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嬉闹着回到家中,陈初一高声喊道:“娘,我回来啦,还带了几位朋友!”
“快带朋友们进来,可别失了礼数!”爷爷等人闻声迎了出来说道。
“爷爷好,叔父好,伯母好……我等叨扰了!”几个小伙伴纷纷说道。
“都是好孩子,快进来坐下,就把这儿当成自已家,千万别见外!”……
一番热情的寒暄过后,大家纷纷就座,陈初一也为家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已的小伙伴们。家人对于他们的到来,亦是满心欢喜……
次日,此乃陈淑出阁的前夜,陈初一与自家亲人以及伙伴们围坐在一起用餐,然而,整个氛围却显得异常沉闷,还弥漫着些许忧伤的气息。
只因明日便是陈淑的大喜之日,从明日起,她便要从陈家女儿转变为他人之媳,往后众人想要如现在这般全家人齐聚一堂吃饭,怕是难了。
原本,婚姻嫁娶应是桩喜事,可对于陈初一家而言,却意味着要与陈家女儿分别。
陈初一敏锐地感受到了氛围的沉闷压抑,他率先打破沉默,高声说道:“明日便是姐姐的大喜之日,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咱们一同举杯,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姐姐!”
众人闻言,纷纷积极响应,纷纷举起手中的杯子,诚挚地祝愿小姐姐和她的夫君能够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幸福美满。
小姐姐陈淑眼中噙满泪水,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谢谢大伙的祝福,我都记在心里了。”
陈初一再次开口言道:“姐,生活啊,本就难以一路顺遂,磕磕绊绊实属平常,不如意之事或许会频繁发生,艰难时刻也许会悄然来袭。倘若只是些无足轻重的小纠葛,那便咬咬牙坚持过去。”
“但我期望姐姐知晓,无论如何都别让自已受委屈。要是遭到了欺凌,万万不可默默承受,要清楚你还有我们娘家这一坚实依靠,娘家的大门始终为你敞开。”
“姐,你是否还记得我曾经对你说的那些话?即便你终生未嫁,弟弟我也心甘情愿地供养你一生。就算你明日成婚,倘若往后的日子不尽如人意,只要你回到娘家,我仍旧会供养你一生,这里永远是你的避风港湾。”
“当然,我希望姐姐能够过得美满幸福,与姐夫能够相互关爱、情意深厚。来,咱们将这杯酒喝了!”
小姐姐早已情难自禁,紧紧地抱住了陈初一,哭得不能自已,嘴里不停地说着:“弟弟,谢谢你,谢谢你!”
小伙伴们也纷纷表态:“陈姐姐,你不仅有初一这个弟弟,还有我们呢!我们也是你坚强的后盾。你要记住,从今往后我们也是你的娘家人。来,咱们再干一杯,愿姐姐往后的日子都充满甜蜜和幸福。”
……
这顿晚饭持续了很长时间,一个多时辰过去了,这场充满温暖与祝福的晚餐才缓缓落下帷幕。
次日清晨,母亲早早起身,为小姐姐精心梳妆打扮,梳理发髻,并为其穿上喜庆的嫁衣。
上午时分,孙家的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抵达,泪如泉涌的姐姐陈淑在全家人的美好祝福下,由陈初一背上了花轿。
小伙伴们与村里的几位小伙子一同帮忙抬着嫁妆,跟随陈初一一道将小姐姐送至孙家……
姐姐陈淑就此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生活仍需继续前行。
午后,陈初一和小伙伴们与家人辞别,返回学堂。他们向先生讲述了回家的种种经历后,便再度投身于“书山题海”般的学习之中。四书五经犹如广袤无垠的博学之海,那是永远探索不尽、学之不竭的圣人经典。
冬去春回,岁月如流,快十三岁的陈初一已然成长为一位风度翩翩的俊美少年。这些年来,他坚持不懈地早起锻炼。使得少年身形修长,身姿挺拔。他拥有仿若精心雕琢而成的面容,英气挺拔的鼻子以及如樱花般迷人的唇色。
又历经三年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与刻苦训练,陈初一和郭林虽说尚且比不上那些学识渊博的大儒,但好在基础知识打得颇为牢固。
夜晚的书房中,灯火摇曳。郭秀才在教导完陈初一与郭林后,缓缓说道:“做学问不可一味地闭门造车,你们收拾一番,我们需外出游历一番,多与其他读书人切磋交流,以验证自身所学。”
次日,郭秀才便携陈初一和郭林踏上了访友之旅,也结识了不少同龄的读书人,像刘氏私塾的刘思文等人。
在此期间,陈初一和郭林还将自已的文章拿出,恳请长辈们予以指点。
这一日,郭秀才领着陈初一和郭林来到了岳父王老太爷处。王老太爷对于外孙郭林和女婿的得意门生陈初一的到来,显得格外欣喜,遂带他们前往王家族学进行交流。
只见族学中的年轻学子们正热烈地探讨着一个问题:文章究竟是应当以文载道,将自已的所思所想融入其中,还是应当迎合吹捧圣贤之道,多多引用经典来表达圣人的意志。
王老太爷对于自家子弟的讨论,很是满意,扶了扶已经稀疏的胡须,对陈初一和郭林道“你们两个也去和他们讨论讨论”。
“是,外公(老太爷)”郭林和陈初一闻言行礼道。王家学子见陈初一和郭林到来微微点头打过招呼,继续争论起刚刚问题来。
陈初一倾听许久后,忍不住言道:“科举之时,倘若与考官的思想倾向不一致,是否撰写圣贤之言会更为稳妥呢?”
“怎能如此!文以载道,唯有将自已的思想写入文章,方能算作自已的文章啊!”有人皱着眉头说道。
“有没有可能做学问是一回事,科考又是另一回事,这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陈初一又道。
众人听闻,皆愣住了,陷入了沉思,似乎在仔细琢磨陈初一的这番话。郭秀才也不禁呆住了,回想起自已当年才华横溢,以童试第一的成绩参加乡试,却屡次名落孙山,最终心灰意冷,回到家乡开办了一个小学馆。
这些年来,日子虽说过得还算顺遂,可他对科举之事始终难以释怀。这些年他尽心尽力地教导郭林和陈初一,又何尝不是心中存有不甘,期望自已的儿子和弟子能够在科举之路上走得更远,替他去领略更多的风景。
如今,陈初一的话犹如一道闪电,瞬间点醒了他。是啊,科考明确规定考四书五经,考生理应紧紧依据四书五经来答题,考官也是按照四书五经的标准来阅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