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边的野花有点香。
虽然古代农村的生活清苦无比,但是冯霓现在迎着朝雾,走在宁静的乡间小路上,却有种莫名的轻松。
前世快节奏的生活,时间长了让人身心疲惫,现在穿过来,反而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
现在的她压根不做他想,只想填饱肚子,衣食无忧,同样是努力挣钱,前世是有点社畜,现在是悠然种田,本质上还是区别很大的。
“闺女,要是走不动了,咱们歇会儿!”
冯老二看着闺女这会儿有些落后了,便开口说道。
这才走了半个时辰的路,有着原身这虽瘦却有劲儿的好体质,冯霓哪里会走不动了,她就是被这晨雾朦胧,朝霞初升的乡野景色所吸引了,所以走的慢了些!
本来她还背着一个小背篓,里面装着拐枣糖试吃品和两小坛子腌乡螺菜,以及冯家人前两日去山里弄得一些果子、菌子之类的山货。
结果出村没多久,冯老二就怕闺女累着,直接把她的小背篓放在了儿子冯二富身上。
“爹,你自已咋不背?”
冯二富故意撇撇嘴说道,结果立即收到了他爹一记白眼。
“臭小子天天吃得比猪多,力气比牛大,叫你多背个东西话咋恁多?”
冯二富:………就很无语,有亲爹这样说儿子的么?
<(′ ?)?( ? )>
不过冯二富倒是没真觉得有啥,就是图个嘴皮子,被他爹几句骂,反而是呵呵一笑,背好了背篓,又挑起自已那担子明显比他老爹的担子,摞得更高更大的干柴。
冯霓也是被这爷俩逗的抿嘴直乐,不过这是她爹和弟弟对她的关怀,她也没有坚持把背篓背回来。
冯爹说得没错,她这个弟弟冯二富确实是力气大如牛,吃的也多,老话说的“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冯二富。
毫不夸张的说,冯家贫穷,除了因为分家没得到田地另外给冯老太的赡养费外,还是因为冯二富这个半大儿子,吃得太多。
冯家虽穷,但是也不想饿着孩子们,所以有啥吃的都是先紧着孩子,可饶是如此,冯二富也总是吃个半饱,再加上成年吃不了几次肉蛋之类的,所以冯家的孩子们都是营养不良。
别看现在的冯二富个头跟同龄人相比着高壮,力气大,实际上他就是骨架大,毕竟他爹冯老二也是个高力气大,这个是遗传基因,旁人羡慕不来的。
冯霓越想越心疼,这些虽然是她半路得来的便宜家人,可她初来乍到,又继承了原身的记忆,再加上吴氏和冯老二与她小姨和姨夫的身份性格重叠,冯二富也和她表弟姜宇泽很像……
也许还参杂着那种幼鸟的因刻效应吧,所以现在也是把这些家人当成了她的家人。
家人受苦,她自是心疼的。
而且占了冯三妮的身体,她也不是那种知恩不报的,本来就打算好好待冯家人。
恰好完美的是,爱都是相互的,冯家人也值得她付出一片真心对待。
“爹,弟弟,你们放心,咱们家的日子很快就能好起来的。”
冯霓笑着说道,语气中的坚定,让冯老二和冯二富有些发愣。
不过两人对于他们闺女/姐姐,都是很支持的,所以压根没有多想,父子俩如出一辙,笑着点头,一前一后的说道。
“闺女,爹信你,别看你以前腼腆,可爹知道,你是咱家最聪慧的。”
“对对对,姐,我信你,你最聪慧了。”
说完父子俩相互看了一眼,冯老二嫌弃的瞥了儿子一眼:“都不会自已想想咋说,老是跟着别人说话干啥,没脑子的夯货!”
冯二富可是吃过他爹说教的苦,可总是屡教不改,别看他没啥脑子,可他一身反骨,就是不爱听他爹说教这个,虽然明面上不敢硬磕到底,在他心里还是不认同的,他还是觉得拳头才是硬道理。
就像家里还没分家的时候,大伯家的那堂兄弟俩,总是借着他们奶偏心,欺负他们,冯二富就打他们,被惩罚了他也不怕,就是打,打到他们服,他们怕,时间长了就不敢再欺负人了!
冯老二可能是因为当过兵的缘故,平日里总是一副严肃的模样,对待儿子也是个严父,也觉得儿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让他日后惹祸事上身。
可是对家里的俩闺女,他还是有温柔的一面的,偶尔也会慈父笑。
上次那么严厉的追着大闺女说教,那是被气着了!
这不后来冯霓“诚心悔过”,父女俩冰释前嫌,再加上闺女也变得有主见起来,冯老二欣慰之余,又心疼,自然就更多了几分宽厚。
冯霓见这俩父子又开始了,扶额一笑,加快了步子来证明自已不累,可以快点赶路。
冯老二见状便没再训斥儿子,也快步跟了上去。
留下冯二富在后面,悄悄松了一口气,他爹越老越啰嗦,他虽然不敢说出口,但真的他爹有时候简直比他娘还婆妈嘴……
正想着,前面的冯老二跟有心理感应似的,打了个喷嚏,然后回头瞪了儿子一眼。
他好端端的咋打喷嚏了,保准是这臭小子又嘀咕他了!
冯二富立刻屁股一紧,想起来他爹的竹笋炒肉那酸爽,赶紧夹住脖子,快步绕过右边,走到他姐的身旁了!
他爹真是越来越邪性了,这也能有感应,还是走在他姐在身边有安全感!
一路上有冯二富这个“活宝”逗趣,几十里的路程,倒是没那么枯燥乏味了!
……………
……………
槐花镇名不副实,其实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槐花树。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早年兵荒马乱之时,这个小镇里的一棵百年大槐树上的槐花,养活了不少百姓,后来新朝更迭,百姓们的日子安定下来后,为了纪念,就有了槐花镇这个名字。
后来那棵老槐花树,早就成了枯木,可没人会去把它给清理掉了,甚至还在它的旁边建了座土地庙,而到如今,那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市了!
平日里槐花镇方圆百里的村里的老百姓们,都是拿了自家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过来这边或换或卖,逢年过节这里更是热闹。
冯霓他们的目的地,就是槐花镇的土地庙这边。
因为这里除了集市,还集中了槐花镇的所有店铺,虽不算太繁华,但是对于周遭的村民们来说,这里已是他们日常向往的地方,毕竟大多数村民,终其一生,可能都去不了更远更繁华的地方——县城。
所以镇上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很好了!
记忆中,原主是跟着她爹娘来过镇上的,但是原主胆小腼腆,全程都是跟着爹娘的,也都是匆匆忙忙的办完事就回去了,并没有太多停留,所以她对镇子的印象,并不是很深。
正是因为不全的记忆中,影影绰绰的都是人和各种喊叫声以及一些惹小孩子眼馋的玩意儿,所以没来之前,冯霓对槐花镇,还是挺期待的!
可是到了地方后,冯霓傻眼了!
入眼过去,尽是些低矮的泥坯房,虽然比起村里的,倒是好一些,可再好也是灰黄相间,一片贫穷落后的模样。
那些店铺也都是,大多数没什么旗帜招牌,讲究的还弄个木牌,上面歪歪扭扭的刻着看不懂的店名,反正大多数村民们都不认字,这个招牌他们懂不懂的无所谓,糊弄个人就行!
至于其他不讲究的,都是直接开门营业的,哪里管他有没有招牌,反正门口生了炉子架着大锅的,是汤面铺子,大锅上放着热气腾腾蒸笼的就是馒头包子铺,放着杂货的就是杂货铺子,挂着灯笼的就是灯笼铺子………
这里有招牌的。冯霓看了一眼,也就是五个,分别是:
黄记粮店,刘记布庄,冯记酒馆,李记点心铺和杨家书铺。
不过其中有四家都不怎么精致,都是简单的一个字,黄记粮店是个米字,刘记布庄是个布字,冯记酒馆是个酒字,李记点心铺倒是多了一个字,俩字:点心。
冯霓看得眼皮子直抽抽,她到底在期待啥,唯一看起来正式的地方,也就那个工工整整写了四个大字的:杨家书铺了!
可她一个卖点心和腌菜的,总不能跑去书铺里卖东西吧!
冯霓想了想,还是决定去那李记点心铺子试试,不过试之前,还得让她爹和弟,把干柴给卖了!
要不然带着不方便,她一个人去,父子俩又不放心。
“爹,这干柴就在这里卖?”
冯霓想好之后,却是发现她爹正背着她的那个背篓,在旁边陪着她。
她弟冯二富已经把两个干柴担子放在集市上一处偏僻的角落,跟做贼似的,缩着脖子,蹲在干柴担子前面,一声不吭,有人过去他也不开口问问人家要柴不要。
再看她爹,在听到她问话时,点头说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冯霓满脸黑线,这样得卖到啥时候啊!
“爹,我看那边有个卖馒头包子的店铺,他们家日常蒸馒头包子,肯定是需要大量干柴的,咱们家里的干柴都是晒的干燥好燃,大多耐烧的硬木,肯定受他们欢迎的。”
“啊?还能直接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