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操场,蒋新华指了指对面,“这里是食堂,那边是洗澡间。操场过去就是我们的教室,教室后边就是学生宿舍。”
黎蕙兰跟在她身后,看着这陌生环境,心里满是好奇。不一会儿就到了学生宿舍门口。
穿过楼道,蒋新华在第二间宿舍门口停了下来。
她伸手敲了敲门,转头向黎蕙兰嫣然一笑说道:“到了,就是这里。”
开门的是一位鹅蛋脸、短发、眼睛大大的女学生。宿舍内还坐着一位穿学生服正在看书的女同学,年纪和自已不相上下。见她俩进屋,立刻放下了手里的书。
蒋新华把行李箱放在木架子床边:“黎蕙兰,以后你就住这里,和我们三人一个寝室。”
“两位同学,来,我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班新来的黎蕙兰同学。”
“这位戴眼镜的是韩雪梅,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这是向静,班里的管家婆,我们的吃喝拉撒睡都归她管,属实权派。”
黎蕙兰一脸茫然,心里想,什么是班里的管家婆?读书也要管家吗?
见黎蕙兰没懂其中的意思,蒋新华解释道:“她,就是我们的生活委员。”
黎蕙兰恍然大悟,顿时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知道了,知道了。”
“欢迎你加入我们。”田静和韩雪梅不约而同地向黎蕙兰伸出手。
“嗯,我也很高兴认识大家。”
转身,黎蕙兰从箱子里拿出了几包陈麻花,“来,同学们,这是我老家那边的特产,大家都尝尝。”
说着,便把自已带来的各类小吃一股脑地堆在了桌上……
就这样没过多久,黎蕙兰就与寝室的三个女同学熟络了起来。
黎宅内。
“老爷,太太,大小姐来信了。”周氏一大早接到邮差送来的信。
自从黎蕙兰去读书,整个黎宅静悄悄的,大家都觉得缺点什么。
穿过院子长长的走廊,周氏匆匆忙忙地拿着信跑到了黎耀先的书房。
这时正在修剪盆景的周生走了过来,“娘,你有什么事,跑这么快?老爷、太太一大早就出门去了。”
“哦……”
“大小姐来信了。”
一听娘说黎蕙兰写了信回家,周生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娘,你把信放在老爷书房,他回来,我转告他。”
“好的……”
离开的时候,她一再叮嘱周生,别忘了问问老爷,小姐信里写的什么。
见她迟迟不肯走,周生轻轻推了推她,“娘,快去忙自已的吧,你这样子,好像她才是你亲生的,我是捡的一样。”
“你别小心眼,她也是吃娘奶水长大的,娘自然当她是自已的孩子一般看待,况且没老爷和太太,也没咱母子的今天。”
“知道啦,知道啦。”您都给我说了一百遍了,我自然知道黎家对我们母子的恩惠。
……
夏夜的星空下,蒋新华、黎蕙兰、韩雪梅、向静并排坐在学校的草坪上。
“蕙兰,你那本海涅的诗集我看完了,明天还给你。”向静抬头迎着风说道。月光把她圆润的脸映得更加光洁、美丽。
“你也喜欢诗?”韩雪梅有点惊讶。“我以为你就喜欢当管家呢。”蒋新华也跟着她附和。
见她两人都拿自已取笑,向静伸手就去挠韩雪梅的腋窝,她们三人笑得在草地上扭成了一团。
“好啦,好啦,别闹了,我们认错不行嘛。都是玩笑话,您大人有大量,原谅我们。”
蒋新华喘着气,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夜色里微风轻轻扬起她的头发。
韩雪梅理了理沾在衣服上的碎草,推了推黑色镜框,正色地说道:“前两天我在李老师那里看了几本《新青年》杂志,那书的内容很不错,你们看过没有?”
“没看过。”
“我也没看过,内容是什么?”
向静、蒋新华立刻回道。
黎蕙兰坐在那里没动。她淡淡地说道:“以前我看过,在我二哥的书房里见过这本书。”
“什么时候借给我们看看。”她们三人不约而同地说道。
“好吧。不过说好了,不许给任何人讲。”她盯着她们三人,稍歇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拉钩。”
她们三人的眼睛对视了一下,然后一起点了点头说道:“拉钩。”然后伸出了右手小指头。
就这样四个手指头把四个人的心连在了一起。
……
女子中学二班教室内静悄悄的,坐着三十来名清一色的女学生。
李沛知站在讲台上,仍然穿着那件灰白色的长衫,干净清秀。尽管脸颊有些消瘦,但依旧精神焕发。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木兰诗》。”说着,就转身在黑板上用楷书写下《木兰诗》三个字。
“我想有一些同学应该从戏文,或者书籍里知道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讲台下有部分同学纷纷举起了手。
“我来数数有多少人。”李沛知走下讲台认真数着,“一、二、三……九、十……”
“十一个,很不错,我们同学里知道花木兰这个人的占三分之一。”
“那我请一个同学来给不知道的同学讲讲,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沛知环顾了一下四周,眼睛落在了班长蒋新华的身上,“蒋新华同学,你起来说说。”
蒋新华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这篇诗歌主要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后来回朝放弃做官,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她的声音明亮干脆。
李沛知点了点头,“还有同学补充吗?”他看了看座位上举过手的同学。
黎蕙兰缓缓的站起来,眼神清澈明亮。
“李老师,我来补充一下。”
“嗯,你说。”
“《木兰诗》也叫《木兰辞》,这首诗主要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而归,不愿为官,只愿家人团聚的故事。而花木兰勇敢、机智、爱国、不慕名利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黎蕙兰补充的这番话,使李沛知大为震惊,一个仅仅十六岁的女孩竟有如此见解和思想。
教室里瞬间离奇的安静。震惊之余,李沛知第一个鼓起了掌,紧接着全班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这虽然是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是我们要从这故事里了解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先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南北朝时期北魏和柔然之间的战争密切有关。现在我先读一遍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