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试结束的铜锣敲响,监考先生宣布考试结束。陈初一把考卷压在桌子上,和其他考生一起离开了考场。
当陈初一走出学院大门口时,看到刘思文已经出来了,正站在大伯陈观身旁向自已招手。陈初一微微一笑,朝着大伯陈观所在的地方走去。
“大伯,刘兄,我出来了。”陈观见到陈初一时,脸上挂着一抹微笑,微微点了下头。
“子皓兄,你考得如何呀,想来应该挺不错吧?”刘思文低声问道。
“还算过得去,你呢,感觉咋样?”
“唉!太难啦,我仅是把题给答完了,连检查的时间都没留出来。”……
没过多久,郭林和林峰等人也相继走出学院大门。
郭林和李晓的状态还算良好,可胡牧和王德发等几人却是满脸愁云,精神萎顿。
胡牧刚欲抱怨几句,便被陈观制止道:“好了,今日暂且莫要讨论考试之事,这才仅是第一场,明日、后日还有两场呢。”
“你们切不可因这场考试而影响到明日的发挥。又并非只有你们觉得考题难的,所有人都面临着相同的难题。”
“你们当下要做的是,啥都别想,回去好好歇息,养足精神,精心准备明日的考试,这才是重中之重。”
众人听了陈观的这番话,果真发现四周刚出来的考生都与自已有着相仿的神情,心中的压力稍稍减轻了一些。
众人回到王氏杂货铺后院,默默地吃了顿晚饭,而后各自洗漱,回房休息去了。
“师弟,你今日考得如何?”郭林随口问道,话刚出口,便意识到自已问了个多余的问题。自已的师弟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要是他都考不好,那便无人能考好了。
果不其然,陈初一答道:“师兄,我觉着还算可以吧,考试还没结束我就把题答完了,师兄你呢,该不会和胡牧他们一样,题都没答完吧?”
“我可没师弟你那般厉害,我答完后只检查了一遍,考试就结束了。”……
次日,众人如昨日那般早早来到崇文书院门口,吃了个早餐后,便排队进入考场。
陈初一经过与昨日同样严苛的检查后,进入了甲号考场,来到自已的座位处。
今日他来得颇为早,考场内仅坐了两三个人,那位年约六十岁的老童生竟比陈初一还要先一步坐在自已的座位上,正闭目养神。
陈初一将自已的考号和学籍等放置在案桌上,随后便开始等待考试开始。
此时,考生们陆续来到座位上坐下。“你便是清水县的陈初一!”一个考生经过陈初一身边,看到他摆在案桌上的学籍,出声问询道。
霎时,其他考生的目光纷纷投向陈初一这边,原来自已竟与府试头名在同一个考场。
“考场内严禁交谈,否则逐出考场!”陈初一尚未来得及回应,监考先生便厉声道。众人只得乖乖坐好,不敢再出声。
不久,甲号考场内的考生全部到齐。监考先生宣布考试开始,并将考卷发放给众考生。
果不其然,院试第二场的难度着实比府试时大了许多。不但有各种冷僻的经文释义,还有各类律法案例分析,甚至还有几道税收计算题。
陈初一先在草稿纸上写下经文释义题的答案,接着又完成了税收计算题。
最后,他才开始仔细琢磨律法案例题,先从古人的思想角度予以分析,而后再依据律法做出判词。反复推敲了数次之后,才将答案写了出来。
当陈初一正奋笔疾书,将答案抄写在答卷上时,那位六十岁的老童生突然昏厥在地,在他身旁的考生见状,惊声呼喊。
陈初一也被吓了一跳,险些弄脏了考卷。监考先生赶忙走过去将老童生扶起,招呼两名衙役把他抬了出去,而后让考生们继续考试。
看着这位考了一辈子的老童生被抬出考场,陈初一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科举之路的艰辛。
老童生这一倒,这辈子或许就与科举无缘了,而自已的科举之路才刚刚起步,考试仍在继续。
陈初一赶忙调整心态,专心地将答案抄录到考卷上。
陈初一刚抄写完答案,监考先生便宣告考试结束。那些尚未答完的考生面色苍白,脚步虚浮地离开了座位。
陈初一走出学院大门,正巧看到李晓也刚出来,两人相互打了个招呼,便一同前往陈观处与其他人会合。
没过多久,众人都回到了陈观身边,除了郭林外,其余人都显得有些丧气。
陈观见此情形,也不多言,径直道:“走,咱们先回去再说。”
言罢,便匆忙地带着众人离开崇文书院大门,朝着马车的方向行去。后面不知何时传来阵阵悲泣之声。
陈观说道:“不用理会他们,咱们径直走。”
众人一路沉默地回到王氏杂货铺后院。王管事已经将饭菜备好。
然而,他们都有些心神不定。胡牧不停地往嘴里塞着米饭,一口菜都未夹。
陈观见此,放下了筷子:“我知晓这次院试的题目有些难度,可你们也看到了,并非只有你们考得不理想。”
“科举录取的是排名靠前的人,你们只要保证自已比别人考得好就行。大家都是同样考题,又并非只有你们面对这样的题目。你们又何必惧怕呢?”
“明日便是策论题了,你们要按照我们平日练习的那样,认真审题、破题,写出一篇佳作来。”
“如果发挥得好了,这场院试,你们并非没有机会考中秀才。现在好好吃饭,然后睡上一觉,养足精神,明日认真考完最后一场。”
“谢先生(大伯)教诲。”众人回应道。
“师弟,多谢你,若不是你教我的那些算术之法,我还真难以答出那几道税收计算题。”
回到房间后,郭林对陈初一道。“师兄言重了,那不过是我在古籍中看到的方法,觉得实用便记下来了。”
在这考试的最后的一日,陈初一迈进了甲号考场,不出所料,那位老童生的身影今日并未出现。
当十九位考生全部到齐后,监考先生正式宣布考试开始。
陈初一徐徐展开考卷,一道时策题赫然映入眼帘:“今国家欲兴农桑,富民强国,当如何为之?试详论之。”
陈初一在开始解答问题之前,先细致地审阅了题目。
依据师兄郭林所提到的“答题必须言之有物”这一原则,为自已的思考定下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随着他思维的不断深入,一个清晰的文章框架逐渐在他的脑海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