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巡视,对于皇帝来说,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但这件事,每个皇帝肯定都喜欢,天天在皇宫处理政务,就算有后宫佳丽三千,也难免会腻,那个皇帝不想出去逞逞威风?
如果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出去微服私访那可就更好了。
但大部分皇帝都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大部分皇帝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像是朱元璋这样说一不二。
随着王朝的发展,权臣逐渐把持朝政,一点点的削弱皇权。
皇帝和大臣们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除了少数皇帝之外,大部分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
外传巡视这件事,劳民伤财没什么实际意义,万一给皇帝看到了什么不好的东西,说不定就要牵连出来很多人。
因此,所有人都希望皇帝老老实实的待在皇宫里就行了,但是朱元璋可是一个狠人,杀的满朝文武胆寒。
为了处理胡怀庸,牵连近万人,能被这件事牵连的,都是有身份地位的,谁敢说朱元璋的不是?
但是朱元璋的行为,也确实为大明埋下了祸根,有些事情是压不下去的,现在压的有多狠,未来反弹的时候也就越厉害。
朱标也想来洛阳,所以这件事推进的很快,日子马上就定下来了,不过为了安抚大臣,朱元璋也决定这一次一切从简,在前往洛阳的路上,就不作停留了。
正常情况下来说,皇帝出巡,会选择一些有历史底蕴的地方考察一下,或者是官员选一些比较稳妥的地方,让皇帝体恤民情拉拢民心,也会选择一些地方举办一些庆典之类的,朱元璋是很爱面子也很在乎自已名声的。
不过,现在朝廷确实没钱,并且这一次说是巡视新都,其实是朱元璋想要见一面白桦,看看这个神秘的店家究竟有什么本事,怎么能把朱标给忽悠成这样。
而带上朱棣,完全就是顺带着了。
御扇司成立也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对倭国还有倭寇的调查,基本也有了一些眉目。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才知道,这些倭寇的背后,大部分还都是汉人,有走私商人、有跑出去的大明敌对势力,小部分才是真正的倭寇。
既然要对倭国下手,那就必须把这些海寇全部清理掉才行。
调查这些倭寇背后的事情,摸清楚大明和倭国之间的航线,还有怎么建造出可以稳妥前往倭国的大船,都是御扇司要做的事情。
只要确定倭国那边存在银矿,马上就会开始集合能工巧匠,训练可以从事海战的士兵。
在朱元璋和朱标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这个银矿大明势在必得,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
对倭国不宣而战,似乎确实有点不那么道德,但战争又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
前往洛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这件事,毕竟这个消息是从白桦口中说出来的,白桦对倭国还有这个银矿,可能十分的了解。
而在路上,道衍肯定是跟着朱棣一起的,他也见到了朱标,看到朱标的第一眼就叹了口气。
朱标完全没有了任何早亡之相,甚至已经有了足够的帝王之相,反倒是朱元璋有些衰老,看起来应该是在这个位置上坐不了几年了。
朱棣比起朱元璋和朱标来说,还是差了太远,朱元璋和朱标还在,那朱棣就永远没有机会。
但在道衍的推演来看,天无绝人之路,万事都有一线生机。
那么,朱棣的希望又在何方呢?难道真的是在倭国吗?又或者是做一辈子的王爷?
现在天象紊乱,道衍也无法推测了,现在三龙聚首实在是让人疑惑,他只是被朱元璋看了一眼,就感觉心中一颤,这位开国皇帝实在是气势太盛了。
对于朱棣带在身边的这个和尚,朱元璋有些不喜,朱元璋自已也当过和尚,自然对佛门十分了解,现在洪武朝对佛门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多种需求,朱元璋对佛门还是比较提倡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越来越多了。
洪武五年的时候,全国僧人大约在五万多人,到了洪武十五年,就已经暴增到了十多万人。
人数的增加导致僧人群体参差不齐,不少人都是为了逃避徭役,逃犯逃兵不少,甚至很多寺院完全就是私自建造的。
朱元璋对佛门的评价是:近代崇尚太过,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蠧财耗民,莫甚于此.
朱棣和这个僧人的关系很好,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这件事逃不过锦衣卫的调查,他也没放在心上,但是来京城他居然也带着,现在去洛阳也还带着,就说明这个僧人并不简单。
不过此时朱元璋不想管那么多,舟车劳顿一路很辛苦。
并且这一路上,越往北越荒凉,这让朱元璋的心中很不舒服,迁都洛阳势在必得,不能南京这边享受安逸的生活,为了大明的未来,必须迁都洛阳,只要那个银矿存在,那他也必须拿下倭国才行!
他的年龄不小了,朱元璋也清楚,自已可能活不了多少年了,在梦中用不了十年,他也就去了。
在这几年内,他还能震得住满朝文武,多承担一点骂名也没什么。
“父皇,要不前方城镇休息一下吧。”
连续多日赶路,朱元璋明显有些累了,朱标倒是还好,这段时间一直在赶路,已经有些习惯了,朱元璋年龄大了,养尊处优这么多年,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不用,继续赶路吧。”
这次朱元璋不想花多少钱,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一切从简,早点抵达洛阳,看一下新都的情况,再见一下白桦,还是要早点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