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岁月
军垦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军垦岁月 > 第18章 结伴探家

第18章 结伴探家

加入书架
书名:
军垦岁月
作者:
河南妞
本章字数:
5624
更新时间:
2024-11-17

日月如梭,10万上海知青中的第一批已经奋战在这片热土上整整三年,被转为正式职工,和老军垦战士一样,每个月有几十元的工资,同时也被取消供应制度。不但可以自由支配工资买饭票,而且还获得资格探家,每个人心里感慨万千!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除了像刘国华这样从职场走向边疆,无缝对接,多半人是刚出校门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待业青年。

尽管家里条件再差,起码家里还有一张床,哪怕是上下铺,但房子是遮风挡雨的。而刚来这里的时候,长途跋涉到了目的地,虽然不像第一批就地转业的老兵继续住地窝子,但是几十个人一起的大通铺,就像摆放红薯母一样晚上翻身都困难。

曾经握笔杆子的细嫩双手,紧握坎土曼和镰刀,在田地里挥洒汗水,手心磨起的血泡破裂后,钻心地痛,还不敢言传一声,生怕被人笑话。

累也就算了,睡一觉疲乏就能解决,难以忍受的是伙食问题。在上海就算家庭条件再差,吃饱没有问题,即便吃杂粮,起码还有点大米。在这里,杂粮馒头配土豆,没有油水,一个馒头进肚子根本没有吃饱的感觉。

在上海,出远门即便坐不起人力车,乘坐有轨电车还是挺方便的。而在这里,去地里干活基本靠双腿,稍微再远一点的路程,二八拖拉机就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几十个人挤在拖拉机车斗里,就地坐在车板上,女同志也没有特殊待遇。

在机关、学校工作的知青们待遇相对好一点,起码两个人一间宿舍,不用挤集体宿舍的大通铺,也不用像住集体宿舍的知青们一样上山背柴禾,解决冬天取暖的问题。

对此,刘国华感触最深,他是团场知青中住宿条件最好的,起码有个单间——办公室兼住宿。

徐梅也有二人间宿舍,遇到室友出差,她就享受到了住单间的待遇。

王璐嘉自我感觉最好,工作地点宽敞、明亮,还有读书、看报的资源。

章如君不值班的时候,住在医院的宿舍里,虽然是四人间,有人值班,大部分时间还是两个人同时居住,相对而言就是二人间。

只是在二道河子农业班工作的毕军和刘思雨,依然住着八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冬天的时候轮流烧炉子取暖,夏天洗漱也不方便。木板下面的箱子或者提包里,装着所有的家当。欣慰的是宿舍里有了电灯照明,虽然按时熄灯,但是生活也便利一些,方便看书、打扑克、下象棋、织毛衣消磨时间。

团场规定:

知青们探亲假来回20天,报销来回车费。

必须提前申请,还要错过农忙高峰期。

机关、医院、学校的工作人员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做好交接方能批准。

这个消息让这些离家三年的知青,欢呼雀跃,并且根据自已的工作情况做好了探亲的计划!

农业一线的知青们只能等9月份秋收结束,做好下一年的备耕任务后,才能安心离开,起码毕军和刘思雨们是这样计划的!

周娟希望寒假期间回去休探亲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多攒点钱,补贴一下家用。

从吴小兰的来信中,她的计划就是:“只要假期批下来,立马动身,回到上海看望妈妈和弟弟。”

刘国华呢?他觉得暑假回去探亲最好,黄浦江畔,晚风习习,最拉风,也最惬意。

不过刘国华还有个小确幸:如果徐梅能请好假,那就可以一起和心爱的女孩一起回上海,结伴而行,那份感觉想想都幸福。

徐梅毕竟做着财务工作,不像刘国华只要放暑假,工作就能暂停一段时间。她要先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还要把手头的工作对接一下,方能放心地离开一段时间。

毕竟通过外出学习,还有自学财务基础知识,徐梅目前的工作能力,已经在财务科可以独当一面了,怎么能轻易离开呢?

财务科的元老常会计,是1952年从湖南参军过来的湘妹子,难得的女高中生,她参军六年都没有机会探亲,倒是弟弟和妹妹在她的引荐下来到边疆,并且在这里安家落户,后来又把父母接过来,全家人总算团结到了一起。

刚到边疆的那些年,日子苦,工作累,做梦都是和家乡的亲人们在一起,那个滋味一直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现在搭档徐梅这个进取心极强的姑娘,心情的急切,期盼,常会计完全能够理解,于是她便着手调整工作重心,让徐梅早点有机会回家探望亲人。

虽然知青队伍里不提倡恋爱,尤其是转正以前不允许谈恋爱,但是这些青春懵懂的青年男女哪个不思春?不过是悄悄进行罢了,当然徐梅和刘国华的感情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了,常会计作为过来人哪有不支持的道理?

徐梅申请书递交上去的第七天,终于得到了批准,刘国华这才松了一口气。

刘国华早就在附近的农民手里买了几公斤天山野蘑菇,都是村民亲自采摘、洗干净、再晾晒好的,只等徐梅的假期批下来,立马就动身。

而徐梅却没有刘国华的底气,只给父亲买了一公斤莫合烟,让烟瘾极大的父亲过过烟瘾,顺带给弟弟带了一点风干肉,让弟弟品尝新疆的羊肉,带给母亲的是一双节省下来的大头鞋,母亲冬天上班不至于那么受冻就好了。

早晨乘坐一天一趟通往市区的班车,刘国华和徐梅提着大包小包出发了。

班车在大山里穿行,风景依然优美,但是归心似箭的两个人全然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徐梅靠在刘国华的肩膀上,两个人窃窃私语,刘国华不失时机把徐梅一只手握在手心,深怕她跑掉似的,全然不顾身边哈族老大伯不屑的眼神。

行驶到口门子中转站,班车照例停顿一会,让乘客下车吃饭,毕竟这一趟旅程要5个小时呢!

三三两两的乘客下去买了馕饼,奶茶,有的乘客不过是下车舒展一下筋骨而已,顺便解决内急问题。

徐梅和刘国华也随着人群下车,方便之后,并没有去买馕饼,而是并排站在一起仰望山顶,发发感慨而已。

客车顺利到达汽车站,徐梅和宋国华没有来得及吃口热乎饭,而是背起大包小包快速赶往火车站买票。幸运的是他们买到了到兰州的车票,晚上八点上车,剩余的时间还能从容地到附近的饭店吃顿饱饭——刘国华用全国粮票再加上一元钱,买了两份羊肉汤,配上两个花卷。

从新疆到兰州全程都是黑夜,徐梅和刘国华轮换着看好行李架上的包裹,确切地说大部分时间刘国华在看行李,徐梅靠在刘国华肩上酣睡。口水都顺着嘴角淌在刘国华的肩上,看着好笑,但刘国华依然没有动,爱恋地看着徐梅熟睡的憨态,怕惊醒了徐梅。

到兰州换乘去上海的客车,并不顺利,他们错过了刚刚开走的一趟车,只能等夜里12点的那趟车。刘国华建议到车站附近的小旅馆休息一下,养足精神晚上好上车。徐梅心疼钱,执意要在候车室等候。

“傻丫头,不休息好,咱们回到上海就要骨头散架了。”刘国华一边说着,一边提着行李督促着徐梅。

徐梅不情愿地跟在刘国华后面,两个人像逃难似的,也顾不得形象了。

店主还比较通情达理,让他们在自已值班的小房子里休息几个小时,只收他们三分之一的店钱,两个人十分欣慰。

后半程的旅途就顺当多了,车上不但供应热水,还有不错的饭菜,最让刘国华和徐梅开心的是,火车上除了供应面条,还有大米饭配炒鸡蛋,简直美味佳肴!

火车越往前走,空气里的湿度越来越重,仿佛一股股水蒸气扑面而来,尽管车厢顶部的风扇无力地摇头晃脑,根本无济于事。

好不容易熬到上海站,久违的乡音传入耳朵,是那么亲切,刘国华和徐梅对视一笑,仿佛他们成为了局外人。

走出车站的那一刻,迎着骄阳,两个人眯起眼睛,定定神,还没有回过神来,一声“华仔”仿佛从天而降,刘国华不由得吃了一惊:“不是拍电报说自已回家吗?怎么老父亲就在眼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