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裘龚数次拒绝投降,刘廷翰也不再等,次日凌晨,随着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战斗正式开始。
以渭龙州为点,刘廷翰设出四个攻击方向。
其先抽调一支骑兵,利用高机动性在城墙外围四处游荡,侦察丁军的射击范围与火力密度。
与此同时,他还让随途征集的民夫在外面垒土称墙,将投石车与弓手送到上面,齐射数轮,以此破坏城楼上的幔布、栅栏等防御设施。
之后,宋军步兵在盾车或是盾牌的掩护下筑堡推进,慢慢去到城墙边,和上面的丁军互射。
在此期间,如果丁军的射击速度减慢,覆盖范围减小,先登勇士就会用铁锥等物凿墙洞,或者架设云梯尝试登城。
深知此战关乎西部诸城,所以从一开始,裘龚便一直在城楼上指挥作战,并且无论宋军的攻势有多凶猛,哪怕石块从他眼前爆开,伤了他的手背,他也未曾撤离一步。
而那些新兵呢?本着对于家乡的感情,对于侵略者的痛恨,临战之际竟没有出现逃兵,跟在老兵后边有样学样,顺着云梯往下丢滚木擂石反击。如果有宋军士兵侥幸爬上城墙,就用盾牌把人撞下去……
当然,神勇也好,弱小也罢,士兵都是人,会疲劳、会饥饿,会影响所能发挥的能力,这种时候通常会鸣金收兵,暂做休整,以便来日再战。
随着宋军退去,守城丁军顿时欢呼雀跃,许多新兵蛋子都不敢相信自已第一战就把强悍的宋军给打退了。
然而,首战只是刘廷翰的尝试,死亡人数压根没超过千人,他只是为了确认丁军守城的意志到底如何。
如今确信丁军视死如归,他勒令全军不再攻城,只是每日在城外叫阵,让裘龚出城摆阵,双方一决高下。
裘龚又不是会赌气的小孩,怎么如他所愿?无论宋军如何叫骂,哪怕是家中女性都被问候一遍,他依旧是高挂免战牌,又射往城外一封箭书,上面就一句话:“有本事上来。”
刘廷翰也不知道怎么就被勾起了脾气,学着裘龚的模样在信纸背后大写“有本事下来”,再将其射回去。
之后但几天,双方心照不宣的做起了这件堪称无聊的举动。
一直到七日后,刘廷翰撕毁信纸,不再玩过家家,因为他一直等的大宝贝终于来了。
三十架床子弩从禄州发来,刘廷翰将其分给李继隆十架,王浙贲、张冲十架,架设于北、南、西三面土墙上头,投石机砸城墙的同时,床子弩将强弩从低到高射进城墙里,以此供应士兵攀爬。
裘龚很为难,他想搞一些反制手段,可城内没有会做砲机的匠人,架起的幔布会可以阻挡石头落地,却会被强弩射穿,用处真心不大,因此到最后还是得用人命来扛。
一来二去,双方一直打到十月末,此时的宋军士兵伤亡早已过半,山僚人廖清源想要趁黑袭营,反被包围,受乱箭攒心而死,就连裘龚自已,右臂也在一场战斗中被砸断。
后面虽然不断有城民奋不顾身投入前线,然老弱妇孺战力却不够看。
兵员人数之外,城内的弓弩箭矢等远程武器消耗的所剩无几了,士兵开始更多的使用滚木和擂石。
等这两样东西也不够用之后,丁军又开始拆民房,用燃烧的木料和砖瓦作为防御手段。
自守城半月有余,城内居民便将自家所有的余粮全部送到城墙上,方便在作战时食用。
对人体最为重要的盐巴吃完后,就把盐席烧掉,取灰再熬出盐。
直到粮食全部吃完,便在城内捉老鼠,往天上打鸟充饥。
十月中旬时,刘廷翰曾派俘虏进城内劝降,亲言只要裘龚投降,宋军绝对能保证所有活人的安全。
然而在这种极为优厚的条件中,裘龚依旧不愿降。
折返回宋营前,俘虏也问过他:“朝廷都已经放弃渭龙州了,老将军又何苦坚持?”
裘龚语气坚定的答道:“若我屈膝投宋,上对不起先皇嘱托,下对不起奋战而死的军民,仅此而已!”
闻言,俘虏羞愧难当,再不敢多说,只能夹着尾巴离开州城回去送信。
十月十七日,自认稳操胜券的刘廷翰亲临城下指挥作战,但不慎被丁军暗箭射中腋下肋骨,得亏军医治疗及时,否则他当场就会去阴曹地府见阎王了。
病床上的刘廷翰得知因自已中箭而让丁军士气猛然蹿升,深感不妙,他觉得若再攻不下潭州,怕是彼此的士气会被逆转。
为了避免再吃败仗,重伤中的刘廷翰有士兵在旁搀扶登上土墙,号令全军各级将官冲锋在前,带队猛攻城墙,若军官战死,其部士兵先登者可代其军职。
利益驱动下,宋军士兵稍有削弱的士气陡然攀升,攻击的欲望比先前更加猛烈。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人数,丁军终于快坚持不住了,裘龚副手李多诚被弩箭贯穿胸膛,定死于城楼,西面城墙失守,被宋军夺去大半,全靠丁军士兵在地上泼洒铁钉,外加枪盾阵型,耗费许久堪堪将宋军又赶了下去。
酣战整个日夜,裘龚竭尽所能将宋军都从城墙上清扫出去,拼死抵抗住了第六十一次的攻势。
然而此时的丁军可战人数只剩三千多人,且多数人的精神、体力、意志都到了极限,就连站立都成问题。
察觉到这点的李继隆想要趁热打铁,特请命刘廷翰由他带领一只敢死队,于次日半夜沿着弩箭成功爬到城墙上,并且将西面城墙的守军全部砍杀,即时下楼打开城门,宋军鱼贯而入,渭龙州防御阵线彻底宣告破裂。
之后,且战且退的裘龚着手收拢散兵组织巷战。
他随机应变的能力很不错,但他没有意识到丁军中很多人连跑动的力气都没了,根本撑不住再结阵,宋军的骑兵一冲,阵型如多米勒骨牌那般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