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 31 回名为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情节发展:
血溅鸳鸯楼:武松被张都监等人陷害刺配恩州后,在飞云浦杀死了企图谋害他的公人。
他得知这一切都是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的阴谋,心中愤恨不已。
于是返回孟州城,趁着夜色潜入张都监府中。
他先在马院杀了养马的后槽,又到厨房杀了两个丫环,接着在楼上杀死了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以及他们的亲随。
然后又杀了张都监的夫人、玉兰以及奶娘和他们的儿女等,共计杀死男女一十五名,并在白粉壁上写下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这一系列的杀戮行为,将武松的愤怒和复仇心理推向了极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果敢和决绝。
夜走蜈蚣岭:武松血溅鸳鸯楼后,知道自已在孟州城已无法立足,便连夜出逃。
在夜晚路过蜈蚣岭时,他看到一座坟庵,里面的道士搂着一个妇人。
武松怀疑这道士是个坏人,便上前询问。
道士想要杀他,武松便与道士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将道士斩杀,解救了妇人。
这一情节展示了武松的侠义之心和高强的武艺,也为他后续上二龙山落草埋下了伏笔。
人物塑造:
武松:这一回是武松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前,武松虽然也有过杀人的行为,但都是出于正义或者自卫。
而在这一回中,他的杀戮行为变得有些过激,甚至可以说是滥杀无辜。
这反映出武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冤屈和陷害后,内心的愤怒和仇恨已经达到了顶点,他不再相信官府和法律,只能用自已的方式来复仇。
但同时,他在蜈蚣岭上斩杀道士、解救妇人的行为,又体现出他内心的正义感并未完全泯灭。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武松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张都监等人: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等恶势力的丑恶嘴脸在这一回中暴露无遗。
他们为了一已私利,不择手段地陷害武松,完全不顾及他人的生命和尊严。
他们的行为不仅激起了武松的愤怒,也让读者对他们充满了厌恶和痛恨。
他们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官场的险恶和人心的险恶。
主题体现:
官逼民反:武松本是一个正直善良、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但却被官府和恶势力逼得走投无路,最终不得不走上反抗的道路。
这一回充分体现了 “官逼民反” 的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普通百姓和正义之士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反抗精神的赞扬。
复仇与正义:武松的复仇行为既是对个人冤屈的一种宣泄,也是对正义的一种追求。
他认为张都监等人的行为是罪恶的,必须受到惩罚。
然而,他的复仇方式过于极端,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复仇和正义的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法律和正义往往无法得到保障,人们只能依靠自已的力量来维护自已的权益。
但这种个人的复仇行为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正义,还是会引发更多的暴力和混乱,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手法:
气氛渲染:作者通过对夜晚、血腥场面等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
如武松在鸳鸯楼杀人时的场景描写,“月光从窗棂间透进来,照在地上的血泊上,泛着诡异的光芒。
武松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狰狞,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这种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武松的愤怒和杀戮的残酷。
细节描写:作者对武松的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非常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例如,武松在杀人前先打开角门,当作作案后离开的出口,以及他在杀人过程中的冷静和果断,都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同时,他在杀人后写下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他的敢作敢当,也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