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 66 回名为 “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以下是详细分析:
1、情节发展:
战前谋划:
梁山决意营救:宋江身体在安道全的医治下渐渐恢复,积极要求参与营救卢俊义和石秀之战,但因身体虚弱被劝休息。
军师吴用一直精心部署此次行动,鉴于北京元宵节会大张灯火,他决定利用这个时机攻打北京城,以救出被囚禁在大名府的卢俊义与石秀。
人员安排与分工:吴用对各头领进行了仔细的分工。
时迁因为熟悉北京城的情况,负责潜入翠云楼放火,以此作为行动的信号;
杜迁、宋万、李应、史进负责夺取东门,引兵入城;
邹渊、邹润、柴进、乐和负责营救卢员外;
张顺和燕青的任务是替卢员外报仇;
其他头领则各自配合,在城中制造混乱,为营救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行动实施:
时迁放火:到了元宵节当晚,时迁按照计划潜入翠云楼,成功放火。
翠云楼火势冲天,顿时城中大乱,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
这把火成为了梁山众人行动的导火索,也让大名府的守军陷入了混乱。
梁山众人行动:随着翠云楼的火光燃起,梁山的各路人马按照预定计划展开行动。
杜迁、宋万等人顺利夺取东门,杀开一条血路;
邹渊、邹润等人在混乱中成功找到并救出了卢俊义与石秀;
其他头领也在城中与大名府的守军展开激战,将守军打得节节败退。
战后事宜:
擒拿仇人:卢俊义被救回后,回到家中搬取自家钱财。
与此同时,张顺和燕青分别捉得卢俊义的老婆贾氏和李固。
这两人曾背叛卢俊义,与陷害他的人勾结,如今被擒,听候卢俊义发落。
梁山凯旋:梁山众人完成任务后,将李固、贾氏钉在陷车内,将军马分成三队,带着从大名府获取的金银宝物、段匹绫锦以及粮草等物资,浩浩荡荡地返回梁山泊。
2、人物塑造:
时迁:本回中时迁的作用至关重要。
他发挥自已飞檐走壁的特长和对北京城的熟悉,成功完成了火烧翠云楼的任务,为梁山的行动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这一行动凸显了他的机智勇敢和出色的行动力,也体现了他虽为盗贼出身,但在梁山的大义之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他以往的不良印象。
吴用:作为梁山的军师,吴用的智谋和指挥才能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准确地把握了时机,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对人员的安排合理得当,使得梁山众人能够在大名府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他的足智多谋和冷静沉着,为梁山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卢俊义:经历了诸多磨难后被梁山众人救出,展现出了他的坚韧和隐忍。
面对曾经背叛自已的贾氏和李固,他表现出了愤怒和果断,亲自手刃仇人,体现了他的正义和果断。
同时,他对梁山众人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也表现出了他的重情重义。
3、主题体现:
反抗精神:梁山众人攻打大名府,是对官府压迫的一种反抗。
大名府的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与奸臣勾结,陷害卢俊义等正义之士。
梁山好汉们的行动,是为了替天行道,解救被压迫的人民,体现了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正义之心。
团结协作:本回中,梁山众人各展其能,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营救行动。
从时迁的放火,到各路人马的进攻和营救,再到最后的胜利凯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众人的团结协作。
这体现了梁山好汉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的精神。
4、艺术特色:
情节紧凑: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从战前的谋划、人员的安排,到行动的实施和战后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没有丝毫的拖沓和冗余。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之中,能够感受到梁山众人的英勇和果断。
细节描写生动: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描写非常生动,如时迁在翠云楼放火的过程,以及梁山众人在城中与守军战斗的场景,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同时,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也非常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对比手法的运用:本回中通过梁山好汉的正义行动与大名府官府的腐败和恶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名府的守军在面对梁山众人的进攻时,毫无抵抗之力,而梁山好汉们则为了正义奋勇作战,这种对比突出了梁山好汉们的英勇和正义,也加深了读者对官府腐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