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此战虽然历经数月,延绵数州,但吴军更多的只是一个看客而已。
仅有的两三次战斗,还都发生在战争末期,其规模也只是与文聘所部的偏师作战而已,哪有什么好总结商讨的。
当然,站在吴国,尤其是吴王孙权的角度,事情可完全不是这样。
要知道,这可是吴国自赤壁之战以来,为数不多的胜仗了。
仅仅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吴国上下好好地庆贺庆贺,然后再总结总结、商议商议的了。
于是,在陆逊等人率军而归之后,孙权也是召集了群臣好好地进行了一番论功行赏。
而除了论功行赏之外,吴国也从此战之中搜肠刮肚地总结出了三条经验。
首先便是“帮强不帮弱”。
吴国所说的这个“强”与“弱”,却不是国力的强弱,而是距离战争中的主动与被动之分。
简单来说,对比去岁的失败与今年的成功,在吴国看来,其原因就在于去岁帮的是在逆境之中的魏国,而今年的成功,则是因为联合的是顺境中的蜀汉。
怎么说呢?
你要说吴国没有思考吧,他们还真没有把原因简单归结到联魏或是联吴上。
可你要说吴国有多少思考吧,显然也不对。
汉军为何会占据优势?魏国明明更加强大,却为何屡屡处于下风?
这些更加根本的问题,吴国是一概不闻不问。
其次,针对此番大战仅仅拿下了一个江夏郡的问题,吴国也是得出了结论:介入战争一定要尽早。
要说,这倒也不算错。
若是在汉魏开战之初,吴军便也投入战斗,其战果势必不止于江夏半郡,哪怕是不能拿下豫州全境,至少也能再扩充两三个郡。
这就像是开公司,越早拿到原始股,自然是越值钱的。
可问题是,谁家好人开公司就一定能行呢!
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结论还跟其第一个结论有所冲突。
很简单的道理,在战争的初期就投入战斗,是很难分辨到底谁处于上风,谁占下风的。
当然了,吴国既然提出了这样的结论,自然也就有自己逻辑自洽的办法。
这也是就吴国所得出的第三个结论:要长期保持一支随时可供调动的兵马。
如此一来,吴军就能在分辨出谁占上风之后,便一举投入其中,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眼熟?
你看这吴国的君臣们,像不像急吼吼杀入大A的你我?
帮强不帮弱,说的不就是追涨杀跌吗;还有介入趁早,不就是看着指数拉伸而懊悔没能更早进场的你我。
于是,在吸取了教训之后,我们开始囤积钱粮,只等指数一个回落,就要全仓all in。
只可惜,等我们真的all in之后,才发现,我们正站在了高高的山岗之上......(狗日的大A,还我血汗钱!)
现实中的我们的结局已经摆在了眼前,和我们有着同样心态的吴国君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且拭目以待吧!
至少,魏国的镰刀已经暗暗逼近着吴国的脖颈了。
是的,准备派往吴国的使者早已经整装待发,只等着魏军的兵马调遣到位,就要前往建业城,好好与吴王孙权诉说一番了。
可以预见,只要孙权经不住这番诱惑,三国之间的形态势必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然,为了应对这可能的变化,曹魏必须尽可能地做好准备。至少,在东线战场之上,魏国必须重新构筑好防线才行。
于是,汉、魏、吴三国也是默契地进入了战略休整之中。
虽说是休整,但实际上,各地的官吏却依旧是忙得不亦乐乎。
不管是军队的调动,亦或是屯田的执行,又或者是迁都事宜,都需要当地的官吏进行配合。
而三国之中,最忙的地区,毫无疑问是洛阳区域。
历经数十载,东都洛阳再度成为了一国的都城,光是内内外外的整修,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好在的是,曹丕不像他的好大儿,并没有那么多的物质欲望,因此对于洛阳的皇宫,曹丕只是要求简单修缮就可以了。
加之曹丕的后宫并不算太大,甚至修缮的区域都被曹丕缩减了不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丕倒也真算得上是一个明君。
当然,这或许也跟如今并不算太好的局势不无关系。
要知道,在历史上,在诸葛丞相尚在之时,曹叡也算是励精图治,而等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之后,曹叡随即便是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之徒。
只是,尽管曹丕已经为迁都事宜做出极大的妥协了,这迁都之事,依旧困难重重。
除了本就在预料之中的河北派系的阻扰之外,其他派系和世家,也在迁都的过程中,多有举措。
当然,这里的举措倒不全是为了阻扰而来,更多的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和派系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可以说,一场迁都,已经渐渐演变成了整个曹魏朝堂势力的重新洗牌。
很显然,这样的演变之下,就算是曹丕想要快,这速度也根本快不起来。
而矛盾也正在这里,要知道,迁都之事着实是牵扯住了太多的精力,若是此刻汉军或是吴军悍然发动进攻,魏军势必要再度陷入混乱之中。
哪怕各部军力已经在夏侯惇的调配之下赶到了预定的位置。
就像是一台电脑,CPU满负载在运行其他软件之时,不管键盘、鼠标、显示器配置得再好,也是没法展开一场酣畅淋漓的DOTA的。
好在的是,不管汉军还是吴军,也都有着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法对魏国发起进攻。
蜀汉这边,陇右方向,正忙不迭地丈量和规划荒地,一边丈量和规划,后续的屯田兵便是随即进驻其中,开始了除草和翻地。
为了保证来年春日可以顺畅播种,这个冬日,于大汉而言势必要成为热火朝天的三旬。
而在荆州方向,除了要执行屯田之策外,关羽还要忙着重新梳理整个荆州集团的构架。
没办法,冯习和傅肜百带着将校赶到,虽然极大地扩充了荆州集团的骨干力量,但这也意味着整个荆州军团的格局需要重新调配。
若是稍稍了解下就知道,如今关羽的手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既有着以付燚、马良为首的留守派,又有以冯习与傅肜为首的回归派。
而在留守派中,又分成了以付燚为首的元从派,又有里马良为首的荆州派。
同时,冯习和傅肜,显然又可以归到元从派之中。
可以说,整个荆州军团内部关系已然是错综复杂,突出的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
好在的是,关羽不管在那个派系都有着绝对的威望,因此压服众人,也并不存在什么困难。
而付燚,作为荆州军团的二号人物,那也是经过了战火的重重考验,以及皇叔与军师的亲自认证。
因此,付燚在荆州军中,也算是坐稳了第二把交椅。
只是,压服归压服,坐稳归坐稳,想要让扩充后的荆州军团继续如臂使指,关将军和付燚显然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随即,在付燚的建议之下,关将军也是对整个荆州军团的兵力布置进行了重新的调整。
因为整个大汉下阶段的任务要以发展为主,关将军也是将汉军主力从宛城撤到了襄樊地区。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居中的襄樊,可以极大地缩短各地运粮的距离;其次,借助荆南稠密的水网,运粮过程中的损耗也能减少一倍以上。
这对于缺少税收收入并且还需要扩军的荆州军团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了,凡事有利必有弊。
主力后撤虽然能为荆州军团节约海量的粮秣,却也让汉军失去了对魏军的压制。而没有了汉军的压制,魏军势必也就不需要再颍川继续维持高强度的驻兵和防御了。
嗯,至少在关将军看来是这样的。
为此,关将军也是保持了宛城的驻军在一万以上。既算是对魏军的施压,也更是对魏军的监视。
不过,随着在汉军主力撤走,魏军在颍川和司州,却是丝毫没有撤军的想法。
没办法,魏军已经在荆州军团的突袭中吃了数次的亏了,说什么,魏军也不想再颍川再吃一次。
而眼见着魏军丝毫不为己方的撤退所动,关羽倒是不惊反喜。
无他,这样一来,关将军就可以从容对其余的部队进行重新布置了。
为了让冯习和傅肜等人尽快地融入荆州军团,关将军不仅将其打散进了部队之中,更是时不时地就将其人所在的部队在宛城与襄樊两地进行轮换。
关将军相信通过不断地轮换行军和第一线的驻守,要不了多久,冯习与傅肜等人就能彻底地融入到荆州军团之中。
如果说以上的布置还都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话,那么下面对付燚的安排,就着实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了。
已经成为荆州军团二把手的付燚,既没有被派往宛城对阵魏军,也没有随着关羽在襄樊地区负责屯田事宜,反而是被关将军派回到了江陵城。
而且,其手下的兵马更是只有区区五千多人而已。
要知道,如今的付燚可是四镇之一,其地位应该远高于驻守宛城的关平、刘封的。
就连关平和刘封都掌握着上万大军,付燚的手下却只有区区五千兵马,这着实是让所有人都诧异不已。
而且,如今的江陵城,可不是两年前的江陵城了。
其重要程度,在整个荆州只能排到前三的位置。
按理来说,这样的地方,在平时遣一员偏将镇守足矣,即便是战时,遣如赵累这般的战将驻守也就足够了,万万轮不到付燚这样的二把手驻守其中的。
更别说关将军给付燚交代的任务还是练兵,这就更让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虽说付燚练兵的确有一套,但军中又不是没有能练兵之将。
还是那句话,怎么样也轮不到付燚这样一位大军的副将去执行这样一个小任务,还是在江陵城内。
可以说,从驻守的地点、到手中的权利,再到所接受的任务,都与付燚如今的职级和地位极其地不匹配。
这就像是一个局的副局长,你可以让他分管员工的培训事物,但你不能让他去一个最为偏远的分局去执行新员工培训的任务啊!
这简直是在用大炮打蚊子。
要不是关将军一直都对付燚赞许有加,而付燚也是关将军一手所提拔上来的,恐怕众人都要以为关将军是在发配和打压付燚了。
当然,饶是众将都清楚关将军的品性,却还是有不少人对付燚的处境颇有不平之言。
不过,别人不知道,付燚自己当然清楚,关将军让他到江陵当然有着他的深意。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吧江陵放在整个荆州来看,它当然是有些不够看的,可是若是将它放在荆南来看,它却是绝对的中心。
换句话说,若是汉军想要收回荆南,江陵城将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起点。不用说,付燚就是荆州军南征的主将,而其麾下的新兵也将是南征的主力。
显然,关将军的思路并没有被皇叔所谓“汉贼不两立”的话语给限制住。
事实上,早在郏县之中,关将军与付燚就已经统一过了意见:荆州军日后的重点在南而不在北、在吴而不在魏。
这当然是与皇叔的说法有所矛盾,但这却也不是说皇叔或是关将军两人中有一人是错的。
应该说,两人都没有错。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皇叔必须向天下明示汉贼不两立的决心,以获取更多的民心;
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关将军却必须以实际的利益为先,行先南后北、先吴后魏之举。
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吧。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关将军把付燚调至江陵,并且只放五千兵马的目的,就很显而易见了。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让吴军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