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
赵景左手重重地砸在桌子上,震得桌上物品险些掉落,同时也把萧无哲吓得浑身一颤,差点瘫坐在地。
“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自已看看,现在人家都已经找到本王这里来告状了,难不成这就是你所说的解决问题?”
此时此刻,原本还有些疑惑不解为何马兴会跪在地上的萧无哲,听到这话后恍然大悟,但更多的还是恐慌。
于是乎,他那肥胖的身躯立刻如泄气的皮球一般,软趴趴地贴着地面。
“回殿下,下官真的万万没料到事情竟然会演变成这样啊!下官平日里公事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亲自前去处理,再加上那常言正信誓旦旦地向下官保证一定能够妥善解决此事,所以下官才轻信了他的承诺,未曾再过问此事,所以……所以……”
然而,萧无哲的解释还未说完,便被赵景极其不耐烦地打断:“行了,少跟本王讲这些有的没的,你不就是想推卸责任吗?
本王命令你,现在、马上、立刻返回淮南东道,将整件事彻彻底底、原原本本地调查清楚,如果一个月内本王还没有收到明确的结果,那你就等着丢官罢职吃牢饭吧!”
“是,殿下,下官今夜就出发!”
萧无哲挺着肥肚逃也似的离开了宴会现场。
赵景又让齐王赵光美近前来,与他耳语道:“四哥带队人马也跟过去,暗中观察,看看情况到底如何。”
“是,下官告退。”
国事在身,赵光美无心留恋酒宴,挥袍而去。
“好了,你的诉求本王都知道了,也安排人过去查看了,你且起身回席吧。”
赵景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得偿所愿的马兴叩恩起来,让宴会得以正常进行。
最后一位,今晚的重量级人物,状元郎顺势登场。
随着一个小眼睛、国字脸的中年人缓缓起身,赵景眉头微皱,盯着对方看了几眼才认出此人就是殿试第二日与九号考生发生冲突后又在侧殿呼呼大睡的十号考生。
“竟然是你?”
吕蒙正连忙俯身作揖,恭敬地回答:“回殿下,正是学生。多谢殿下当日赏赐学生一张大床,让学生能够睡得安稳、精神饱满,才有幸在比试中夺得头筹。”
赵景一改之前的写意态度,神情变得严肃而庄重,认真地说:“你并非侥幸取胜。你所撰写的‘宋辽阶段战争论述’那段笔墨精彩绝伦!不仅清晰地点明了我大宋对辽国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深刻剖析了我们的劣势之处。尤其是你提出在边境地区实行军田制度来解决后勤补给困难的观点,深合我意。待宴会结束后,本王还希望与你就此事做更深入的探讨交流。”
赵景对吕蒙正的印象极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众多声名显赫的宰相,他们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君臣齐心协力,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大多数宰相往往出自世家大族,被士族阶层所垄断。
但有一个人却成功突破了这种限制,他出身贫寒,凭借自身努力从白身逐步晋升至宰相高位,这个人便是吕蒙正。
家境遭遇虽不好但如寒梅般屹立不倒,既有八面玲珑之姿也懂得刚而直谏,一首《寒窑赋》道出其一生所秉持的人生态度。
“殿下有意,学生定当奉陪!”
等前三名都露过脸,赵景又唤婢女端来了数十支花束,他要授予前三名簪花之礼。
“簪花”,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饰,也称为戴花、簪戴、插花,指的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
簪花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汉代,女性已经开始佩戴簪花于发髻;到了唐朝,簪花成为了一种潮流。
在残唐五代的惨烈厮杀之后,中原大地笼罩在一片无尽的黑暗之中,东奔西跑才能生存下来成了民众的日常,舞枪弄棒也取代舞文弄墨成为时代主流。
直到宋朝统一各国,重建秩序,重塑人伦、道德之后,文化氛围逐渐回温,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变得越发开放。簪花之美也趁势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宋初时期,女子们普遍热衷于簪花,而男子则只有中产及以上阶层才会这样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后期,簪花之风如狂潮般席卷全国。从皇帝和贵族,一直延伸到底层的狱卒甚至罪犯,佩戴簪花的人随处可见。就像《水浒传》里的柴大官人、周通、阮氏三兄弟以及浪子燕青等人物,他们的登场都伴随着簪花的点缀。
簪花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在特定的场合,它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或礼仪的一部分出现。比如在洞房花烛之日以及金榜题名之时。
赵景小心地将菊花别在探花陈希瑞的幞头上,轻声教言:“这朵望菊赠予你,愿你如它一般,在平凡的日子里静心度日、沉稳行事,切不可偏离正道。”
陈希瑞只觉得此时此刻,自已的人生已然到达巅峰,不禁激动得捶胸顿足,感慨万千道:“承蒙殿下厚爱,此恩此德,学生没齿难忘,必当铭记于心!”
接着,赵景又将鸢尾花精心地别在榜眼马兴的幞头上,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你身为异国他乡的学子,竟敢在我朝威严之下,为本国百姓仗义执言,想必内心定是经历了诸多挣扎与顾虑吧?
最终你能够鼓足勇气挺身而出,单凭这一点,便足以证明你拥有与学识相匹配的胆魄。
今日本王特赐你一朵鸢尾花,希望你踏入官场后,依旧能保持今日之果敢。”
“学生叩谢晋王殿下!”马兴再度跪地参拜,与方才的小心试探截然不同,此刻的他,心中唯有满满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