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贞观十年六月(公元 636 年),一代贤后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 36 岁。
这对李承乾而言是沉重打击,他内心信念逐渐崩塌,陷入巨大痛苦与迷茫。
此前,在长孙皇后教导期望下,他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力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
但此后,他仿佛失去动力和方向,开始沉迷声色,生活放荡不羁,学业也不再上心。
他常瞒着李世民游山玩水,散朝后与不逞之徒戏耍,还作铜炉、大鼎,命人盗取民间牛马与亲信食用。
当时汉王李元昌行为多有不法被李世民谴责,李承乾却与之亲善。
有人劝谏时,他端坐辩解掩饰错误,让人误以为他贤德。
后来其德行有亏被众人知晓,属官规劝,他不但不悔改,还派人陷害能臣。
长孙皇后的离世也使李承乾与李世民隔阂加深,父子关系紧张,皇族内部争夺激烈,他的地位受到挑战。
加之他患有腿疾(时间不详,推测在行为变化期间),行动不便,而弟弟魏王李泰逐渐得李世民宠爱。
李世民便有了换嫡次子李泰为太子的想法。
李承乾害怕魏王李泰取代自已的位置,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
于是,与李泰结怨,各自结交党羽争权。
贞观十三年(639 年),李世民得知李承乾宠爱伶人并做出诸多不当行为后,一怒之下杀了伶人及相关人员,这使得李承乾对李世民心生不满,父子关系愈发紧张。
这就是与称心的小故事。
李承乾宠爱太常伶人称心,与其同吃同住。
道士秦英、韦灵符以妖术也得以亲幸太子。
唐太宗得知后大怒,将称心、秦英、韦灵符等人全部处死,连坐被斩首有数人。
李承乾认为是弟弟李泰告发,更加怨恨。
他因思念称心,在东宫中修了一个小屋,立称心的像,早晚祭奠,在室内徘徊,痛哭流涕,还在宫苑内堆成一个小坟,树起石碑,私下赠予称心官爵。
贞观十四年(640 年),于志宁苦言劝谏李承乾,李承乾便派遣纥干承基、张师政刺杀于志宁。
二人潜入于志宁宅第,却发现于志宁贵为太子师竟居住在毡帐中,木板床上稻草为褥,破毡为被,于是不忍心杀他。
贞观十五年(641 年),李承乾与李元昌在宫中模拟打仗玩,这种行为引起了一些非议。
同年,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后,声望日隆,李承乾感到极大威胁,与李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贞观十六年(642 年),李承乾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人谋杀李泰未遂,于是与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联盟,欲意谋反。
次年,齐王李祐在齐州谋反,纥干承基牵连其中。
他害怕自已被处死,便将李承乾欲意谋反一事上报朝廷。
李世民诏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人审理此案,最终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废,流放至黔州。
在黔州的日子里,李承乾失去了曾经的荣华富贵和权力地位,生活变得十分凄凉。
他时常回忆起过去在宫中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无奈。
他的身体状况也逐渐变差,由于心情抑郁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他的病情日益加重。
贞观十九年(645 年),李承乾在黔州去世,结束了他波折的一生。
李世民得知后,停止朝会,以国公之礼予以安葬。
后来,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二十六年(738 年)五月陪葬昭陵。】
【上榜理由:李承乾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才智过人,令人瞩目。
年仅八岁时,他就被封为太子,可谓是少年得志,早早地站在了众人瞩目的位置上,承载着唐朝未来的希望。
十二岁起,他便开始参与政务,逐渐接触和熟悉国家大事的处理。
十七岁监国期间,他更是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将各项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赢得了不少赞誉,也让唐太宗李世民对他寄予了厚望。
每当李世民外出巡视时,都放心地让他留守国都代理国事,这充分体现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在其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仿佛失去了人生的重要支柱和指引,性情大变,与从前判若两人。
原本积极向上的他,开始逐渐迷失自我。
一方面,身有腿疾的他,在身体的不便中,心理上难免滋生出自卑情绪。
这种自卑情绪如同阴影,逐渐笼罩着他的内心,影响着他的行为和决策。
另一方面,他的弟弟李泰又生出夺嫡之心,并且在诸多方面屡屡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李泰的才华逐渐显露,在父亲面前的表现日益突出,这让敏感的李承乾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他认定李世民是要废黜他,改立李泰为太子。
这种危机感如同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心头,不断地刺激着他。
使得他在面对诸多问题时,逐渐失去了理智和判断力,最终在权力的旋涡中越陷越深,走向了一条令人惋惜的道路。
而在这一过程中,李世民也存在一定的过失。
李世民作为父亲和君主,在对待李承乾的问题上,虽早期给予了诸多培养和信任,但后期在一些方面的处理方式欠佳。
他对李泰的过度宠爱,在一定程度上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李承乾内心的不安。
李世民未能及时敏锐地察觉到李承乾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引导。
在李承乾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时,李世民的处理方式有时过于严厉。
比如得知李承乾宠爱伶人后一怒之下杀了伶人及相关人员,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使李承乾对李世民产生了不满和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