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合同,其实也是一种策略。主要是让朝鲜人有迫切感,能够更用心地学习汉话,改成汉服,遵守大明的各项法律法规。
田地耕种熟了,房屋也修缮了,生活水平正蒸蒸日上,谁愿意抛下所有,再回朝鲜忍饥挨饿呢?
别说这边给地耕种,发放粮食,就是啥也不给,饥荒一起,也会有大量的朝鲜人自发逃难而来。
但通过这些劳务输出的朝鲜人,辽东这边好过活的消息会传得更快,也更真实。
而且,朝鲜人并不是全部要安置在辽东。伐倭之后,还会移民过去相当的数量,来稀释岛上的倭人。
改变倭岛上的人口结构,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
黄立也就放下迫切,准备用十几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使倭岛成为大明的稳固领土,倭人也将成为少数人口。
只要达到目的,第一岛链便将成为大明本土的严密保护,黄海、南海,差不多都将成为大明的内海。
而且,倭国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以此为基地,便能向新大陆步步前进。
横跨太平洋显然是困难很大,但向北通过堪察加半岛,走白令海峡,便能到达阿拉斯加。
虽然阿拉斯加的环境和气候,并不是理想的宜居之地。但建起一个据点,再向南拓展,就是后世的加拿大和美丽国,还有墨西哥。
现在的加拿大,是被法国所殖民占领,美丽国是英国佬和荷兰人的,墨西哥则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世事无常,大势之争。
西班牙就不用说了,日暮西山,大明现在就与其势均力敌,这还是指海军的力量。
陆军的话,大明军队已经是世界第一,没有大海阻隔的话,能够击败任何的强敌。
要说强敌,英国佬的龙虾兵算是一个,法国军队也还行。更厉害的德子,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有。
至于荷兰、沙俄,黄立已经把他们的陆军归为二流,根本不看在眼里。
现在的差距,就是在海军上。黄立对此很清醒,英国、荷兰,还有法国,这应该是排在前三位的。
大明海军的规模,现在至少应该是第五,或者是第四,与西班牙接近,或者是稍有胜出。
关键是人口数量,使大明在海外扩张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先耐下心来,占领亚洲各要地,让西夷打个头破血流。什么英荷战争,法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等。
大明海军趁机发展,按照目前的添船造炮的速度,最多十年,应该就能达到争夺第一的程度。
争不争第一,黄立也不是很在意。但抢先占领澳州,并进军新大陆,却是他早已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
大明的人口,以及归化同化的异族数量,也能够支撑他的宏图大志。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窝在本土沉醉于什么天朝上国,保守而不进取,早晚会被敌人打到家门口。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适用于个人和团体,更适用于国家和民族。
李恩淑和母亲,以及数万劳务输出的朝鲜人,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为大明皇帝的棋子,正在为大明的日益强盛做着贡献。
他们只担心三年后,就没了现在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可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寄希望于大明朝廷和官府,能够看在他们辛苦耕种,老实缴纳赋税的份儿上,留他们在辽东继续居住。
为此,他们愿意换成明人的服装,愿意学习说汉话。好象他们越象明人,就有更大的希望似的。
变得与明人无异,这些朝鲜人也觉得才能挺直腰杆,少些自惭形秽,少些自卑的感觉。
“大明可能会留下读书识字的,或者是说得流利汉语的。”李恩淑在心里猜想着,却也不保准。
母亲打开了院门,帮着女儿把板车拉进院子,便忙着去做饭。
朝鲜女人是勤劳而能吃苦的,封建时代更是如此,男尊女卑的思想极为严重。
李恩淑也没闲着,下午还要去浇地,便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
“恩淑啊,真是能干呢!”邻居大娘站在篱笆前,笑着夸赞道:“长得也越来越漂亮。”
李恩淑腼腆地笑着,问道:“妍真姐呢,今天怎地没见?”
大娘伸手招她靠近,低声说道:“妍真去相看人家啦,得晚上才回来呢!”
李恩淑眨着大眼睛,有些好奇地问道:“是她表哥嘛,也过来辽东啦?”
大娘略微撇了下嘴,说道:“妍真可看不上他,又穷又笨,吃不饱饭还不敢闯荡。”
李恩淑轻轻点头,觉得这么评价也没错。
劳务输出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不愿意来,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的。
如果已经处于饥饿的窘况下,到辽东也是闯条生路,难道还能比苦日子更苦不成?
大娘压低了声音,说道:“相看的是明人,陈家嫂子给说和的。要是能成,就算不能全家留下,妍真也能在辽东享福,不用再回去挨饿遭罪了。”
李恩淑的眼神一凝,一时没有说话,心中却有很大的触动。
大娘语重心长地提点道:“你也留点心,在这两年找个明人嫁了。就算你的家人要回国,你过得好,兴许也能帮上一些。”
李恩淑的脸浮起红晕,羞赧得说不出话,只是轻轻地嗯嗯了两声,便拎着水桶快步走开。
“最好是当兵的,全家都跟着沾光。”大娘在后又好心地提醒了一句。
李恩淑回了院子,母亲也做好了饭,招呼着她进屋。
玉米饼子,菠菜汤,小咸菜。没有荤腥,简单却能吃饱,咸菜里有辣椒,味道很好。
李恩淑慢慢吃着,却还在想邻居大娘的好心提点。
除了说好汉话,更象明人,似乎嫁给明人这个办法,更切实际,也更容易实现。
“想要留下来的人还是很多,也在想着自己的办法。嫁给军人,或者是官吏,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李恩淑也知道明军的待遇很高,拿着粮饷不说,军属还能少交赋税。官吏也好,就是少了军属的优待。
“嫁给了明人,难道还能让明人也回朝鲜?说不定,家里人也能因此而留在辽东,哪怕只是晚几年回去,也是好的。”
母亲疑惑地看着李恩淑,关切地问道:“怎么啦,是不是累着了,吃不下饭?”
李恩淑赶忙心虚地摇头,暂时甩开思绪,加快了进食的速度。
“陈家嫂子,那是汉人哦,肯定认识很多的汉人,托她给找合适的明人就行。只是,这话要怎么说呢,怪害羞的。”
李恩淑看了母亲一眼,又低下头吃饭。
“还要看妍真姐是否能嫁给明人,要是成功了,大家的心思也活络了。兴许阿爸和阿妈妮也觉得好,便会主动去张罗了。”
李恩淑想通了,脸上微露笑意,饭菜也觉得香甜,只是觉得脸有些发热。
……………….
吉林船厂。
城镇建设得越发有了模样儿,按照新的设计,环城有壕沟,挖出的土堆砌起来,有一人多高,夯实成梯形,就是城墙。
这既省工省时,又显示出了明军的信心和实力。古老的城墙建筑,以后在本土也会越来越少。
而这样夯土构筑的城墙,也足够士兵依托防御,还能够架设火炮,提供火力支援。
又宽又深的壕沟,则绵延十数里,与江水相连。既能作为城市的排水沟,又能起到些防护的作用。
当然,按照黄立的想法,随着武器装备的进步,城墙的作用已经是越来越小,堑壕工事则将成为主流。
何况,如同绵延的长城,起到了阻挡游牧民族入侵的脚步,却也限制了主动进攻的欲望。
要塞以后肯定会有,但却是在边境要地。而在内地修筑高大的城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劳民伤财,费时费力。
后世的城镇模式,黄立更加喜欢,或者说,他认为这是历史趋势,只不过提前了上百年而已。
城外十余里,便是整齐的军营。一镇官兵驻扎于此,步骑炮齐全,是划归吉林省的驻军。
此时,李岳正坐在宽大的指挥室内,脸色严肃,带着审视的神情,听着对面数人的讲述。
一共是四人,两满两汉,满人是索额图是一个笔贴式,提前赶来向明军递送接受招抚的通知。
“第一批是两千一百五十六人,多是流人。皇上,哦,是新任金州指挥使,也在此批南下。”
“由副都统萨布素率领二百兵将护送,按照目前的前程,再有五六日,便能到达吉林船厂。”
李岳轻轻点着头,脸上终于露出淡淡的微笑,说道:“可有人员名单?”
索额图躬身呈上,又补充道:“时间仓促,居住点又分散甚广,一时间难以全部召集。”
“无妨。”李岳不以为意地说着,伸手接过名单,随意看了两眼,便交给了身旁的官员。
吉林府知府程德瑞,也是老资历,只是在夔东时还是个小官,在全凤翔手下任职做事。
全凤翔那时候也只是个屯田主事的微末小官,程德瑞恐怕连品级都没有。
但数年之后,程德瑞已经将是封疆大吏。当然,他的资历不能按时间来算,而是从龙之臣。
程德瑞也只是简单看了名单,便开口向索额图问道:“从吉林船厂到宁古塔有千里之远,沿途已经设村屯位置,延长近四百余里。”
“还有木寨驿站,有军队驻守,屯积着粮草物资。满人南返,可在村屯安置。在冬季来临前,要盖房建屋,铺路垦荒,积蓄粮食。”
“按照安置计划,还有部分满人会被安置在他地。从安置到明年秋收,官府发放粮食……”
程德瑞命小吏取过地图,说道:“这上面是设立村屯的位置,每村暂定六十户,村屯间隔在二三十里之间。”
索额图知道,这是自己的任务,要拿着地图再回宁古塔,让南返的满人安心。
这样的安置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只是大半年的粮食供应,就是非常巨大的数量,这还不算运输的耗费。
索额图躬身接过,恭谨万分地说道:“大人放心,罪人定将此事办好,使满人安心,并完全听从官府的安排。”
程德瑞笑了笑,说道:“黑龙江那边,还要索大人和明珠大人多费心力。待到建省之时,二位亦不失封疆之臣。”
索额图显出激动之色,也不知道是不是装的,颤声道:“罪人定当竭诚报效,以报万岁宽宏之恩。”
李岳垂下眼帘,并不多言。政务他不插手,却在想着如何能尽快进军黑龙江,痛击沙俄侵略者。
吉林省初建,先以府称。黑龙江省,比之更加往北,也更加苦寒。
满人南返已成定局,部分填充吉林省,部分在辽宁省安置,还有一部分,要继续留在黑龙江。
有了耐寒的作物,黑龙江省的耕种也能够自给自足。有了相当数量的人口,也能支撑明军继续向北拓展。
否则,招抚满人只是把他们安置在黑龙江往南的地区,也就失去了最重大的意义。
留下数万满人,接下来还会有倭人、朝鲜人,然后会是更多的汉人。就这样,一步一步,把东北三省经营并发展起来。
既然能任用巴海和萨布素,索额图和明珠也不算什么。何况,还会派遣汉人属官,实施大明的政策措施。
这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要知道,从清末开始,就不断有汉人闯关东,但到了解放后,依然是有北大荒的称呼。
何况,大明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海外占领地,环境和条件都较好,东北能够吸引移民的条件实在是不多。
更现实的办法,或许是辽东汉人的自然繁衍,以及满人、倭人、朝鲜人的归化和同化。
而随着小冰河期的结束,以及水泥、钢铁等技术的升级和成熟,铺路架桥,东北的开发也会顺遂起来。
黄立可是记得后世的响米和五常大米,那都是在黑龙江种植的,好吃又有名。
等到黑龙江省也能够种植稻米和小麦,生活在那里的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苦寒也就称不上多大的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