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郑文苑也是也是感慨万千,感觉个个都是戏精,这场婚礼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已的角色。
她背着手仰天长叹,都是千年的狐狸呀,只有她越活越回去了。
郑文静看着她在发呆,拍了一下她的头。
“想什么呢?这么入迷。”
郑文苑认真的看着她,说道:“二姐,请你们以后叫我郑三岁,我就是郑三岁,郑三岁就是我。”
“脑抽了?开始胡言乱语。”
这时候结婚,公社是不允许私自在家里摆酒宴的,大堂伯母就给围观的人每人都发了一颗喜糖,让大家沾沾喜气。
12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月,却也是充满诸多事端的一个月。
先是在5号,“两弹一星”元勋飞机失事,其中,他和他的警卫员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他们中间夹着一个装有重要文件的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他的离去是国家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而后在22号以后,全国知青也开始纷纷下乡到各地。
而在1969年的1月1日,田新大队也迎来了一批海市来的知青。
在前一天晚上,社员们上完政治学习课后,曾三发就告诉大家,明天下午大队会派卡车前往富城县火车站把知青接来。
到时候所有社员都要去大队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大家兴致勃勃的讨论着。
第二天傍晚,满载着知识青年的2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地驶进了田新大队。
郑文苑这群小孩子也站在迎接的人群中,争相观看,一睹海市人的风采。
也见证了那一天空前热闹的场景,既感到稀罕,又觉得新奇。
这些外省知青的到来,无疑给这个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
他们的口音、穿着和举止都与本地人大不相同,让村民们充满了好奇。
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围在知青们身边,好奇地打量着他们的行李和物品,他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套被褥和一个木箱。
当晚,大队开了全生产队群众参加的欢迎晚会,大队书记、知青代表分别作了表态发言。
知青代表慷慨陈词:决心扎根农村干革命,踩一脚牛屎,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最后,他们生产队分到了六个知青,三男三女,据他们介绍,他们只有一个是高中毕业生,其余都是这两年的初二生。
高中毕业的叫王利民,今年19岁,来自育才中学。
陈解放和张艳丽来自海市十七中学,刘振华、周红衣和楚心柔来自六十一中学。
晚上回去的时候,大家都争相帮他们拿行李,村民们的热情让知青们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王利民甚至带头唱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回了生产队,曾三发开始安排知青住在社员家里,郑文苑家分了一个,她大伯家也分了一个。
这时候大家住的都不宽敞,很多都是兄弟姐妹住一起。
知青最小都十六岁了,不好再和异性挤在一起。
分在她家的知青是周红衣,她有着一张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和圆圆的嘴巴,整个人看起来单纯可爱、活泼开朗。
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都要问一问,时不时发出“哦”、“啊”、“哇”的声音,一看就是在家被呵护着长大的孩子,她对乡村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回到家后,郑母听到她肚子发出一阵咕噜声,便给她烤了两个红薯,她接过后,马上从自已的箱子里拿了一包状元糕分给大家。
一家人有些惊讶地看着周红衣手中的糕点,眼中满是感动。
“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大家一起尝尝。”
大家连连拒绝,两个不值钱的红薯换人家这么贵重的吃食,这怎么好意思。
但是周红衣依旧坚持,不忍拒绝她的好意,大家都只拿了一块。
郑文苑看着手上薄如莲瓣的糕点,一口咬了下去,嗯,松脆可口。烘烤后的米香从口中迸发出来,停留在唇齿间。
不甜腻,刚刚好的口感,令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