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书房,秦始皇毫不犹豫地在李斯的奏简上用朱笔写了个大大的“可”字。
李斯的上书终于以大秦法律《焚书令》的形式颁行天下,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开始了。作为《焚书令》的炮制者,丞相李斯更是不遗余力地执行这项法令。他向秦始皇请旨以诏命的形式诏告天下,限期焚书,令下三十日后不烧者,按律处以面部刺字并罚四年的劳役,送往北地修筑长城。
《焚书令》初下,很多人对这项自古以来没有过荒谬法令还有些不相信,更多的人为防患于未然,赶紧挖地窖、修夹壁墙,把书藏起来。为防止走漏风声,他们不敢请人干,也不敢白天干,只能等到夜深人静时,邻居和家人都睡熟了,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干。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温文尔雅的读书郎,第一次拿起了他们不屑一顾的铁镐、泥铲,弄得满手水泡。可是,为了保住这些被他们视为生命的经典古籍,他们不敢出声,不敢怨恨。
有的人怕埋藏的书迟早会被发觉,干脆把自已的脑袋当成藏书最安全的地方,在限期的三十天内,不分白天黑夜地强记硬背,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也有数人协作的,你背《诗》,我背《春秋》,他背《周礼》、《易经》等等。待风声过后,再凭各自的记忆写出来。为了防止背叛,他们都在孔子的圣位前发誓,献血为盟。
更多的人慑于严刑峻法,不得不在限定的时间内含泪把书简上交官府。各郡、县的衙署前,竹简的、木简的、羊皮的、丝绢的手抄本古籍堆积如山。
一声令下,西自临洮,东至齐地,北至辽东,南至南海,凡是大秦帝国的版图之内,到处燃起了焚书的熊態之火。
白发皓首的老学究、嗜书如命的少年郎眼睁睁地看着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转眼化为灰烬,痛不欲生。
目不识丁的黔首也在含泪围观,他们虽然看不懂那书简上的符号,却深知那是圣贤的教诲。没有了圣贤之言,这个世道将变得更加黑暗。他们虽然没有触摸书籍,却深知那每一片竹简、每一个字都凝结着无数工匠的技艺和体力的付出。
大秦帝国的土地上,焚烧的不是竹简、木牍,而是祖先的心血、国人的眼泪!
三十天的期限很快就过去了,各郡分别把收缴、焚烧的书简数量上报。李斯发现,各郡上报焚烧的数量还不及实际数量的十分之一。何况,各郡都存在着虚报、夸大成绩的问题。原来,《焚书令》初下,不但普通百姓,就连很多官员都认为此令是秦始皇和李斯一时头脑发热的结果,也许雷声过后就没事了。因为烧尽天下古书籍就像不许人们吃饭、穿衣、睡觉一样荒唐可笑,无法执行。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九卿到县乡小吏,哪个当官的没读过这些经典古籍?烧掉了它们,等于否定自已的过去,他们还有什么值得向百姓自傲的呢?
李斯看出所有的官员都在敷衍他和始皇帝。不动点真格的,《焚书令》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他向秦始皇上奏,说明真实的情况后,向各郡派出大量密探,很快查处一批执行不力的官员。为杀一儆百,把他们斩首的斩首,下狱的下狱。这一下,各地官员才相信李斯在玩真的,再也不敢松懈,全都认真执行起来。
李斯进一步加强举报和连坐的执法力度,明令举报者重赏免罪,知情不报者与违法者同罪.一人私藏,邻里、亲属、朋友都株连获罪。在严刑峻法的威慑下,邻居举报邻居、朋友出卖朋友,甚至父亲告发儿子、儿子检举父亲的事情都屡见不鲜。
为保证《焚书令》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李斯还奏请秦始皇派出得力的大臣到各地,作为监御史,监督《焚书令》的执行情况。
以往秦始皇派监御史到地方,总有许多大臣抢着领旨。因为监御史就是钦差大臣,地方上的土皇帝,是个油水十足的肥差。但这一次却无人主动领旨,谁都知道,监督人家烧书太缺德,太招人恨了。凡有点良知人都不会做这种事。
李斯点了几个人的名字,都被他们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秦始皇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正欲发怒,忽然有人叫道:“父皇,儿臣愿做监御史!”
秦始皇一看,是小儿子胡亥,忙命胡亥上前,惊讶地问道:“怎么,皇儿愿做这种得罪人的差事?”
胡亥被秦始皇获准站立朝班,历练政事还不到一个月,这是赵高向秦始皇极力劝谏的结果。此时,胡亥虽然还没完全脱尽孩子气,却是一脸的正经之色,答道:“儿臣不怕得罪人,只知道为父皇分忧,为父皇效力。”
“说得好!”秦始皇满面都是笑容,表示对小儿子的满意。胡亥从小在他面前就乖巧可爱嘴巴特别甜,所以深得宠爱。秦始皇笑着,富含深意地扫视殿下群臣一眼,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你们这些人枉食国家俸禄,受朕恩惠,关键时刻却不肯为国出力、为朕分忧。到底还是我儿子贴心。
高兴归高兴,秦始皇对小儿子第一次外出办差有些放心不下,便对胡亥道:“皇儿一片忠孝之心实为可嘉,只是你可知身为监御史,职责所在,非同小可?”
胡亥早想好了应对的话,忙答道:“父皇放心,儿臣知道怎么做。儿臣这个监御史不就是监督地方官员把该交的书交上来,该烧的烧掉吗?您放心,儿臣只要往地方衙署一坐,地方官就不敢懈怠敷衍。儿臣的差事就做完了。”
秦始皇一听,小儿子虽说没办过正经的差事,却挺老练的。看来,胡亥真的长大了,成熟了,便道:“既如此,朕就任命你为齐鲁之地的监御史,前往督查《焚书令》的执行。”秦始皇知道齐鲁之地是儒学祖师孔子的故乡,文风最盛,收藏的古籍经典最多。胡亥到任后,一定可以收缴很多书简,上报朝廷就是大功一件,有利于提高胡亥在朝廷上的威望。
“谢父皇恩准!”胡亥高兴万分,领旨正要退下,却听秦始皇又叫道:“等一下!
胡亥止步问道:“父皇还有什么吩咐?”
“记住。凡事不可鲁莽行事。要以国家为重,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千万不可惹出意外事端,记住了吗?”
“儿臣记住了。”胡亥退回原位。
秦始皇的目光又落回众臣身上。既然无人主动请旨,只有由李斯提名,秦始皇任命了。李斯当即点起十几个大臣的名字,秦始皇一一认命。被任命者只得跪地领旨谢恩。胡亥领旨做监御史完全是赵高撺掇的结果。赵高做胡亥的老师很成功,令秦始皇对他刮目相看。聪明的赵高从秦始皇和胡亥身上看出了奥妙。秦始皇对胡亥的宠爱远远超过其他公子,而胡亥除了爱耍点小聪明,是个地地道道没有出息的混蛋公子,以赵高的手段,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掌握在手中。
赵高亲眼看见秦始皇批准李斯拟定的《焚书令》八条。从内心讲,喜欢读书的赵高是坚决反对焚书的。但表面上,他不但不反对,反而盛赞秦始皇是英明之举。他最喜欢秦始皇头脑发热,喜欢秦始皇发疯。这对他实现自已的梦想大有好处。
胡亥已经长大了,在赵高的教导下也读了不少的书。赵高决定让胡亥参与朝政,便向秦始皇进谏。秦始皇正有历练爱子之意,当即同意赵高所请,并对赵高的忠心赞赏一番。
《焚书令》颁布之后,赵高对胡亥说:“少公子虽然站立朝班,却没有正经办过一次差事。朝中大臣会轻视公子的。你看长公子扶苏,在朝廷内外办差多年,不但有贤名,而且有声望。朝中大臣无不敬服。少公子也要建功立业才行,不能让长公子独领风骚。”
胡亥虽说长大成人了,却对政治没有一点儿兴趣,更没有跟大哥扶苏争宠的心,所以,他对赵高的话不以为然,只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才说道:“老师让我做什么?还玩那种坐堂问案的游戏吗?”
赵高一想,也是。让这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做什么呢?胡亥什么也不会,也没有那份耐心。想了半天,赵高才想到一个主意,说道:“您就做督查焚书的监御史。去齐鲁,那儿是孔子的故里,书多,你只要往当地衙署一坐。地方官谁敢懈怠?到时候把收缴数字上报,便是首功一件。陛下定有封赏。朝中谁还敢小看少公子?而且,齐鲁奇山秀水,风景如画,公子尽可以流连山水之间,不胜美哉。”
胡亥被赵高说动了心。他长这么大还没走出过咸阳地界。外面的世界对他太有吸引力了。虽然秦始皇经常巡游天下,却不肯带一个儿子出去。其实,就算秦始皇恩准,也没一个公子乐意跟着。因为秦始皇是个严厉的父亲,儿子们躲都躲不及,当然不愿与父亲同游。
胡亥听说有机会独自外出游玩,非常高兴,便按照赵高的教授,主动向秦始皇请旨做齐鲁监御史。秦始皇还以为爱子有忠孝之心、为父分忧呢。
胡亥要离开咸阳了,秦始皇带着赵高亲自为胡亥送行。为保证胡亥安全,秦始皇亲自从贴身侍卫中间挑选十名武功高强的侍卫做胡亥的护卫。做胡亥长随的则是赵成。这是赵高向胡亥荐举的。其实,胡亥与赵成早有来往,赵成学赵高,也会溜沟子拍马屁,常常哄得胡亥兴高采烈。所以,胡亥也很喜欢赵成。此时赵成已升为宫廷卫尉,官级比那十名护卫高。
胡亥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出远门,仆从、护卫、仪仗兵带了足足一千人。二里多长的队伍出了咸阳城,一路向东驰去。
胡亥的队伍或骑马或乘车,所以走得很快,半个月之后,便到了齐鲁地界。地方郡守率部属和黔首在界牌边跪迎,长长的队伍排出十几里地,其气势丝毫不亚于迎接秦始皇。
胡亥下车伊始,接见地方官员,像模像样地讲了一通《焚书令》颁布的重大意义,询问当地的执行情况。地方官员知道这位监御史的特殊身份,小心翼翼地做着回答。其后,胡亥便不再过问焚书之事,只顾游玩取乐。他学着秦始皇先游邹峰山,再登泰山,最后到达琅琊郡,登琅琊台,畅游东海,好不美哉。
当然,在此期间,他没有忘记监御史的职责—
一督查焚书。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赵成。每到一郡,胡亥只与郡守见上一面,就只管游山玩水去了,留下赵成在衙署检查、督促郡守的焚书工作。
赵成虽然只是个卫尉,在宫里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是到了地方就成了不得了的人物,何况在他背后是皇子胡亥这样的后台。地方郡守只有恭恭敬敬,唯命是从的份儿。赵成交代的事儿赶紧办,赵成说的话要当圣旨听。郡守为讨好赵成,专门送来漂亮的女子,金玉美食更不用说了。
赵成是个贪色的主儿。这会儿有美女陪伴,又有金银财物可捞,自然美得他心花怒放。不过,他还算清醒。不管地方官送多少金银美女,他都没有放松对焚书工作的督查。所以,胡亥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本职工作还算过得去。
从琅琊郡折回头,胡亥的队伍到了薛郡。原来,他贪图游览琅琊美景,路过薛郡时没有停留。这时从琅琊回来,正好住在薛郡。
薛郡比不得琅琊郡有明山秀水。胡亥无处游玩,再加上旅途劳累,便待在驿馆里歇息,任由赵成督查焚书工作。
赵成一到薛郡就发觉薛郡郡守是个不开窍的木疙瘩。因为他除了给监御史送来点儿吃的用的,既没送金银,也没送美女。几次暗示,老头子都装作不知道。赵成不高兴了,故意找郡守的茬,便在郡守街署约见郡守说:“监御史大人此次来薛郡,是奉旨督查《焚书令》的执行情况。职责所在,不得不对你郡从严督查。还请郡守见谅。”
郡守不明赵成话中之意,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卫尉大人言重了。监御史奉旨行事,下官理当配合。只是,本郡已经在认真执行《焚书令》,该收缴的书收缴了,该烧的也烧了。收缴的书和烧书的现场卫尉大人也是检查过的。本郡执行得非常彻底。”
赵高盯住郡守,问:“你能保证薛郡再也没有一件违禁书籍?”
郡守连连摇头,说:“下官不敢保证。也许会有私藏古籍的,下官只能发现一例,惩处一例。”
“发现?你怎么发现?你不去拆墙毁屋,挖地三尺,你能发现私藏的古籍吗?”
郡守无言以对,额上渗出汗珠。
赵高冷笑着说:“你们这里是孔子故里,文风最盛,收藏古籍经典的人家最多。你收缴、烧毁的不及实际数量的十分之一,还想蒙混过关吗?”
郡守被质问得心惊胆战。他酷爱读书,本人就藏了不少的典籍。他对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很不理解,仇恨而又无可奈何。迫于形势,只得在全郡收缴、烧毁一部分古籍以应付朝廷。没想到,朝廷竟派来监御史督查,而且还是位皇子。
薛郡郡守只得走一步,看一步,向赵成赔笑道:“请卫尉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派人细细查访,尽力收缴更多的书籍。”
不料,赵成一摆手说:“用不着你费心了,把县尉叫来,我有话说。”
郡守不敢多问,只得命人把县尉请来。县尉是个尖嘴猴腮的家伙,一看就是个见杆就爬的伶俐鬼。赵成让他站起来,说道:“我命你带领县卒搜查队挨家挨户地搜查,不要怕翻箱倒柜、拆墙毁室,只要能找到古籍,就是挖地三尺也值得。”
“卑职遵命!”县尉口里应着,正要退下。却见赵成站了起来,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头说:“好好干。只要你能再搜出一千册古籍,我向监御史大人保荐你做薛郡郡守。”说着,目光盯了郡守一眼,赵成的意思很明白,只要找到非法古籍,就请胡亥免去郡守的职位。
县尉是个一心想往上爬的角色,闻听赵成之言大喜,立即答道:“请卫尉大人静候佳音吧!”薛郡郡守听他们一唱一和,顿生鄙视之心,便道:“下官既然无用,不如去属县巡视,告辞了。”
薛郡县尉利欲熏心,果然带着搜查队挨家挨户地搜查古籍。他还真听赵成的话,不但翻箱倒柜,而且拆墙毁室,遇到可疑的地方,更是挖地三尺。
薛郡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学鼻祖的故乡藏书自然颇丰。《焚书令》实施后,孔子第八代孙孔鲥紧张地关注着官府的一举一动。作为孔子的后人,他就是被砍头也不能向荒谬的法令屈服。但是,眼下不是他怕死的问题,而是要想方设法保护先人传下来的经典。迫于形势,他主动向郡里上交一部分府里已有的典籍。好在薛郡郡守素来敬重孔子,常来大成殿祭拜孔子牌位,与他也是老熟人,这才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几天朝廷派来胡亥做监御史,县尉又带人到处拽查古籍。风声越来越紧。孔鲥派去探听消息的人回来说,郡守去了属县。是一个叫赵成的卫尉在督促县尉搜缴书籍。
孔鲥害怕了,担心县尉早晚会拽到府上来,便在一天夜里指挥着族人把一捆捆的诗书典籍藏进大成殿的夹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