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 第三十五章 巨龙

第三十五章 巨龙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作者:
年轻油条明先生
本章字数:
7008
更新时间:
2024-11-19

清晨时分,载天府下辖的一个小镇上,一位邮政员骑着他那辆“天朝造”自行车在街道上慢慢前行。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他穿着大明邮政的制服,胸前别着一枚徽章,象征着他身为“天朝驿使”的身份和职责。

就在邮政员正享受着晨风拂面的惬意时,忽然脚下一滑,身体一晃,差点摔倒。他连忙稳住自行车,却在一旁围观的摊贩们的注视下略显尴尬。为掩饰这份尴尬,他一扭头,正巧看到路边一个卖窝窝头的小贩,便装作若无其事地走上前去,问道:“豆角咋卖的?”

这小贩愣了一下,随即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他是个朴实的人,肤色被阳光晒得黝黑,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憨厚的微笑。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吆喝道:“窝窝头,一块钱四个,嘿嘿!”声音洪亮,质朴的口号让周围的百姓也跟着笑了起来。

邮政员挠了挠头,略显无奈地笑了笑,顺势和小贩攀谈起来。他问道:“大叔,生意还不错吧?”

小贩叹了口气,眼神透出一丝疲惫:“哎,生意倒是还成,可这日子啊,过得总觉得漂泊。咱们从云南逃出来到这儿,已经几个月了吧?皇帝跑哪儿咱们跑哪儿,可啥时候能打回去呢?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带着一家老小回云南,再也不离开了。”

邮政员听着,点了点头,感同身受地说:“唉,谁不想回去呢?不过你呀,得多看看咱们陛下的最新著作,明白为什么暂时不能急着回去。”

小贩好奇地问:“什么著作?我整天忙着做生意,可没什么机会去看书。”

邮政员眼中透出一丝自豪,从包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递给小贩,封面上赫然印着《汉民族主义与再兴中华》几个大字。他说道:“你看看这个,这是陛下写的书,里面说得很明白。现在敌人确实比我们强,但咱们也不是没机会。敌人可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两三年内,咱们就能回云南,到时候再建基业,彻底复兴!”

小贩惊讶地接过书,翻开来看了几眼,嘴里低声念叨:“汉是我国家的主体与根基,也是我国家存在的目的……国家是为了民族而存在,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他看得入神,忍不住喃喃道,“这话说得真有道理啊,看来咱们陛下不光会打仗,还真是有见识的人。”

邮政员笑了笑,拿出一沓政府发放的宣传小册子,塞进小贩手里:“这可是朝廷免费发的,拿回去看看,记住咱们的根在哪里。你瞧,陛下的思想可不仅仅是打仗,他是为咱们这些百姓谋长远的福祉啊!”

小贩继续翻阅着手中的小册子,里面的文字振奋人心,特别是那几句“人类文明本质上所有的竞争都是民族竞争,以各种思想为包装,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贸易为工具和手段。”他一边看,一边点头,仿佛被文字触动了心灵。

他抬头感慨道:“这话说得真好!以前哪懂这些啊,只知道日子苦。原来咱们大明有这么大的抱负,竟然不仅仅是为了自已,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长远安定。”

邮政员见小贩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之情,接着说道:“可不是嘛,陛下早就想好了,咱们现在种田发育、建立制度,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反攻云南。咱们的家园,一定会靠我们自已拿回来!”

小贩郑重地把书和小册子收进包袱,像是抱着珍宝似的,坚定地说道:“回去我一定好好看看。咱们这群人漂泊到缅甸,虽说苦了点儿,可也是因为有了陛下,才没让我们流离失所。等到哪天回云南了,咱们的孩子再也不用像咱们这样飘着了!”

邮政员点点头,拍拍小贩的肩膀:“这书上说的很清楚,咱们不是一群人无根的流浪者,咱们是有根的汉家子民。相信我,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随着邮政员推着自行车离去,小贩站在街角,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对未来多了一份信心和期盼。他回到自已的窝窝头摊位,吆喝声更是格外洪亮:“窝窝头,一块钱四个,嘿嘿!”

清晨载天府朝会的钟声悠然响起,宛如古老的祭祀乐章,唤醒了百余位远离故土的流亡大臣。他们早早在皇宫外集结,整装肃立,等待着进入大殿向皇帝奏对。然而今日的情景却与往日不同,刚准备步入殿内的文武百官,忽然被一队披甲的将军阻拦在外。

“为何阻我等上殿觐见天子?”前排的几位年长大臣心生疑惑,开始低声质问。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臣礼部主事黄思道,眉头紧锁,心中隐隐生出一丝不安。他跟随皇帝流亡数年,习惯了原先的朝会节奏,今日的突然变动让他深感蹊跷。

将军们并未回答,只是肃然站立,向他们投以安抚的目光。百官互相望去,低声窃窃私语,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就在此时,殿后传来一阵庄严的乐声,旋律低沉而悠远,仿佛从天际缓缓而来,带着一种莫名的力量,深深地抓住了每个人的心。乐声渐渐清晰,百官的目光纷纷被吸引,转头望向大殿方向。

只见一支仪仗队缓缓步出大殿,队伍前方的侍卫高举一杆大旗,黄色旗帜在晨曦中熠熠生辉。旗面上,日月相连,仿佛象征着汉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那黄底日月旗在风中轻轻飘动,仿佛唤醒了大明的古老灵魂,直触人心深处。

大臣们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旗帜,每一双眼眸中皆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有震撼,有激动,甚至有难掩的泪光。队伍中随之而来的是乐队,他们手持乐器,神色肃穆,旋律渐渐高昂,歌声随之响起: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这一句歌词犹如一记重锤,深深敲在每位大臣的心上。许多人胸中热血激荡,眼眶湿润,纷纷想起了那片故土——故土上曾屹立着的大明,曾经繁荣昌盛、文化璀璨,如今却被异族践踏,国土沦丧。曾经的华夏文明被残酷的侵略所撕裂,他们的家乡被焚毁、亲人流离失所,他们这些流亡的百官满怀痛楚地抚摸着心口,泪水模糊了视线。

兵科给事中程天瑞是江南人,故乡在长江岸边,这旋律让他不由得想起故土的江水,想起那浩荡无边的长江。他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眼中噙满泪水,低声呢喃:“江山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等汉人如这水中浮萍,被胡虏迫害至此,流落异乡,只剩下追随君主的一丝忠义!”

户部侍郎曹宇是北地人,听到“虽不曾看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时,泪水早已滑落面庞。他低头闭上双眼,任泪水湿润衣襟,脑海中浮现出儿时故乡的黄河,曾经那澎湃的河水,如今却湮没在异族的铁蹄之下。他心中激荡,痛声道:“胡虏入侵中原,我等汉人百姓何罪之有?堂堂大明,岂容他们如猛虎般践踏我族文明,残害我族子民!”

众大臣们沉浸在歌声中,忽然,曲调变得更加激昂,仿佛燃起了火焰,歌词继续响起: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这句歌词似是穿透了每个人的胸膛,让人内心震颤。他们的耳边似乎又回荡起那些兵戈铮鸣、火炮轰鸣的声音,那是明清易代的噩梦,那是异族铁蹄踏破山河、毁灭华夏文明的惨痛记忆。许多老臣再也无法抑制情感,掩面啜泣,泪水顺着手指滑落,滴在脚下的青石板上,仿佛是对失落家园的无声诉说。

刑部尚书张震东突然高声叹息道:“我等汉人,岂能让胡虏之贼灭我华夏道统,践踏我神州大地!中原之地,曾乃我汉族龙脉所在,如今却尽落胡人之手,天道何在?我辈何能安居异地,只享君主之恩泽,却不复我大明之山河!”他一边说,一边双手攥拳,眼神中充满愤怒,仿佛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控诉着胡虏的暴行。

工部尚书冯家铭仰天长叹,痛声道:“我大明汉家自汉唐以来,曾乃天下之正统,何等辉煌,文化何等璀璨!而今却被胡虏铁蹄践踏,满清贼寇乃毁我文明的贼寇,何德何能配执我中原!”他声泪俱下,心中怒火燃烧,心中愤懑道:“我等不复华夏,何颜面再立于天地之间!”

乐声继续,歌声如泣如诉,歌词再次激荡着他们的内心: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的擦亮眼。”

听到“巨龙”一词,众大臣心中顿时燃起一股浩然之气。此“巨龙”,正是汉族子民不屈的灵魂与信仰,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华夏文明自古延绵,文化传承如同巨龙盘踞,守护着这片大地,然而如今,这条巨龙的身体已被摧毁,曾经辉煌的文明被胡虏压制、践踏。众臣们的眼中充满愤怒与不甘,他们心中都在呐喊:“巨龙岂容胡人践踏,汉人岂能屈居异族之下!”

周围的大臣们纷纷低声激愤起来:

“大明就是我汉家正统,就是我中国之龙骨与血脉!岂容胡虏践踏、摧残?!”

“满清贼寇,蛮夷之族,不过是狡诈的盗贼,何以统我中原,何以占我中土!”

黄思道望着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沉声说道:“诸位,胡虏乃野蛮之族,入主我华夏,烧杀掠夺,不顾我汉人之礼仪道德,不识我汉家之教化。胡人之治,岂能延续我华夏之道,传承我千年之文脉?天道有好还之理,贼胡必然运不长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他的话语坚定,仿佛一道警钟,提醒着在场的每一位大臣。他们不仅是朝臣,更是华夏文化的守护者,他们肩负着大明的传承与复兴之重任。

大理寺卿周松光面色沉痛,泪水无声地流下。他抬头看向远方,轻声道:“今我等随吾皇流亡于此,虽处异地,然心中怀念之地乃我汉家之山河。我等虽身在缅甸,然心中所系者,乃我华夏龙脉所依——黄河与长江!胡虏残暴,毁我山河,毁我家园,焚我典籍。我等绝不可忘记今日之辱,誓要光复河山,还我大明正统之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