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霍去病、卫青相继离世,刘据母族的势力大为衰微,这二人在世时,朝臣碍于大司马大将军的威势无人敢构陷太子。
由于父子秉赋不同,武帝多用酷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民心却引得用法大臣不悦,“深酷用法者” 使劲钻空子制造了很多不利于刘据的舆论。
皇后卫子夫深知这些舆论的厉害,恐被陷害,常常告诫刘据要顺从父亲旨意,不要自作主张。
然而,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纵是一代雄主也过不了岁月这关。
他终究还是步入了晚年。
权力的长期侵蚀、对长生的盲目追求以及宫廷斗争的纷繁复杂,让这位曾经英明的君主渐渐变得昏聩。
他的双眼不再像从前那般能明察秋毫,他的心智也被各种谗言和迷信所蒙蔽,曾经的睿智仿若被乌云遮蔽的烈日。
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宫廷中不安定因素的温床,让刘据的处境愈发艰难也为他的悲情结局拉开序幕。
武帝晚年,远居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信任江充、苏文、常融等人。
苏文诬告刘据与宫女私通,刘彻并未处罚刘据。
又一次刘彻生病,常融上报刘彻“太子有喜色”,然而等刘据近前,刘彻发现太子似乎有哭泣之相,于是知晓是常融诬陷太子,随即诛杀常融。
江充曾惩办在御用驰道中疾驰的太子家使,太子亲自出面说情,江充也不给面子。
江充处理太子家使事件时的铁面无私,得到了刘彻的赞赏,称赞他道:“人臣当如是矣”,并将他升为水衡都尉。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朱安世状告丞相公孙贺之子用巫蛊之术害人。
这一告发如巨石投湖,掀起了惊涛骇浪。在征和二年正月至闰五月间,武帝龙颜大怒,公孙一家因此惨遭灭族厄运。
不仅如此,武帝的屠刀还伸向了自已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他们皆被无情诛杀。
从这一系列残酷的行动中,武帝的绝情展露无遗。
而这起严重至极的事件,就像一颗火星落入火药桶,成为了巫蛊之祸全面爆发的导火线,从此拉开了一场血腥残酷、震动朝野的宫廷灾难的序幕。
此时,钩弋夫人受宠,她的儿子刘弗陵也逐渐进入汉武帝的视野,被视为潜在的继承人。
这一情况使得宫廷局势更加复杂微妙,也让一些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江充奉命查办巫蛊,向刘彻禀告宫中有蛊气,刘彻命令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协助江充查办。
江充于太子宫中掘出桐木人。
刘彻因病幸居甘泉宫,只有皇后、刘据留守长安。
刘据问计于太子少傅石德,石德建议将江充等人收捕,穷治其奸诈。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七月,刘据拘捕江充。
韩说怀疑诏书有诈,不肯奉诏,刘据使臣杀了韩说,章赣逃至甘泉宫。
太子舍人无且带着持节连夜进未央宫长秋门面见皇后卫子夫,将来龙去脉向卫子夫禀告。
卫子夫将宫中禁军交予刘据领导,告令百官江充谋反。
刘据随即起事,斩杀江充与胡巫。
太子率领部众与丞相刘屈牦开战,长安城中都言太子谋反。
刘彻自甘泉宫来至长安城西的建章宫,就近指挥对刘据的军事行动。
刘彻下诏发三辅近县兵马,以及朝中二千石以下官员,统由丞相统帅,讨伐太子。
刘据遣使矫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器,命石德统帅与武帝方兵马对战。
刘据兵败逃出长安,卫皇后自裁于皇宫。
自此一代贤后凄惨落幕。
太子与家人逃亡至湖县(今河南灵宝西),藏在一户清贫人家。
刘据为生计寻觅故人,被察觉踪迹,遭到地方官的追捕,刘据不愿受辱自杀。
山阳县卒张富昌与新安令李寿在拘捕太子中立功,张富昌被封题侯,李寿封为邘侯。
至此,太子刘据除孙外俱亡。
也就是刘病已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卫皇后、史良娣葬长安城南,史皇孙、皇孙妃王夫人及皇孙女葬广明。
皇孙二人随太子刘据者,与太子并葬湖县(今河南灵宝西)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钩弋夫人了。
钩弋夫人赵氏(?-约公元前 88 年),名不详,河间(今属河北)人,汉武帝刘彻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
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刘彻巡狩,路过河间国武垣城(今河北肃宁县窝北乡垣城南村,现仍存有旧城墙遗址)时,观天相、占卜吉凶的“望气者”对汉武帝说此地有奇女。
汉武帝立即下诏派人寻找,果然找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据说此女天生双手握成拳状,虽年已十多岁,但依然不能伸开。
汉武帝唤此女过来,见其双手果真是紧握拳状,汉武帝伸出双手将这女子手轻轻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开,在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
随后,汉武帝命人将此女扶入随行的轺车,将其带回皇宫,由此而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号称拳夫人,此女便是赵氏。
赵氏的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他曾犯法被处以宫刑,做了宦官,担任中黄门,死于长安,死后葬于雍门。
后来,赵氏晋升为婕妤,居住在甘泉宫中,她的宫殿被命名为钩弋宫,所以也称钩弋夫人。
太始三年(前 94 年),赵氏为汉武帝生下一子,取名为刘弗陵,号称钩弋子。
据说刘弗陵和上古的尧帝一样都是怀胎十四月而生,如此神奇的巧合,令汉武帝龙颜大悦,于是将赵氏所生之门命名为尧母门。
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尧在古代传说中是圣明的君主,将刘弗陵与尧联系起来,使得朝廷上下开始猜测汉武帝是否对这个小儿子有着特殊的期待。
这种猜测在宫廷和朝堂中迅速蔓延,无论是外戚势力、朝中大臣还是宫廷内的宦官宫女,都在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