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 第16章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第16章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加入书架
书名: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作者:
钧霆希音
本章字数:
8090
更新时间:
2024-11-20

上一讲咱们讲了王道以其仁德和智慧治国,对内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对外让四方外族臣服,开创了一个内外咸服的王道盛世。据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后面还会讲这种治国方式不仅让所有的人民享受太平盛世,王道的好处还惠及了治下的万物。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继续聊“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我们先说“遐”。“遐”,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道:“遐,远也。从辵(chuò),叚(xiá )声。”其本意就是表示遥远。这两个字都包含了“辶”部,表示它们与行走或距离有关。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这个字。《说文解字》中还提到:“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这里所说的“乍行乍止”正是“辵”的含义,它与现在常用的偏旁“辶”相同。因此,可以理解为其本义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迩”字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迩,近也。形声从辵(chuò),尔声。”其基本含义为近,如迩来、遐迩闻名;引申含义为浅,如迩文。“迩”与“遐”相对,“遐”表示远,而“迩”则表示近。例如,我们可以说“遐迩闻名”,意思就是远近都很有名气。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如“迩年”表示近几年,“迩狭”表示相近狭窄等。总的来说,“迩”这个字常常用来形容距离或时间上的接近。

体,形声字,体字繁体写作“體”,最早见于战国。篆文中其形旁从骨、 "骨 "代替金文的 "身 ",强调 "骨骼 "对 "身子 "的支撑作用,右边都是从“豊(lǐ)”表声也表形,表示分布在身子里的诸多重要器官。综合起来,体表示的就是骨腔和诸多内脏组成的躯干。俗体楷书则另造会义字,左边是人,代表和人有关,右边是本,表示人身体作重要的部分,表示 "人身之本 ",即躯干。后来引申为本体、实体,又引申指文字的书写形式或作品的体裁,还引申指体制。除以上意思之外,“体”还有体察、领会之义。

“遐迩一体”这个词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而美好的画面:无论距离有多远,所有的人民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整体。这种团结和统一不仅体现在地域上的大一统,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的大一统。当所有人的心都向着同一个目标时,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一统。这样的境界,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它代表着和平、繁荣与和谐。这是一种超越地域界限、民族差异的大一统,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已作为国家一份子的责任和荣耀。

在这个美好的胜境中,王道治理成为了关键因素。王道治理强调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并通过公正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民心所向的天下一统。在这样的国度里,每个人都会自觉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

在现实世界中,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理想,但“遐迩一体”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个概念中学到,只有当人们摒弃偏见和隔阂,共同追求一个更高尚的目标时,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繁荣。

我们继续讲“率宾归王”,我们还是从文字入手。

“率”,这是个很有争议的字,同时也有两个读音“shuài”和“lǜ”。“率”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中间像是个“糸”字,表示“绳索”,两边的四个点表示河流,合起来的意思是绳索牵引着船在河流里前进。总的来说,不管是在河里,还是在哪个地方,率就像是用绳索牵引物体,表示的是牵引、率领、带领的意思。《诗经》:“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由于率领者应当是跟从者的榜样、表率,故辞以率借指榜样、表率。

另一种说法是来自《说文解字》:“率,捕鳥畢也。象絲罔,上下,其竿柄也。”这是说率是指一种捕鸟用的带柄的网。《六书正讹》里说:“率,大索也。象形,上下两端象绞索之具,中象索,旁象麻枲之余。”意思是说“率”是一种“大绳”,它是个象形字,上下两端像纹索的工具,中间象绳索,旁边像麻枲(xǐ)的余头。因为和绳索有关,所以,“率”就有了牵引、引领的意思。所以两种说法殊途同归,可能最初是各部落的理解不一样而形成了不同的解释方法。而这里的“率”是“自、从”的意思。

“宾”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假为“滨”,其本义是指水边。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泛指边境地区。而“率土之滨”则是一个成语,它意味着一直延伸至大地的边缘、土地的尽头,最终到达海边。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广阔的范围和边界,强调了地域的辽阔和无限性。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此语来描绘宏伟壮丽的景象或表达对国家领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追求知识、探索未知领域时不断拓展视野和突破界限的精神境界。

“率宾”等同于“率滨”,这一句是“率土之滨”的简称,是四海之内的意思。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苍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天子的辖地;四海之内没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在古代,人们认为华夏大地是由东南西北四面的大海所包围,到了大海之滨,也就到达了大地的尽头。所以,率土之滨的意思是整个大地的意思。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和理想化,但也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自信!

“归”字,其繁体字为“帰”,而在籀文中写作“?”。《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为:“女嫁也。从止,从妇省,(duī)声。”这意味着它代表了女性出嫁的含义。此外,《公羊传》中也提到:“妇人谓嫁曰归。”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将女子出嫁称为“归”的观点。然而,有些人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解释来理解,那么“率宾归王”是否意味着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要嫁给王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归王是啥意思呢?虽然说明原来的意义是妇女出嫁,但女子出嫁后不久就回娘家省亲的习惯,所以后来假借为归还,归省的意思,而出嫁的意思也慢慢变淡了。由女子出嫁引申表示回来、归来,因此“归”引申出“依附、归附”的意思。

“王”,指事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这种大斧是古代用来杀戮的兵器。谁掌握了这残害人的凶器,谁便有至高无的的权力,称王称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这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作为“王”字。“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也有人说“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能够参通天地人的为王。本义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国家的最高君主。“王”作为君主的代名词,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称王,分封诸侯也称王。直到秦始皇认为自已“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才称最高君主为“皇帝”。汉代开始也称帝,又分封同姓皇族为“王”。

而“率宾归王”中的王,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指的是王朝,更深层次是指是天下所有百姓归化于王道。

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率宾归王”这句话的意思了——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拥护、归化于王道的统治。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社会。

然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纷争。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用的是仁义道德规范人们的统治。其结果就是人们各层级都归化仁义礼智信的王道理念,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在历史上这个时期那是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民安物阜,四海升平。这里强调一下,王道是用礼乐和仁义治国的,这种治理方式和皇道是有很大的区分的。区分在哪里呢?皇道是顺其自然,是以大道化育万物的无为而治。人们相对是比较平等的。而王道是有阶级之分的。我们后面讲到的“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就说明了王道治国阶级划分还是相当分明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周时期发生了变化,王道逐渐让位于霸道。在历史上,霸道治国的典型代表如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通过武力征伐、兼并弱小来扩大自已的势力范围。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迅速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从长远来看,霸道治国难以维持长久的稳定。它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惧和反抗,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霸主们推崇并践行的是霸道,即凭借实力说话,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例如:齐桓公任命贤能的管仲为相国,充分发挥齐国的地理优势和资源,大力发展盐业、炼铁业以及渔业和农业贸易等领域。在短时间内,齐国迅速富强起来,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齐桓公曾经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首位霸主。他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美国,实力强大,说了算数,其他国家不得不买他的账。

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国不得不臣服,这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在东周时期也屡见不鲜。这段时期是王道沦陷,霸道兴起的时代。儒家形容东周时期有这样的说法:“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切王道之国的理念的被颠覆,仿佛世界被颠倒了一样。所以,孔孟等儒家学者看到这种状况,非常痛心,到处奔走,传播儒家王道治国的理念。

我们继续说回本文的王道。在儒家理念里,王道是历史上的正统观念,是以仁义礼智信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都融为一体;无论是臣民还是宾客,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于王者。这样的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到了“遐迩一体,率宾归王”这一段,王道所带来的盛世已经全面展现出来。不论是远方的边疆还是国都附近的城镇,万民一统,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人们不再有纷争和矛盾,而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治安良好,百姓们安居乐业,享受着和平与安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盛世中,所有人都沐浴在仁义的光芒之下,老人们皆有所养,孩子皆得所育,少年奋发向上,青年努力向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个人的心里都能感受到无限的祥和。整个社会上风气纯正,人们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敬互爱。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和谐共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