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的命令如同一记沉重的锤击,落在了每一个楚军建的心中。
白公胜,这位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深受士兵们爱戴的将领,在经过长时间的权度与慎重考虑后,极其不情愿地做出了这一决策。
在战术和战场形势的双重压迫下,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保留军力,留待未来再战的最佳选择,虽然这一决策让他心如刀绞。
当楚军接到撤退的命令时,一时间,阵脚之中充斥着混乱与疑惑。
诸多将领围绕白公胜,脸上写满不信与迷茫:“白公,我们距离州城仅一步之遥,为何就此退兵?”
那一刻,白公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深知,只有自已最清楚楚军目前的处境。
他无力地沉声回应:“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撤退,非为一时之败,而是为了保全有生之力,以便将来更大的胜局。”
他的语气里透露出一股无可奈何,同时也有着作为统帅的决断与坚定。
此时,楚军尚有五万余勇士,这支军队力量强大,勇士们皆是生死与共的战友,理应在此刻勇往直前,挥斥方遒。
然而,白公胜心中明镜般洞悉当前局势,吴军已四面合围,且越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吴国各地的援军如潮水般涌来,若再不撤退,楚军将可能面临被全然围歼的厄运。
于是,主帅的命令下达之后,楚军不得不开始撤离战场,士气如潮水般迅速下降。
人们常说,闯入吴地易如反掌,但想要全身而退则难上加难。夫差在得知楚军开始撤退的消息后,立刻激励着仅剩的五百亲卫战士道:“楚军如今败退,各位将士,是立下战功、建立不朽功业的黄金时刻,随我一同冲锋!”
他言罢,便毫不犹豫地策马扬鞭,像一道闪电般向楚军的退兵方向猛冲而去。夫差的气势如虹,深深激励了每一个亲卫,他们也像被注入了无尽的勇气,跟随着夫差勇往直前冲了过去。
同一时间,孙驰在眼见夫差的帅旗汇入战场,便迅速指挥军队为夫差开路,追击楚军。
尽管白公胜在楚军开始败退的过程中,尽其所能地维持了军队的秩序与战斗力,阻止了军队的直接崩溃;然而,面对士气如日中天的吴军,楚军仍不得不采取边战边退的策略。
白公胜望向远方那座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永远达不到的州来城,心中波涛汹涌,难以平息。
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无力,接着一口温热的鲜血猝不及防地喷出,这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情绪:不甘心、愤怒和无奈,它们纠缠不清,犹如野兽一般,在他心中撕扯。作为楚国军中的最高统帅,他的内心何曾这般脆弱过。
他原本计划借助这次大胜的契机,完全掌握楚国的军权,进而发起对郑国的征伐,为父报仇。
然而,命运似乎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将他的伟大企图化为泡影。父亲悲惨的死状成了他夜夜难以寐的噩梦,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权力、成功、复仇,这些曾经在他心中燃烧的渴望,如今看似渺茫。
夫差,这个名字就像是他所有梦想破灭的源头,是他心中无尽的恨和恼。然而在楚国军队面临溃败,大势已去的绝望时刻,这些情绪显得如此无力。
他现在急需考虑的是如何维持自已手中的权力,如何让自已麾下的军队安全撤退。
巨大的心理和身体压力终于使他承受不住,在一阵晕眩后,他陷入了昏迷。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已已在楚国的蒋地。
侍卫见他醒来,喜出望外,立刻召来了药师。白公胜艰难地吞下苦涩的药水,那苦味不禁让他联想到自已目前的处境——苦楚且无奈。
他低声对侍卫说,透露出深深的失望:“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很失败?”
侍卫摇头,满是信任与敬仰地回答:“公,决策英明,我们军队虽撤退,但有序,仍保留了大半实力。将来与吴国再战,我们定能取胜!”
白公胜听到军队并未溃散,内心稍感欣慰,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点安慰。
旁边的石乞直言不讳地鼓励他:“白公,这不过是暂时的挫折。东山再起,将来的胜负还未可知!”
白公胜看了看这位直率的好友,心情不由得好转了许多,对石乞微笑道:“卿言之有理,我已心情大好。速回白地,整顿军务。我们将凤凰涅槃,东山再起!”
而此时远在州来的夫差心情大好,在接连挫败了越地阴谋,楚军入侵之后,自已觉得目前吴国国势大盛。
但是,一旁的伍子胥却给夫差浇了一盆冷水,伍子胥担忧的说道:“大王,吴地历经多次战乱,民生凋敝,现虽楚军已退,但越地我国势力已经退到了钱塘江以北,更何况,楚军也未伤其筋骨,白公也在白地训练士卒,试图卷土重来。”
这一番话,顿时把夫差拉入到现实,夫差心静了下来,仔细想了想,对着伍子胥说道:“寡人知道了,现,相父还请与我一同回姑苏,我等得立即,与民休息,整顿内政。”
伍子胥点了点头,但是此时的夫差望着大帐内觉察出不对劲,疑惑的对着下面说道:“孙武,孙将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