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名为“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1. 情节发展:
? 曹操迎帝入许都:
? 经过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颠沛流离,处境艰难。
此时曹操抓住机会,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洛阳。
之后又听从董昭的建议,以洛阳残破为由,把都城迁到自已的势力范围——许都。
这一举措使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通过控制皇帝,获得了名义上的正统地位,能够以朝廷的名义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了先机。
? 刘备出征袁术,徐州易主:
? 曹操忌惮刘备和吕布的势力,听从荀彧的“二虎竟食”之计,想让刘、吕相杀,但未能成功。
接着荀彧又献“驱虎吞狼”之计,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
刘备虽知是计,但无法违抗圣旨,只得留下张飞守城,自已领兵出征。
张飞因饮酒误事,醉后失了防备,吕布趁机在曹豹的里应外合下攻取了徐州城。
徐州本是刘备暂居之地,经此变故,再次易主,这也使得刘备的势力发展受到了挫折。
2. 人物塑造:
? 曹操:
? 展现出了其卓越的政治谋略和果断的行动力。
他敏锐地意识到汉献帝的价值,果断出兵迎帝,并且在迁都一事上决策果断,迅速巩固了自已的地位。
曹操善于听取谋士的建议,如董昭提出迁都许都的建议,他能够迅速采纳并付诸实施,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和从善如流。
同时,曹操的奸雄本色也有所体现,他使用计谋分化刘备和吕布,试图削弱他们的势力,为自已谋取更大的利益。
? 刘备:
? 刘备在这一回中表现出了对汉室的忠诚和仁义。
尽管他知道曹操的诏书可能是奸计,但出于对汉室的尊重,他还是选择了出兵攻打袁术。
在失去徐州后,刘备没有与吕布彻底翻脸,而是选择了隐忍,体现了他的大度和顾全大局。
刘备的这种性格特点为他日后赢得了人心,也为他的势力发展打下了基础。
? 张飞:
? 张飞的鲁莽和粗心在这一回中暴露无遗。
他在守城时饮酒,导致徐州被吕布轻易攻取,给刘备的势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但同时,张飞的勇猛也有所体现,他在面对吕布的进攻时,虽然处于劣势,但仍能奋勇抵抗,展现出了他的武勇。
? 吕布:
? 吕布的反复无常和见利忘义在这一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先是投靠刘备,驻兵小沛,后又在曹豹的引诱下,乘夜袭取徐州,背信弃义地夺取了刘备的根据地。
吕布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诸侯中的名声更加恶劣,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 文学手法:
? 对比手法:
? 这一回中通过曹操和刘备的对比,突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政治手段。
曹操善于权谋,果断狠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而刘备则以仁义为本,忠诚正直,注重道德和名声。
这种对比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深化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
? 情节的转折与伏笔:
? 情节上多次出现转折,如曹操原本想利用“二虎竟食”之计让刘备和吕布自相残杀,却未能成功,随后荀彧又献“驱虎吞狼”之计,使得剧情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些转折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徐州的易主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如刘备与吕布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曹操与刘备、吕布之间的斗争也将更加激烈。
4. 历史意义与主题探讨:
? 历史意义:这一回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混乱,以及各路诸侯为争夺权力和地盘展开的激烈斗争。
曹操迎帝入许都这一事件,标志着曹操在政治上的崛起,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徐州的易主也反映了当时诸侯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城池的得失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 主题探讨:这一回继续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乱世之中,各路诸侯为了自已的利益相互争斗,百姓生活困苦。
同时,也强调了仁义道德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刘备的仁义之举为他赢得了人心,而吕布的背信弃义则使他众叛亲离。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乱世中人民苦难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