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迎接兴王朱厚熜进京这一事件的记载是,
公元1521年,大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
大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突然去世,年仅31岁。
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定策,
遣内阁次辅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蒋冕,西厂都督太监谷大用,锦衣卫指挥使魏彬,兵部左侍郎张锦,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七人以遗诏迎王于兴邸。
由于明武宗朱厚照,其生前无子,同时也事发突然,未留下明确传位遗诏,
故经时为慈寿皇太后的张氏(即武宗生母)与内阁首辅杨廷和计议,
决定遵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定的《皇明祖训》当中的“兄终弟及”原则,
令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承继孝宗之宗祧,
以此方可“名正言顺”继立帝位。
但不知何故,内阁首辅杨廷和写的明武宗遗照之中,
“朕疾弥留,储君未建。
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
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
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内外文武群臣,其协心辅理。
凡一应事务,率依祖宗旧制,用副予志,
嗣君未到京之日,凡有重大紧急事情,该衙门具本暂且奏知皇太后!”
却是用了“嗣”字,这个表示一般是皇帝同宗之人,继承皇位才会用的词,
且还有“兄终弟及”这四个字,以至于让天选之子兴王朱厚熜,抓住了漏洞,开启了之后的明朝“大礼议”之争,
而张太后写的懿旨,
“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之中,竟然也用了表示一般为皇帝同宗之人继承皇位才会用到的“嗣”字这一字,
正因为两份圣旨之中都有“嗣”字,这个表示一般为皇帝同宗之人继承皇位才会用到的字,
15岁的兴王朱厚熜,听完之后,才会暗暗长松一口气的同时,立刻接旨,
准备进京继承自已堂兄的皇位,大展身手,一举改变大明朝已经出现的颓势,中兴大明,开创一代盛世,实现自已心中得宏图大业,
此刻年方15岁的天选之子——兴王朱厚熜,无疑还是一个心怀大明,立志振兴大明,匡扶正义的有位热血青年。
为了实现自已心中得宏图大志,拯救已经开始出现颓势的大明王朝,
公元1521年,大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当天,
15岁的天选之子——大明即将登位的兴王朱厚熜,辞别自已的母妃蒋王妃,
仅仅只带了自已的铁兄弟兼发小的陆炳全家和辅助了两代兴王府的长史袁宗皋一行人50多人,开启自已的帝国大业。
为何选择带上此两家呢?
先说陆炳全家,
陆炳的母亲,是兴王朱厚熜的乳娘,朱厚熜从小吃着陆炳母亲的奶水长大,感情自然不必说,
而陆炳更是和朱厚熜从小一起长大,虽然不是亲兄弟,但却是一奶同胞,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作为独子的兴王朱厚熜,此番虽然是进京当皇帝,但因为是藩王出身,以小宗取代大宗,比燕王朱棣还惨,
毕竟燕王朱棣虽然也是藩王小宗取代大宗登上皇位,但人家却是通过靖难之役,起兵攻入南京,夺下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
且因为当了十几年的燕王,手中早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自然夺位之后,可以快速坐稳皇位,
但兴王朱厚熜,却不然,要知道自从燕王朱棣以藩王之位夺取天下后,害怕大明朝之后的藩王也学自已靖难起兵,霍乱大明,
当政之时,对大明各地的藩王们实行,
“裁撤其卫兵,控制其行动,奴化其思想”,
以至于之后的大明藩王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却连最简单的出行离开封地都成为了幻想,
思想上更是只能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忠君爱国的学说,
为君之道就不用说了,那是一窍不通,
不然,信王朱由检,也不至于登位之后,被手下内阁文臣所架空,
当然天选之子——兴王朱厚熜不在此列,谁让人家是天选之人,天赋异禀,
但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再是天赋异禀,孤身一人想要成就大业,也不现实。
所以兴王朱厚熜,首先选择带上自已的铁兄弟发小陆炳全家,
除了是因为关系铁,忠诚度高之外,
还有就是因为陆炳,陆家的家世出身不同,
陆炳的祖父陆墀,曾是锦衣卫中的千户,
锦衣卫不仅是皇帝亲军,负责保护皇帝安全,还集刺探、抓捕、审问、拷打等多种权力于一身,是皇帝控制朝堂的最得力的工具。
而陆家可是锦衣卫世家出生,
陆炳的祖父,出生于锦衣卫,生有陆松,而陆松又生陆炳,祖孙三代的出身,都是锦衣卫,可谓是“根正苗红”的锦衣卫世家。
而兴王朱厚熜,生于正德二年,陆炳生于正德五年,两人年纪相差不大。
朱厚熜还当郡王时,陆炳就跟随母亲进入了朱厚熜的郡王府。
两人喝着同一个母亲的奶长大,又一同成长,是幼时玩伴,
因此出生锦衣卫世家的陆炳和其父陆松,加其母,
自然是此刻年方15岁,即将进京继位的兴王朱厚熜,必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