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看着白桦送来的那几本书,朱标越看越心惊。
这本书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在阐述着世界的奥秘,完全不同于华夏文明常说的大道与自然,也没有什么阴阳相生的道理。
而是完全从实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
朱标很清楚白桦能把这几本书送过来,说明这几本书是真的很重要,虽然说他有点不理解,书上写的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
但是书上的这些知识本能的让他感到害怕。
物理学初看很普通,但只要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门学科是在研究世界的本质。
朱标这样的掌权者感觉到害怕是很正常的。
如果普天之下的百姓都研究起物理学的话,那肯定会开民智,所有人都思考世界本质的时候,肯定也会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皇帝能高高在上,踩在所有人的头上?
为什么儒家学说能那么受到推崇,不就是因为可以愚弄百姓吗?
但朱标同时也可以感觉到人类的未来似乎也就在这些书上,书上的这些知识或许不能对大明百姓现在的生活造成什么改变,但绝对会改变所有人的未来。
叹了口气,朱标的表情更复杂了。
白桦这个人他究竟想要什么呢?
财富?女人?权力?
只要白桦开口,朱标全部都会给他,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
就算白桦想要白家和他们朱家共天下都行。
但白桦张口闭口都是百姓,最终说的是文明的未来,是民族的未来,这让朱标感到羞愧,感到自责。
这本来应该是他这个为君者的责任,但是自从上位之后,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有朝中大臣以及身边人的影响,朱标的思维方式也不由得发生了一些改变。
简单翻看了一下这几本书,朱标摇了摇头,他当然意识到了自已思维的变化,但是朱标还是告诫了自已不能忘记初心。
他的时间并不多,想要做到白话口中所说的,想要为国家和民族争取更多的未来,就不能和朱元璋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自私。
大明不是他们老朱家的私产,而是属于百姓和万民的。
想明白之后,朱标对着门外喊了一声。
“把柳清泉给叫过来。”
柳清泉正是大明官报的负责人,每一期大明官报都是由他主笔。
刚开始参与创办大明官报的时候,柳清泉其实是不那么愿意的。
根本不明白这个东西的意义所在,但是现在赶他走他都不走了,能每周主笔这个大明官报,让全国的人知道大明最近发生的大事小事,实在是太让人激动了。
作为当下大明一个比较有名的学士,柳清泉是一股清流,不参与党争也不争权夺利,这也正是朱标选择他的原因。
见到了朱标之后,柳清泉的态度很恭敬。
“不必多礼了,你过来吧,咱们好好说一下,我需要你主笔,再新发一篇大明官报。”
柳清泉对朱标还是很恭敬的,虽然说不败这个年号有点嚣张,但朱标从上位开始做的确实都是实事。
虽然说和倭国开战这件事有待商榷,但至少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是好的。
“陛下,有什么事需要紧急通知吗?”
柳清泉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一般,大明官报是每周一期,如果有什么突发事件才会新发一版。
就比如说前两天大明,彻底战胜倭国这件事就新增发了一版。
目前大明官报的运营是勉勉强强能自负盈亏的样子。
虽然说白桦告诉朱标,可以在报纸上刊登一些广告来赚钱,但是朱标认为大明官报代表大明官府还是不加这些东西的好。
等后续有时间精力了,可以再多发行一款不一样的报纸,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发行报纸的权利必须抓在官府的手中,否则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朱标看着眼前的柳清泉,他对此人还是比较认可的,算是一个可用之才,但是为人太过刚正不阿,不适合在官场混。
所以朱标让这个人来负责大明官报,也确实做得很不错。
“清泉,我对你的为人还是比较信任的,今天这件事影响很大,就连你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和报复,不过这是一件有利于百姓的大事。”
“我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好好考虑一下究竟要不要听这件事。”
柳清泉愣了一下,不过马上就反应了过来,没有任何犹豫的点了点头。
“当然没问题,陛下您信任我,我肯定不会拒绝。”
士为知已者死,朱标都已经这么说了,就算真的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也愿意。
“看一下这个吧。”
朱标把手上的一张纸推给了柳清泉,上面写的正是摊丁入亩的相关资料。
这份资料朱标甚至都没有给朝中的大臣看过,因为朝中的文武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不干净。
朝中的大臣全部都是既得利益者,哪个人家里没有点地?哪个人不享受免税政策?可以说朱标想要推行这个政策,就是与这些人为敌。
无论这些大臣支持还是反对,朱标暂时都不想让他们知道。
所以朱彪才把柳清权给叫了过来,经过白桦的提醒,朱标才意识到有些事情他可以不和文武大臣的商量通过大明官报直接询问整个大明的百姓,看看他们的意见如何。
柳清泉看着手中纸上的信息,越看越激动,手都在微微颤抖。
实在是影响太大了,如果这个政策能推行,不用想也知道,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万世百姓都会念朱标的好,同时柳清泉也明白了,为什么朱标会那么说。
虽然说舆论的中心肯定还是朱标,但他作为此次大明官报的主笔人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被不少人给记恨上。
“陛下,您的意思是……”
“在大明官报上直接把这个政策给写出来,然后问一下百姓们的意见,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同时让发行大明官报的衙门统计百姓们的意见,如果统计的人数有超过五成同意,那么咱就直接推行这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