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林东阳带着精心挑选的干枝梅,前往县衙给孙县令等人送礼。孙县令接过干枝梅,仔细把玩,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思索的光芒。突然,他抬头望向林东阳,问道:“东阳,你说这干枝梅可不可以大量种植呢?”
这句话让林东阳一时语塞,他心中暗自嘀咕:“我也不知道啊!但我也不能直接说不知道,得想个办法应付过去。”于是,他硬着头皮回答道:“既然咱们这的山上有,那估计也是可以种的。不过,这个东西还是应该问问大夫,还有一些懂草药的人才行,毕竟它也属于草药的一种。”
孙县令听后,微微点头,似乎对林东阳的回答还算满意。他继续盯着干枝梅,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干枝梅能在冬天开花,确实是个稀罕物。如果能大量种植,或许能成为咱们县一个新的财源。”
林东阳闻言,心中一动。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商机。虽然自已对种植干枝梅一无所知,但如果有专业人士指导,或许真的能够成功种植并销售这种植物。
林东阳在仔细思考了孙县令的提议后,摇了摇头,对孙县令说道:“据我所知,这干枝梅实际上是一种多年生的植物,更接近于树类。既然是树,那么它的成长就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想要它长成,估计也需要几年的光景。因此,想要短期内获得收益,恐怕并不现实。不过,县令大人如果对此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先去深入了解一下,看看是否有其他快速培育或繁殖的方法。”
孙县令闻言,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林东阳的看法。他说道:“东阳你说得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我会先派人去调查一下,看看这干枝梅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可行的快速培育方法。如果确实可行,我们再考虑是否要在县里推广种植。”
林东阳见孙县令态度谨慎而务实,心中暗暗佩服,不愧是大家出身,并不急功近利。但是不由有些头疼。
在那个遥远的古代,时代被厚重的尘埃与森严的阶级壁垒所笼罩,每一缕风都似乎携带着不可逾越的规矩与束缚。农村,这片广袤而质朴的土地上,人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却往往被现实的冷酷所绊。赚钱,改善生活,对于这里的百姓而言,无异于攀登峭壁,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那无尽的剥削,如同夏日午后的蚊虫,无孔不入,悄无声息地吸食着农人的血汗。他们辛勤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那遥不可及的丰收之梦。然而,这梦,却又何其脆弱,往往因为一个接任的县令,或是一位权倾一时的大官儿的轻率决策,便可能瞬间化为泡影。古人云:“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无数家庭血泪交织的悲惨写照。
谈及药材,却也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唯有大规模种植,方能获得那丰厚的回报。但此等壮举,绝非易事,其背后的复杂与繁琐,远非种植几畦麻麻菜所能比拟。从选地、育种、灌溉、施肥,到最后的采摘、炮制,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打理,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尽弃,血本无归。
林东阳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已虽有心改变,却也无力回天。于是,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将那些过多的忧虑与担忧一一放下。在与孙县令一番简短而诚挚的告别后,他踏上了归途。
回到林家大院,林东阳的脚步轻盈而坚定,他的目光在每一个角落游走,仿佛是在审视一幅即将完成的画卷。大院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细心地观察着,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丝异样,毕竟,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预示着未知的变故。
巡查完毕,林东阳的心中稍感宽慰,大院依旧保持着往日的宁静与和谐。随后,他步履匆匆地走向那些总是闲不住的老人。这些老人,岁月的风霜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
“几位爷爷,最近可好?”林东阳微笑着问道,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尊敬与关怀。
老人们一见是他,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的小趣事。
林东阳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地点头微笑。
前几天,几个老人曾经说,这样干待着没有事干,有些不太得劲。当时林东阳曾经提议,“爷爷们,我看旁边还有几间空屋子,不如你们就在那里种上各种青菜吧。”并说,“这样一来,你们既能找到事情做,又可以把菜送给王二公子,岂不两全其美?”
老人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他们纷纷表示赞同,并迫不及待地想要行动起来。林东阳见状,心中暗自高兴,他知道,这些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的心依然年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于是,几位老人便在林东阳的带领下,来到了那些空屋子。他们挖土、施肥、做木板隔断,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精心打理下,那些空屋子很快便焕然一新,变成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菜园。
老人们将木板隔断直接放在炕上,用小火加热,以保持土壤的温暖。那些青菜仿佛感受到了老人们的关爱与期待,纷纷冒出了嫩绿的芽头。
如今,这几位老人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专注地守护在他们的小青菜旁,就像守护着自已的孩子一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
在那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林东阳的身影每隔七八天,就穿梭于县城与村庄之间,和那些吏员们进行巡查,每一次的巡查,都像是一场对意志与毅力的考验。麻麻菜种植的村庄,对他而言,既是一个责任,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苦差事。尽管心中充满了不愿,但林东阳深知,这不仅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他在这复杂社会中立足的根基。
冬天的路途,总是格外艰难。即便是坐在马车里,也难以抵挡那刺骨的寒冷。寒风如刀,切割着每一寸裸露在外的肌肤,即便是厚重的衣物,也似乎无法阻挡那侵入骨髓的寒意。林东阳的身体在颤抖,但他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微笑,那是一种强颜欢笑,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他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与疲惫,因为每一次的巡查,都是他与那些官员们建立联系、留下好印象的机会。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人脉与关系往往比能力更重要。林东阳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总是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已,哪怕是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也要咬牙坚持,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然而,在这艰难痛苦的的旅途中,也并非没有慰藉。王二公子,这位被林东阳私下里称为“狗大户”的存在,就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特别是王二公子家的地龙火炕,那简直是取暖神器,林东阳来到王二公子家,脱下那厚重的冬装,进入王二公子的居所,就被这温暖的气息包围。
每当林东阳踏入王二公子府邸的那一刻,仿佛从冰冷的冬日瞬间穿越到了温暖的春日。王二公子家的地龙火炕,无疑是冬日里最令人向往的避风港。那温暖的气息,如同母亲温柔的怀抱,让人忘却了外界的严寒与风霜。
林东阳总是忍不住赞叹这取暖神器的精妙之处。地龙火炕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地下的恒温特性,还通过巧妙的管道布局,将热量均匀地分布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火炕的温度控制,竟然能够如此精准地维持在让人穿着两件单衣就感到舒适的状态。在那个没有温度计的年代,这份对温度的精准把控,无疑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与技艺。
每次看到仆人们熟练地调节着火炕的火力,林东阳都深感佩服。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能够准确地判断何时需要添柴、何时需要通风,以确保整个府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最宜人的状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大家为王二公子舒适生活的执着。
林东阳坐在温暖的地龙火炕上,感受着这份来自古人智慧的温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在古代,那是一个没有现代科技辅助,却充满了无限创意与智慧的时代。能工巧匠们,凭借着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创造出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瑰宝。这些瑰宝,无论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实用的生活器具,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争的破坏、文化的断层等多种原因,许多这样的瑰宝都慢慢地遗落在了时间长河中,成为了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