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使人记忆犹新的应是痛苦的时刻和快乐的时刻,常伴我们身边的,应是前者居多,而痛苦与快乐又可分两种,大痛苦、小痛苦,大快乐、小快乐,而无论何种痛苦,都在我们的身心刻下烙印。当回忆在脑海中翻涌,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又仿佛历历在目,小到学生时代被老师罚站的那堂课,大到我们至爱之人的突然离去,他们给我们所带来的两种不同程度的酸楚不会轻易随着时间的继续而轻易地消失。而快乐不同,小到儿童时突然得到玩具时那个晴朗的天空,大到在重要考试中拿到理想成绩的那一刻,这些快乐在我们后来回想起时,仿佛又不如当时那么真切,时间愈久,这种感觉愈强烈。
可见,快乐比痛苦更值得我们珍惜,如果我们稍不用心去感受它,它就会被时间冲刷掉原本的色彩。而痛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目的未达到甚或与预期结果相去甚远所造成的,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败,他们把他们看成挫折,及时调整自已的心态,最终也能够克服这些不如意的结局并塑造一个看似更加完美的自我。然而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还有极小一部分人不能忍受这种失败所带来的痛苦,不管它们是由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他们都认为自已是与这个世界、与大部分人是格格不入的,生活也便毫无快乐可言,久而久之,当痛苦积压在心头无法再塞进一分时,于是他们就采取各种在人们看来是极端的方式来做一个了结。
可对于那些能够摆脱掉这些痛苦,将失败看作是人生的一次经历的人来说,真的是得到了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了吗?这个“完美”真的象征着美好吗?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个在山村中出生并成长为少年的孩子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每天去山里砍柴来满足家里每天生火做饭的需要,最初的一段时间他很开心,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令人烦闷的工作,可有一天在回来的路上天空突然下起了磅礴大雨,林中的泥路也变得湿滑不堪,突然他一不小心跌了一跤,但他装作若无其事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站了起来继续往家的方向赶去。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他跌倒前后的心路历程,跌倒之后的他对这项工作的喜爱程度是不是打了些许折扣呢?我们也许会说对于孩子来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来谈谈这个孩子成长为青年之后对这项工作的看法。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这个青年在此阶段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必定是与少年时有极大的不同,此时的他已经摔了不少的跤,对于即将发生的具有消极意义的事物应该有了更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我们是否可以说他变得更加“完美”了。如果我们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他从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变化,那么我们运用惯常的评价一个人经历挫折的这个过程所运用的手法,那么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下此定论:他历经艰难险阻,磨练了自已的性格,是自已变得更加百折不挠。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结果又有怎样的不同呢?我们将自已的思想代入到少年的他,从他的角度看待一路上所经历的这些艰难险阻,我们不由得想发自内心地问一句:“这些困难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它们难道不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吗?如果可以让我来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前面的一个“我”还是被改变之后的“我”呢?被一次又一次改变之后的“我”究竟还有多少思想和最初的那个“我”相似呢?”
遗憾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始终坚守那个“本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后来的“变我”呢?以及在面对纷繁杂乱的现实事物时该如何避免“本我”与“变我”的冲突呢?我想这需要时间静下心来直面内心现在的“现我”,除非与自已的心灵直接对话,否则其他的方式将是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