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初的地方官职,实行的是权力一分为三,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都指挥使司管军事。
这样设计,地方权力不集中。大家相互制约,各干各的。
彼此相安无事。
这在和平时期,倒也可以。
可是随着明朝内部矛盾不断激化,需要三个部门协调工作时,谁也管不了谁,谁也压不住谁,事情就不好办了。
如果事情不急的话,可以请示朝廷予以处置。
要是遇到重大事件,一来一回,那就会耽搁很长时间。
朝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设立了巡抚。
所谓巡抚,就是巡察抚慰的意思。
明朝最早的巡抚,就是太子朱标。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安排太子朱标巡抚陕西。
主要目的就是,西安做新的都城,是否可行。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安排巡抚,都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带有特殊使命。
后期,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巡抚成为了一个常设职位,并且长期在地方工作。
巡抚只能负责一省,或者一个特定区域的军政事宜。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北方经常侵扰大明的蒙古势力,东南沿海泛滥的倭寇,以及明朝末年的流寇问题,都不是巡抚所能解决的。
需要几个省的力量来处理。
总督应运而生。
比如最早的宣大总督、浙直总督、三边总督等。
卢象升就任的这个保定总督,就是管理保定、河南和山东三个地区的军务。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保定可不单纯是指保定府。
而是保定巡抚所管辖的范围。包括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以及提督倒马关、紫荆关、龙泉关等关隘。驻扎地也不是保定府,而是在真定府。万历年间又让其兼管河道。
卢象升担任的保定总督,负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就是只负责军事行动,而不得干预地方行政的。
崇祯皇帝和朝廷安排他担任这个职位,是为了防止清军的再次入关。
而卢象升知道,清军短时间内是不会入关的。眼下需要做的是剿灭农民军。
李自成现如今在陕西东南部的商洛山潜伏。张献忠则在湖广的谷城等待时间。
将这两人杀了,虽然不能达到彻底消灭流寇的目的。
但是这二位可是流寇当中的杰出人物。杀了他们,势必会延缓流寇的作乱势头。
所以,卢象升最希望到陕西,或者湖广任职。哪怕是当个巡抚,甚至是总兵,都可以。
当然了,治标不治本。
要想彻底消灭,那就需要让百姓丰衣足食,最起码得吃得上饭。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朝廷先后增加的“三饷”,令本就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
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吃不上饭的农民揭竿而起。
有人说,如果朝廷不改革驿站,裁撤驿卒,李自成就不会失业。
如果李自成不失业,他就不会起兵造反。
李自成不起兵造反,那么他就不会攻入京城,逼得崇祯上吊自杀。大明朝灭亡。
其实,在卢象升看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自成不造反,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造反的。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五月份,张献忠就会在谷城再次叛乱。
罗汝才等人也会响应。
李自成也将率领几千人杀出商洛山。
虽然,卢象升两次提醒崇祯皇帝和杨嗣昌等人。
但他们根本就没当回事。
熊文灿与张献忠狼狈为奸。即便是杨嗣昌提醒了他,他也是敷衍了事。
卢象升就修书一封给湖广巡抚方孔炤。
这位仁兄绝对会照办的。
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张献忠投降后,方孔炤看出来了,张献忠就是迫于压力,暂时投降,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为此他曾八次上书,可惜上司均未采纳。
卢象升将自已认为张献忠会反叛的想法告诉了方孔炤,希望他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将张献忠干掉。
至于李自成那边。
三边总督洪承畴的接任者郑崇俭的任命刚刚下去,尚未送达。
而陕西巡抚丁启睿是一个庸才。
好在时间还有三个多月。
卢象升给郑崇俭修书一封。建议其派兵攻打商洛山,务必将李自成杀了。
能否成功,只能等待结果了。
卢象升能做的,也都做了。
无论是抵抗清军,还是镇压流寇。卢象升现在的位置,都很重要。
所以,卢象升必须抓紧时间,予以应对。
他并没有直接赶奔自已的驻地,保定府,而是率领众人前往保定府下边的高阳县。
前不久,辽东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天启皇帝的老师,袁崇焕的伯乐,孙承宗,赋闲在家,率领家人在高阳县城抵抗清军的进攻,结果城破,自缢而亡。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八个侄子孙,以及三十多名妇孺,都死于这场战斗。
这令卢象升颇为动容。
一个为了大明奔波一生的老人,最后却不能安享晚年。竟然被清军杀害。
卢象升认为,这是大明朝的悲哀。
即使是这样,孙承宗的事情上报崇祯皇帝后,崇祯皇帝原本要从优议恤,却被薛国观予以阻挠。只是官复原职而已。
明朝不缺忠臣良将,但是奸臣更多。
出于对孙承宗的崇拜,卢象升才决定赴任前,先去祭拜孙承宗。
杨国柱原来是宣府总兵官,虎大威原来是大同总兵官。跟随卢象升迎战清军。
因为巨鹿一战,卢象升死战,而杨国柱和虎大威溃逃。被言官弹劾。
虽然刘宇亮、孙传庭、卢象升等人为二人进言,希望给他们一个机会。
但是崇祯皇帝依然是不依不饶,免了他们的总兵官,令其跟随卢象升戴罪立功。
清军出关后,卢象升向崇祯皇帝请命,杨国柱和虎大威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十分勇敢,屡立战功,希望令二人官复原职。
但是崇祯皇帝委婉地拒绝了。让二人继续跟随卢象升。
倒是那个先跑的大同总兵王朴,毫发无损。
怎能不让人气愤。
后期的松锦大战。王朴作为八总兵之一,跟随洪承畴奔赴辽东。
也是他,第一个逃跑,引得其他总兵也没有按照洪承畴制定的突围计划,先后逃走,使得明军死伤无数。
最后,王朴被处死。
也算是罪有应得。
倒是杨国柱拒不投降,死战到底。直到中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