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乃是天下圣山,在齐鲁人眼中更是天下万山之主。鲁国孔丘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齐鲁儒生以泰山为骄傲,他们容不得“戎狄之邦”的君主对它的亵渎。如果秦始皇带领群臣轻而易举地驱车直上,泰山还有什么尊贵和伟大?在他们看来,齐鲁已亡国,唯有这一块圣地留下,必须要赢政顶礼膜拜。
咸阳博士与齐鲁儒生各自引经据典,争论了半天,也分不出高低来。鲁生代表齐鲁儒生坚持说:“泰山乃天下圣山,只有在其巅峰,人才能亲近上天。为表示对上天的虔诚,不论任何人都要一步步走上山顶。否则,他就不能接近上天,听不到上天的训谕。甚至会因为失礼而引起上天的愤怒,祈福不成反而招来灾难。”
咸阳博士的代表则反驳说:“古籍经典对各种祭祀活动的仪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唯独不见对如何泰山封禅的规定。可见,所谓步行上山乃是儒生们的凭空捏造。始皇帝完全没有理由遵守。”
秦始皇伸展一下疲劳的腰身。他最初召集儒生们的目的,一是讨论封禅祭祀河川的仪式二是听取齐鲁之地的风土民情和政情,调查统一之后黔首对朝廷政策的反应,没想到,这些儒生对封禅仪式一无所知,反而在皇帝如何上山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看来,指望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于是,他制止住双方的辩论,说出了自已的意见。
“泰山虽为圣山,但是,朕为天子,即上天之子,而不是上天的奴隶。儿子拜谒父亲,完全可以驱车马直至堂前,再步行上堂,行拜跪之礼。所以,朕决定,修驰道直至山顶,再筑台阶至设坛处。朕步行上台阶,就表示对上天的尊敬了。”
皇帝说话了,谁也不敢再有非议,但鲁生却又说道:“如果陛下由驰道驱车而上。臣以为,所有的车轱辘都要用干草包裹,以免辗伤山上的草木花石。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东西,它们的生命也在上天的关怀之中。”
秦始皇听了,顿生恼怒。从一开始,他就感觉到这些儒生不肯与自已合作,故意出难题这么大的车队,怎么把车轮全裹上?又怎么做到不伤草木花石?
这帮儒生着实可恨,以他平日的性情,早把他们杀了。可是,这次不行,他是来泰山行封禅之礼的,不能让上天见到血光。他强压怒火,冷笑道:“迁儒之谈!上天不会这么苛求他的儿子。你们不是怕上天降下灾难吗?就不必随朕上山了。封禅仪式就由博士们作司仪。这里没有你们可做的事了,请各回本地吧!”
十二名齐鲁儒生不敢再言语,一个个垂头丧气地退出,内心却燃烧着仇恨的怒火。秦始皇传诏地方,限期二十天将从泰山脚下通往山上的驰道修好,以保证他如期上山,行封禅之礼。
地方官不敢怠慢,立即征用大量民工,不分昼夜地修建驰道。原先的栈道被拓宽了,能通行车辆,两旁树起栅栏,以保证车驾的安全。在山地修驰道,工程量大,困难可想而知。地方官吃住在工地,督促施工,终于如期完工。
秦始皇的车驾从邹峰山移至泰山脚下。他还提前十天斋戒沐浴。
六月初五,即行封禅之礼的前一天,秦始皇和大臣们在六百近侍郎中的护卫下开始驱车上山。六千名虎贲军和六万精锐秦兵把泰山团团围住,不准任何人靠近一步。
秦始皇的车驾沿着驰道盘旋而上,走得很慢,有时还得停下,固然因为山路陡峭,马拉得
吃力,另一个原因是秦始皇边走边观赏山上的风景。行封禅之礼是在明年一一六月初六,今日还要在山上过一夜,他不必那么急着上山。
他是第一次临幸泰山,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泰山没有崤山的险峻,却有着自已的魏峨。
山坡、峰石虽然陡峭,却无不可攀。修建驰道虽然困难,却是可行的。如果是崤山,根本不可行。
终于到了山顶,即驰道的终点。再往上便是泰山最高峰一一玉皇顶。那里已筑起长宽各十二丈、高三尺的祭坛。
明天吉时,秦始皇将由石阶徒步登上山顶的祭坛,接受上天的训谕。
山上修建了临时行宫。李斯、赵高与郎中们陪着秦始皇在这里过了一夜。按照博士们的交代,从现在开始,秦始皇必须禁食,只能喝点清水。经过一天的游玩,他觉得有点饿,但头脑感到很清醒。
第二天,六月初六。一轮红日从群峰中喷薄而出,万道霞光给巍峨挺拔的玉皇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今天是个好天气。
吉时到了,秦始皇与六名博士一步步登上石阶,到达山顶。李斯、赵高与众郎中则留在行宫等候。
六名博士在祭坛上摆上酱色的酒和切好的熟鱼等祭品。上山之前,秦始皇就作出决定,封禅典礼的仪式,采用秦国在雍都祭祀上天的礼仪。
秦始皇虔诚地跪在祭坛前。行完祭祀之礼,六位博士便离去,把他一个人留在祭坛前。他要在这里跪上一天一夜,行祈祷之礼,等待接受上天的训示。
博士们告诉过他,只要虔诚地祈祷,很快就会感应到上天的默示。因此,他跪伏着,努力想象着上天的降临。可是,半个时辰过去了,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的腰腿反而疼得无法忍受。像他这样的帝王,很少下跪,如此长时间的跪拜,当然难以忍受。
“天帝,请允许你的儿子休息片刻。”他实在忍受不住疼痛,又不敢有所怨言,只好默默地祈祷一句后,站了起来。
他绕着祭坛走了一圈,看到的是脚下层层山峰。强劲的山风吹拂在脸上,有些凉意。这里是泰山之巅,也是观赏山景的最佳地点。他欣赏了一会儿景色,忽然又有了一种负罪感,便重新在祭坛前跪下,默默地等待上天的训示。
就这样,他一会儿跪拜祈祷,一会儿观赏山景,不知不觉,太阳落到山后了,天色越来越暗,脚下的群峰变得黑黝黝的,令人害怕。可是,他还没有感应到上天的默示。
“世间真有鬼神吗?”他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并为自已有这样的疑问而惶惑不安。年轻的秦王赢政是不太相信鬼神的力量的,他更相信自已的力量。诛嫪毒、去不韦、灭六国、统一天下,哪一件不是靠自已的力量和智慧完成的?但是,现在的秦始皇却虔诚地相信鬼神的存在。至少他相信自已不是凡人,而是神的化身,否则上天不会派他统驭兆民。他现在祈祷上天。就是想询问他能得到上天宠爱多久。
夏日的夜晚还有些凉意,极空的山顶更觉寒冷,好在博士们为他留下御寒的长袍,他穿在身上,顿时暖和了许多。
四周黑黝黝的,见不到一点儿星光,天变了,乌云压在头顶。
他看不见风景了,集中意志跪伏在祭坛前祈祷,不知不觉睡着了。
不知睡了多久,他恍惚不知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突然,一声惊雷,他看见天空中闪电如银蛇乱舞,嘶叫着冲天而去。
“天帝,你终于来了,来训示你的儿子了。”
他全身突然有了感应,仰望苍茫的宇宙,他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力。天际传来滚滚的雷声那是天帝的声音:“赢政,你是我的爱子,我的骄子!我借你的手统驭万民。”
“天父,我秉承你的意旨去做了。”他虔诚地回答。
云涌雷鸣,仿佛天帝在重复着同一个声音:“你是我的骄子,我借你的手统驭宇宙!”秦始皇迫不及待地提出他最关心的问题,他大声喊道:“请天父明示,我能为您驭民多久?大秦帝国能万世不替地传下去吗?”
云端的声音依然重复着一句话,而且渐渐远去,仿佛没有体察儿子的烦恼。
突然,一道更炫目的闪电亮起,震耳欲聋的声音在他头顶炸响,豆大的雨点打在他脸上他悚然一惊,突然意识到刚才是自已的幻觉。自已和雷电靠得那么近,多么危险!他害怕起来顾不得再跪拜天帝,慌忙起身,借着闪电的亮光,顺着石阶往下走。刚走十多步,忽然见前面有几个灯笼移动,李斯和赵高的声音喊道:“陛下,臣接您来了。”
“陛下受惊了!”
“李斯,朕在这儿!”秦始皇恐惧的心理稍安,大声回应。
灯笼终于来到跟前,李斯、赵高和几十名博土、侍郎跪地请罪:“臣等不放心陛下,所以
来看看,惊了陛下与天帝的谒见,臣请治罪。”
秦始皇抹去脸上的雨水,说:“治什么罪?这么大的雨,都别跪着了,快扶朕躲躲雨。李斯赶紧起身,亲自扶持秦始皇,赵高忙给他披上油衣,与李斯一左一右扶持着。李斯说:“下面不远处有五棵松树,请陛下到那儿暂避一时。”
此时,天已放亮。秦始皇被搀扶着来到五棵松树下。那五棵松树树干高大,枝叶层层叠叠仿佛臣大的华盖,遮挡住如注的雨水。
秦始皇心中稍安,却听一博士问道:“请问陛下可曾得到神明的谕示?”
秦始皇想起在山巅的幻觉,莫非那就是神明的谕示?可是,天帝并没有明示他怎样统治天下。博士们说过,所有从泰山封禅而归的君王都说,他们听到天帝对他们讲话,告诉他们治国之道。他始皇帝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更应该得到天帝的恩眷,因此他把那些幻觉,当然,他不认为是幻觉,添枝加叶,绘声绘色地讲述一遍。讲天帝对他是多么关爱,指点他如何统驭万民、治理国家。
李斯与博士们对秦始皇的话深信不疑,当然他们也不敢怀疑。他们一齐称颂道:“陛下乃
天之骄子,天降圣明。我大秦一定万世不衰。”
夏日的天,孩子的脸。说话间,雨已经停了。天晴了,万道霞光在东方照射出一片绚丽多彩的天空。
秦始皇心里高兴,仰望如盖的五松说道:“幸亏有这五棵松树为我君臣遮雨。朕封他们为五大夫。”
“陛下圣明!”李斯奉承道,“天地万物都要感受陛下的恩泽。”
下山后,秦始皇又率群臣与博士在梁山行祭礼。至此,泰山封禅才算结束。秦始皇命李斯作碑文交齐郡郡守刻于泰山,碑文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诸卒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礼,咸承圣志。
贵贱与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照隔内外,咸不清净,施与后嗣。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秦始皇为自已立碑作文、歌功颂德,然而在泰山脚下,一批人正在咬牙切齿地咒骂他。被驱赶的十二名齐鲁儒生并没有回到各自的乡里,而是汇集在山下。他们要看看赢政这个不遵守古礼的西方野人是怎样行封禅之礼的。
当秦始皇祭天遇到暴风雨的消息传来时,刚才还灰不溜秋的儒生们一个个眉开眼笑,都幸灾乐祸地挖苦着、讽刺着。鲁生故作神圣地说:“封禅之礼乃是天下最为神圣的礼仪。赢政来自戎狄之邦,狂妄至极,不遵古礼,一定是他行望祭之礼时,礼仪有缺,所以上天降下暴雨警告他。”
事实并非鲁生所说。秦始皇虽然为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有所不快,但篓时雨过天睛,他愁眉舒展,心情反而更好。
雨后的泰山更加巍峨青翠,美不胜收,更加激起他的遨游兴致。东方齐鲁,山水如此之美,他始皇帝不乘此尽兴游览,岂不悔哉?反正咸阳有蒙毅、冯劫、扶苏留守,大秦天下,黔首归服,四海升平,始皇帝有的是时间。
秦始皇改变了原来封禅而归的计划,决定继续东游,观赏他向往已久的大海。长长的队伍离开泰山东行。一路上,他没有忘记处理政务。召见地方官员、询问地方政情及教化。自然,听到的还是一片称颂之声。
终于到了大海边。来自西北高原的秦始皇,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当他迎着阵阵咸湿的海风,面对苍茫而狂荡不羁的大海时,心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具体地说,他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飘飘欲仙之感。
“陛下要看海,这里却不是极盛之处。”侍立在旁边的齐鲁向导献媚。
秦始皇收回心神,惊奇地问:“何处是极盛之处?”
“琅琊山!”
“琅琊山有何不同?”
“小人心智愚笨,体会不到,也说不出琅琊山的妙处。不过,以陛下的慧心灵智,登临琅
那山,一定会享受到极妙的感触。”
齐鲁向导在卖关子,秦始皇却不恼不怒,传命队伍沿海滨而行。经过黄县、垂县,登临成山,之后登上之罘山顶,即命李斯作文立碑为秦颂德。
接着,车驾南行,沿渤海边到了琅琊山。琅琊郡守率地方父老早已恭候,跪迎圣驾。琅琊山面临东海,风景秀丽,和巍峨雄伟的泰山相比,她小巧妩媚,有一种灵秀之气。秦始皇由李斯、琅琊郡守等人陪同,登上山顶的琅琊台。琅琊台为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势力最盛时所建。西望群山层叠,青翠欲滴,东观沧海,波涛汹涌,如堆积雪。这次站在琅琊台上,已不同于在泰山之巅,他不再是孤独一人,而是由臣属拥护着。他不用害怕雷电。尽眼看山下,一片锦绣衣袍、盔甲明亮、旌旗招展、节施罗列。他是统驭海内的始皇帝,也当然统御山川河流,包括大海。
迎着威湿的海风,秦始皇真的体会到君临宇内的意气风发之感了,也有飘飘欲仙之感。这就是齐鲁向导所说的特殊感受吧。
他极目远眺大海,神情若有所思,很长时间后,突然问道:“朕小时候在邯郸,听说东海之中有仙岛,岛上住着长生不老的仙人,不知是否真有其事?”
李斯笑着答道:“鬼神之事,信则有,不信则无。世人传说的多,但亲眼所见的却无其人。可见,鬼神之说只能当做饭后茶余的笑谈趣闻,不可过于认真。”
秦始皇心中不悦,但又不便指责什么,他看着琅琊郡守,平静地问:“郡守有何高见?”琅琊郡守宦海沉浮多年,察觉到皇帝对李斯之言的不满,忙说:“臣原来也不太相信鬼神之事,可是;有一天,臣亲眼看见海中的仙岛,才相信真有鬼神之事。”“
秦始皇闻听,惊喜地问道:“爱卿亲见仙岛?是何情景?说来给朕听一听。”
“臣有一年夏天巡视到琅琊山,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因为天太热,臣就和几名从人登山避暑。在山上,臣远眺东海,突然看见一处岛屿,奇怪的是那岛屿不是在海里,而是在离水面两三丈的空中。岛上有房屋、田园、丛林,甚至依稀可见行人。臣当时惊异万分,才知道海中真有仙岛,慌忙对着仙岛跪拜。可是,当臣再抬头看时,仙岛却不见了。”
“这么说,大海之中真有仙岛和仙人?”
“臣不敢欺蒙主上。不但臣看见了,随行人员也看到了。居住在附近的黔首也有很多人看见过,他们可以作证,臣并非虚言。而且,还有齐人徐福,臣听说他亲身到过东海仙岛。前些日子他还来求见臣,请求为他提供船只和人员,让他再去寻找仙人。因为耗费太多,小小琅琊郡难以承受,臣没有答应他。”
秦始皇似乎很感兴趣,问:“徐福现在何处?”
琅琊郡守答道:“在琅琊,他专为人看相卜吉凶。琅琊人都笃信无疑。”
“明日朕召见他,朕要听他说说仙岛之事。”
李斯发现皇帝对鬼神着迷,慌忙劝谏道:“这些事似有似无,众口一词,传言成真而已。孔夫子不信怪力鬼神,信之易使人不满现实,想入非非。陛下乃天子,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政大事,不宜笃信鬼神。”
秦始皇龙颜动怒,斥道:“丞相以为朕信鬼神就不能理国政吗?朕乃天子,难道不相信天父的存在吗?荒谬之论!”
“臣妄言;请陛下恕罪!”
李斯不敢再说了。秦始皇对他从来没有这样不客气过。从他以一个上蔡布衣的身份认秦,赢政一直对他敬若上宾,礼让三分。他也一直不遗余力地为秦国效力。可是,今天他竟因鬼神之事发怒了,为什么?
李斯当然不会明白,此时的秦始皇正一心沉醉于寻仙问神之中。他的耳畔不时响起在泰山之巅听到的那个似幻似真的声音:“你是我的骄子,我将万民托付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