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监控中的明锐已经消失在画面之外,而那一抹狡猾的气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沉思了片刻,立刻下达命令:
“逸潇,赶紧去暗中调查一下明锐,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要放过!”
傅逸潇接到指令,眼神中透露出坚定:
“放心吧,头儿!保证完成任务!”他迅速转身,步伐匆匆地离开了审讯室。
傅逸潇首先来到了案发现场附近,这里依旧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他小心翼翼地在周围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期望能找到明锐所说的流浪猫狗的痕迹。
然而,付一潇的眉头越皱越紧,因为他没有发现任何流浪猫狗生活过的迹象,地面上没有食物残渣,周边也没有可供猫狗饮水的容器,甚至连动物的毛发都未曾见到一根。
带着满心的疑惑和不解,傅逸潇决定去走访明锐的邻居,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傅逸潇敲响了一家住户的门,一位慈祥的大妈开了门。
傅逸潇礼貌地问道:
“大妈,您好,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请问您了解明锐这个人吗?”
大妈脸上立刻洋溢起笑容,热情地回答:
“明锐啊,那孩子可善良了。经常帮助我们这些老人搬搬东西,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给我们送一些。有次我生病在家,他还主动帮我买药,嘘寒问暖的,可热心啦!”
傅逸潇谢过大妈后,心里却充满了疑惑。难道明锐没有撒谎?他带着这份疑惑,来到了另一户人家。
开门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傅逸潇说明来意后。
中年男子皱着眉头,一脸不满地说:
“他?哼!特别暴躁,像个鲁屠夫一样。上次就因为停车的一点小事跟人大吵大闹,脸红脖子粗的,那架势,简直要吃人!我看他可不是什么好人。”
听到这番截然不同的评价,傅逸潇更加困惑了,怎么会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极端的两种形象?
他怀揣着满心的疑问,继续询问,来到了一位年轻女士的家门口。
女士歪着头想了想说道:
“我觉得他像一个小孩一样幼稚,做事没个章法。有一回组织社区活动,他出的那些主意特别天真,根本不切实际。而且情绪也像小孩子,说变就变。”
傅逸潇将这些不同的评价一一认真记录下来,心中的疑团愈发浓重。
傅逸潇回到警局,马不停蹄地来到组长的办公室,将这些调查结果一一向组长汇报。
我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地听着付一潇的讲述,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付一潇讲完后,组长听到后沉思了片刻,缓缓说道:
有一种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专业上称为DID,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它的主要特征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两种或更多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人格状态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并且每种人格状态都有相对独立的记忆、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等。
这种病症的产生原因往往较为复杂。其中,童年不幸遭受过暴力对待就是一个常见的诱因。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充满恐惧和威胁的环境中,内心为了自我保护,就可能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应对各种极端情况。
还有可能是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比如遭遇性侵、重大灾难等,导致精神崩溃,从而产生多重人格。
另外,长期处于高压、极度压抑的生活状态,无法正常释放内心的情绪和压力,也可能引发这种病症。从目前明锐的情况来看,他表现出的多种极端且矛盾的形象,不排除有多重人格的可能性。”
傅逸潇听着我的分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接下来我们该从哪方面入手调查呢?”
这个明锐,究竟是怎样一个复杂多面的人?为什么邻居们对他的评价如此大相径庭?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