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郑成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收复了台湾,他深知要想让这片土地真正属于华夏子民,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同时,郑成功还大力鼓励军民开垦农田,充分利用周边海域资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老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在他的努力下,台湾百姓终于摆脱了苦难,迎来了新的生机。
此时,金门、厦门两地的官兵有一大半都迁居到了台湾,许多普通百姓也纷纷响应号召,前往台湾定居。一下子,原本人烟稀少的台湾岛变得热闹非凡,人口增加了十几万之多。整个岛屿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有着成为“天府之国”的趋势。
而郑成功本人则在府邸中埋头研究着官员和将军的名单,思考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奖赏。毕竟,能够顺利拿下台湾这般重要之地,如果不对这些有功之臣进行嘉奖,又怎能体现出延平王的宽厚仁德呢?
“报——世子从厦门送来捷讯,欲将此函呈予延平王!”郑成功闻得“喜讯”二字,心下不禁大喜过望,赶忙拆开信封,一目十行地看完全文后,忍不住开怀畅笑道:“妙哉!郑经啊郑经,吾未至不惑之年,已然抱得孙儿归矣,甚好甚好!”
原来,这封信里先是极尽谄媚之能事,对郑成功光复台湾一事大肆吹捧一番;而在信末,则提及郑经喜得贵子之事。如此一来,年方三十九岁的郑成功,摇身一变成为祖父级人物。
于是郑成功得知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之后,喜出望外,立刻下达命令嘉奖郑经,并赐予刚刚降生的婴儿丰厚的奖励,包括大量的白银和各种珍贵的物品。
时光荏苒,半个月转瞬即逝。这天,风和日丽,郑成功正在府邸内与陈永华悠然自得地品着香茗。两人闲聊间谈到了台湾,尽管岛屿广袤无垠,可开垦出的良田众多,但面对突如其来增加的十几万人口,粮食供应显然力不从心。毕竟多出了这么多张嗷嗷待哺的嘴,军中粮草严重短缺已成燃眉之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二人共同商议出一个对策——前往日本采购军粮以解当前困局。郑成功听后不禁开怀大笑道:“哈哈!想当年我便是在此地诞生,那里的一切我都再熟悉不过了。此番前去购置军粮之事必定手到擒来、不在话下。”他言语间充满自信,似乎已将难题迎刃而解。
就在这时,一名军士匆匆赶来,抱拳施礼后高声禀报:“启禀延平王,从厦门送来的紧急奏折!”郑成功此刻心情愉悦,正沉浸在喜悦之中。陈永华顺手接过信件,转呈给郑成功。郑成功满心欢喜地拆开急奏,目光如炬,迅速扫视着纸上的文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凝重,原本紧握的双手也开始微微颤抖。
陈永华察觉到事态不妙,心中一紧,连忙关切地问道:“延平王,究竟发生何事?您若有难处,不妨说出来,我们共同商议对策。”
郑成功沉默不语,默默地将手中的信件递给陈永华。然后,他缓缓站起身来,步履沉重地走出房间,面向西方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地道:“黄悟啊黄悟,今日你竟敢毁坏我家祖坟,此等血海深仇,我郑成功他日必定将你碎尸万段,以慰祖先英灵!”
陈永华看完信中的内容,气得浑身发抖,咬牙切齿地说道:“延平王,黄悟这厮犯下如此大罪,天理难容!待到我们重归大陆之时,定要将此人满门抄斩,方解心头之恨!”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祖坟被挖乃是奇耻大辱,不共戴天之仇。
郑成功与陈永华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复仇之火。他们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会重返大陆,亲手惩治仇人,为先祖讨回公道。
郑成功猛地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急切和期待,他转身面向陈永华,声音低沉但充满决心地问道:“陈先生,以您之见,我究竟要等到何时,方能重新登上那片广袤的大陆啊?”
陈永华微微躬身,双手抱拳,语气坚定地回答道:“延平王陛下,请稍安勿躁。只要给臣下两年时间,必能让这台湾之地粮草充足、丰衣足食。待那时,咱们再广招天下豪杰,募集勇猛之士,定可一战定乾坤!”
郑成功听后,缓缓踱步思考着。片刻之后,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看着前方,口中喃喃自语道:“两年之内,若能将军队扩张至三十万人,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实力从厦门出发,向着大陆发起猛攻。”
正当两人商议之时,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紧接着一名侍卫高声禀报:“启禀延平王,西南方向送来一封紧急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