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四回名为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情节发展:
避祸出家: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出逃代州雁门县,在此地巧遇金氏父女。金翠莲已成为当地富户赵员外的外室,赵员外将鲁达请到自已庄中热情款待。后来因官府缉捕甚紧,赵员外送鲁达去五台山出家为僧,法名智深。这一情节使鲁达的身份发生转变,从提辖变为和尚,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情节从鲁达的个人恩怨向梁山好汉的群体故事过渡。
大闹五台山:鲁智深出家后,却难以适应寺院生活,旧习难改。他先是在半山腰抢了卖酒人的酒喝,喝醉后大闹一场;后来又假借过往僧人名义买酒吃狗肉,醉酒后更是打坍亭子、打坏金刚、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这一系列的行为将鲁智深鲁莽、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故事的情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人物塑造:
鲁智深:这一回进一步丰富了鲁智深的人物形象。他的豪爽、直率、重情重义在对待金氏父女的态度上就有所体现,他为了帮助金氏父女,不惜打死镇关西,之后又接受赵员外的安排出家为僧,可见他的善良和担当。而在五台山的种种行为,又表现出他的鲁莽、任性和不受拘束,如强抢酒喝、大闹寺院等。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却在鲁智深身上得到了统一,使他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人物。
智真长老:智真长老作为五台山文殊院的方丈,是一个具有慧眼和慈悲心的人物。他看出鲁智深是上天的星宿下凡,虽然现在性格鲁莽,但日后能够修成正果,所以坚持为鲁智深剃度。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他也没有过分责怪鲁智深,而是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体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
赵员外:赵员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是五台山文殊院的大施主,与鲁智深结识后,热情款待并帮助他出家避祸。但他也有一些世故和圆滑的一面,比如在向智真长老介绍鲁智深时,夸大了鲁智深出家的原因,说他是因为感觉凡尘俗世太过凶险困苦,宁愿出家做个和尚,这其实是为了让智真长老更容易接受鲁智深。
主题表达:
反抗精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行为,是对佛门清规戒律的一种反抗,也是对封建社会束缚的一种反抗。他不愿意受到拘束,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这种反抗精神是《水浒传》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鲁智深的行为,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佛道之思:这一回中对五台山佛教寺院的描写,以及鲁智深与和尚们的冲突,引发了对佛道的思考。一方面,寺院本是清净之地,但和尚们也有世俗的一面,他们对鲁智深的不满和排斥,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另一方面,鲁智深的行为虽然违背了佛门的清规戒律,但他的内心却有着善良和正义,这也使读者对佛道的真正意义产生了思考。
艺术特色:
语言生动: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如 “鲁智深趁着这机会,提过木桶一通畅饮”“一不留神,把半山腰的亭子弄塌了;寺里人不敢给这个凶神恶煞开门,这老兄发狠打坏了门左右的金刚” 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细节描写细腻: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如鲁智深对剃胡子的不舍,“能不能把胡子留下啊?” 这一细节表现出鲁智深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情节铺垫巧妙:作者在前面的情节中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做了充分的铺垫,如鲁智深的性格特点、对酒肉的喜爱等,使他的大闹行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