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 27 回名为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情节发展:
初到十字坡: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后,被刺配孟州。
在途经十字坡时,他听闻此地有个凶险的酒店,但艺高人胆大,还是决定前往。
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展现了武松的无畏,也为后续与孙二娘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孙二娘的算计:孙二娘在十字坡开酒店,干着卖人肉包子的勾当。
她看到武松和两个公人后,起了害人之心,便在酒里下了蒙汗药,想要麻翻他们。
这一情节突出了孙二娘的凶狠和狡诈,也让读者为武松的处境捏了一把汗。
武松的识破与反制:武松早年流落江湖,经验丰富,加上之前的经历让他对人多有提防。
他察觉到孙二娘的举动不寻常,便假装被麻翻,等孙二娘靠近时,突然出手将她制服。
这一情节充分展示了武松的机智和敏捷,也让读者为他的聪明才智叫好。
张青的出现与和解:正当武松要教训孙二娘时,张青及时赶到。
张青向武松解释了误会,并告知武松他们夫妻二人的 “三不杀” 原则,即云游僧道不杀、行院妓女不杀、犯罪流配之人不杀。
武松见张青态度诚恳,便放过了孙二娘。
之后,张青与武松相互敬重,结为兄弟。
这一情节使故事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人物塑造:
武松:这一回进一步丰富了武松的人物形象。
他不仅勇猛无比,面对孙二娘的暗算能够沉着应对,巧妙反制,体现出他的机智和谨慎;
而且在得知张青的身份后,能够不计前嫌,与他结为兄弟,展现出他的豪爽和大度。
武松的性格特点在这一回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他成为《水浒传》中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孙二娘:孙二娘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她泼辣、凶狠,为了钱财不择手段,干着伤天害理的人肉买卖。
但她也有自已的原则,比如张青所说的 “三不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江湖道义。
同时,她在被武松制服后,能够及时认错,也显示出她的识时务。
张青:张青相较于孙二娘,更加理智和稳重。
他懂得审时度势,在看到武松的厉害后,能够及时出面化解矛盾,避免了一场冲突。
他对武松的敬重和结交,也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和爱才之心。
主题体现:
江湖险恶:通过十字坡酒店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江湖的险恶。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像孙二娘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武松的经历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在江湖中行走,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英雄相惜:尽管武松和张青、孙二娘一开始处于敌对状态,但在了解彼此的身份和性格后,能够化敌为友,结为兄弟。
这体现了《水浒传》中英雄相惜的主题,即好汉们在江湖中相互敬重、相互扶持,共同对抗邪恶势力。
反抗精神:武松在这一回中,虽然已经成为了一名罪犯,但他依然没有屈服于命运。
他在十字坡的表现,既是对孙二娘等人的反抗,也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抗。
这种反抗精神贯穿了《水浒传》的始终,是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艺术手法:
细节描写: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十分细腻。
例如,武松在察觉孙二娘的异常后,“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武松的机智和警觉。
再如,孙二娘被武松制服后的表情和言语,“那妇人被按压在地上,只叫:‘好汉饶我!’” 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对比手法:本回中存在多处对比。
一是武松与鲁智深的对比,鲁智深曾在十字坡险些被孙二娘所害,而武松却能识破孙二娘的诡计,这凸显了武松的江湖经验和智慧;
二是孙二娘的凶狠与张青的理智的对比,体现了夫妻二人性格上的差异,也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
悬念设置:作者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了不少悬念。
比如,孙二娘给武松等人上酒时,读者会担心武松是否会真的被麻翻;
张青出现后,读者又会好奇他能否化解武松与孙二娘之间的矛盾。
这些悬念的设置,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