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前,薛蟠备好礼物银两去拜见户部尚书汪大人。有了徐大人的推荐信,薛蟠很容易就见到了汪尚书本人。
汪尚书是官场老油子了,皮笑肉不笑,客客气气接待薛蟠,“薛公子,徐大人的推荐信对你赞誉有加,说你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宅心仁厚,志存高远。徐大人希望我给薛公子安排一个挂名官职,方便薛公子行走办事。”
薛蟠谦虚道,“学生学识浅薄,徐大人谬赞了。乃是徐大人有红薯诸物,意欲推行天下,以助农时。只是徐大人年事已高,故而委托学生去各地推广。在户部挂个官名,图个行走方便。以免地方官府误以为学生是不法之人。”
汪尚书有点好奇,“噢,不知这红薯是何物?徐大人竟如此重视。”
薛蟠有点尴尬,这户部尚书对新事物是一无所知。只好胡乱解释一下,“汪大人,这红薯是早年从西洋传过来的一种食物,可以种在旱地,适合北方种植,且收获颇丰,足以裹腹。倘在北方广为种植,可使农户免于饥饿。”
汪尚书摇摇头,“天下岂有如此神妙之物,若如是,此物为何不见于市?所以传言必不可信。”
薛蟠难以回答,也懒得回答,“此物之前不见于中国,近年方才传入。故而并不多见。”
汪尚书还不过瘾,又质疑了两句才收住。汪尚书歇了一会,又打听薛蟠的家世,社会关系。薛蟠就说自已是苏州人氏,家里世代经商,并无官职。
汪尚书一听,这啥东西,下里巴人啊,徐大人也太不讲究了,竟然结交这种土财主,竟然还推荐来户部挂名,徐大人这是收了多少银子?真是为老不尊,不觉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
薛蟠看到汪尚书明显态度变得冷淡,心里有点无语,这人也太势利眼了。唉,我家的名头确实差了点,不提贾府就会被人鄙视。
汪尚书好似对薛蟠说,又好似自言自语,“如今朝廷岁入日蹙,再增员额不易。只是徐大人的荐头不可驳回。”
薛蟠见汪尚书出话推托,就说,“学生并不需要花费官帑。徐大人的意思,给学生一个挂名官职,便于与各地地方官交接即可。”
汪尚书见薛蟠自已说出不要俸禄,露出一丝微笑,说道,“既然薛公子不需要俸禄,那就好办了。给你办一个员外郎倒也不难,我一人就可决定。”
汪尚书走到书桌,手书一封信,交给薛蟠,“你持此信,去户部大堂,找王侍郎,由他带你办好相关事宜。”
薛蟠急忙拜谢汪尚书的帮忙。
这次,薛蟠是故意想试试徐大人推荐信的分量,所以只带了少量礼物,而不是常规的送上千两银子。这大概也是汪尚书十分不快的原因。毕竟这个时代,银子是铺路石,没有银子一切难办。
只是徐大人的来头太大,虽然汪尚书自恃并不畏惧徐大人,但也不适合直接驳回,毕竟以徐大人的面子,推荐个小官只是小事,这个面子都不给就有点得罪人了。汪尚书只好不情不愿地答应下来。还自以为是地用话术让薛蟠自已说出来不要俸禄。不过汪尚书没想到,薛蟠现在是大富商,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谢过汪尚书之后,薛蟠去找了王侍郎。王侍郎得知薛蟠是徐光启大人推举之后,十分热情,带着薛蟠把入职流程走了一遍。
官服,官帽,牙牌,虽然只是挂名,不给俸禄,但是流程还是要全套。王侍郎还带着薛蟠把户部办公室走了一圈,跟几个同僚打打招呼,还给薛蟠安排了一个桌子。虽然薛蟠并不打算来上班,但是流程到位了。薛蟠回去之后安排一个家丁,隔天来打扫桌子,虽然人不来,但是仪式感要到位。
得知薛蟠不要俸禄不来上班,只是想在全国各地推广红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王侍郎松了口气。王侍郎本来还在担心,徐大人推荐心腹人员到户部,是不是抱着什么政治目的。那样的话,户部原本就十分激烈的办公室政治就更复杂了。现在知道薛蟠只是挂名,那就无所谓了,王侍郎立刻变得放松。
汪侍郎把薛蟠引到僻静处,悄悄问,“薛公子是不是跟潘郎中相熟?”
薛蟠点头称是。
汪侍郎说,“我想起来了,你就是上次潘郎中找的军需布匹的商人。”
薛蟠笑着答应,“汪大人真是好记性。我家在苏州府开了织布坊,所以通过冯紫英冯公子找的潘郎中,供应军需布匹。”
汪侍郎捻着老鼠胡须,猥琐地笑了,“原来如此,原来薛公子还认识冯紫英冯公子。”
薛蟠拱手道,“我家跟荣国府有姻亲,所以跟冯公子相熟。”
汪侍郎一惊,“原来薛公子还是荣国府的姻亲,失敬失敬。”
汪侍郎本来把薛蟠当成花钱买钱的土财主,没想到是自已孤陋寡闻了。急忙拉着薛蟠到自已小房间里细聊。
薛蟠也不傻,既然汪侍郎愿意结交,有这个官场朋友自然是好事。只是今天出门薛蟠没带多少银票,只好问了汪侍郎府上住址,回头让家丁奉上白银千两。
薛蟠又去跟潘郎中打了招呼。潘郎中是着实吃了一惊。虽然潘郎中知道薛蟠是贾府亲戚,但毕竟只是一个商人,比潘郎中这个官员还是低等。没想到薛蟠竟然可以从徐大人那条线直接来户部挂职,几乎跟自已平起平坐。潘郎中对薛蟠的神秘感和敬畏心又增加了七分,对薛蟠态度也热情了几分。
潘郎中得知薛蟠是受徐大人委托,推广红薯土豆,觉得有点怪异。潘郎中比汪尚书好一些,多少知道一点红薯土豆,但是只把它们想成普通的农作物,没想到真的可以大幅度增产。
潘郎中首先想到的是,徐大人和薛蟠热衷推广红薯土豆有没有什么政治目的,然后又想这对自已是不是政治机会。
然后潘郎中明白了,支持这个事,是给了薛蟠面子,也给了冯紫英面子,成功了自已也可以分一杯功劳,失败了可以一推六二五。想通了这些,潘郎中就变得积极多了,打算跟薛蟠联合找王侍郎,叫户部出个文书,让各地官府因地制宜试种红薯土豆。
不过这个提议到了汪尚书手里被压住了,汪尚书觉得什么红薯土豆,都是乱来。几千年种下来的农作物,怎么可以随意更改,万一出了问题,那是要饿死人的。你们要搞是你们的事,但是要从我手里发文书是万万不可能的。
得知这个消息,薛蟠只能苦笑。不过薛蟠本来也就没打算依靠官府推广,所以谢过潘郎中和王侍郎之后,也就不再放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