化,最终消散,而不会让它们影响到自已的行为和心态。
随着“观心”之法的熟练掌握,苏然迎来了禅修内观学习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观照五蕴”。觉明导师在课堂上神情庄重地介绍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涵盖了我们身心以及认知世界的各个层面。通过‘观照五蕴’,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自已以及周围的世界,洞察到一切现象背后的无常与虚幻本质。”
导师详细地讲解着每一个蕴的含义:“‘色’,指的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外界的万物等;‘受’,便是我们内心所产生的各种感受,如苦、乐、不苦不乐等;‘想’,是基于感受之上所产生的种种认知、想象;‘行’,则是我们内心的意志、行为的驱动力;‘识’,代表着我们的意识、认知能力,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分别判断的根源。”
接着,导师开始引导大家如何进行“观照五蕴”的练习:“先从‘色’蕴开始,大家静下心来,将注意力放在自已的身体上,感受身体的各个部位,觉察它的存在、形态以及带给自已的感觉,然后再依次去观照‘受’‘想’‘行’‘识’这几蕴,体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苏然依照导师的指引,先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已的双手上,他仔细地感受着双手的触感、温度,觉察手指弯曲伸展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仿佛是第一次认识自已的这双手一般。接着,他将这种觉察扩展到整个身体,感受着身体的重量、坐姿带来的压力,以及衣物与皮肤接触的感觉。
在观照“受”蕴时,他回忆起刚刚在进入教室前,因为走得有些急,微微出汗,当时心中产生了一种燥热的不舒服感,而此刻坐在蒲团上,内心平静,身体也随之放松,又有一种舒适的感受。他清晰地觉察到这些感受的产生、变化以及对自已情绪和思维的影响。
当观照到“想”蕴时,各种关于身体的想法纷至沓来,他想到身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又在不断地新陈代谢,生命竟是如此的奇妙而复杂。同时,也联想到了在科研中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发现自已平日里对身体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而通过这“观照五蕴”的练习,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身体以及生命的本质。
随着对“行”蕴和“识”蕴的深入观照,苏然越发感觉到自已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每一个念头、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着复杂的驱动力和认知根源,而这些往往是自已平日里不曾去深究的。
在这个过程中,苏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候,他会在观照某一蕴时陷入过度的思考,导致思绪变得混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有时候,又会因为对某个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而难以准确地觉察到相应蕴的变化。但他从不气馁,每次遇到问题,都会主动向导师请教,或者与其他学员交流探讨,然后再反复地练习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修习,苏然对“观照五蕴”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他开始意识到,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无论是身体的状态、内心的感受,还是认知和行为,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对无常的洞察,让他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科研工作中,当面对一些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者项目的失败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沮丧和绝望,因为他明白这一切都是无常的体现,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总会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在生活里,对于物质的追求和得失也变得更加淡然,他更注重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而通过对禅修内观这一系列深入的学习和实践,苏然越发坚信,古老的禅修智慧与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禅修内观所培养的专注力、对内心世界的洞察力以及对世界本质的深刻认知,或许能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让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和情感,但却始终难以突破一些瓶颈。而禅修内观中对人类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说不定能为人工智能的情感认知、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在量子计算领域,那微观世界里充满着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与禅修内观中所洞察到的世界无常、虚幻本质或许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也许可以启发科学家从不同的哲学视角去思考量子现象背后的规律。
苏然将自已的这些想法一一记录下来,他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修行者共同探讨,真正搭建起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桥梁,让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在之后的禅修课程中,苏然也时常将自已在科研工作中的感悟与禅修内观的体验相结合,分享给其他学员听。他的分享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原来古老的修行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更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就这样,苏然在禅修内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他怀揣着对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美好愿景,继续在这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期待着能够揭开更多隐藏在二者背后的奥秘,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积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