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那孔明看卦象大惊后,深陷沉思,心中藏着万千琐事,眉头压着头等大事!
随即回神过来,如今北伐势大利好,可就是兵力太少,粮草匮乏,头疼啊,蜀汉子民税赋太重,已是不可再加!蜀汉本土世家暂时还动不了,不能闹僵,只能好言协商,不然内忧外患!
随即挥笔疾书写信,两篇由陈仓走故道入汉中加急送去成都。
一篇给侍中费祎让其统筹粮草,且还要动员募兵参军,粮草结余及兵丁皆送派给费诗;
一篇给谏议大夫费诗,劝说游说世家大族捐钱捐粮、贡献兵丁。
两人力争五万石粮草,一万兵勇,并由费诗将其亲自运送到陈仓前线!限期二十日!
一篇送去巴东北井,给侍中陈震陈孝起,让其与李丰商量共同准备!
一篇送去江州,给江州都督李丰,无论如何筹得粮草二万石并募得兵勇五千,亲自将其送至陈仓前线!限期二十日!
一篇送去南中,给南中总署李恢,宣传鼓励南中大族及统筹结余,至少筹得粮草二万石并募兵勇三千,并派孟琰亲自送至陈仓前线!限期二十日!
以上共计筹粮草九万石,共募兵勇一万八千!
一篇给大司农孟光,此篇由军士星夜兼程由祁山直入剑阁道,不需转程,加急传至!
乃是一篇反写指派军令状,要求孟光无论如何必须完成任务,否则必斩!诸葛亮也是没办法啊!只能………
其上写到:
大汉符节令、屯骑校尉、大司农孟光孟孝裕听令:
今入冬前至来年开春,必屯军粮一百万石!俱陈策略于表!
根据目前大汉疆域及人口情况,制定当前屯军屯田政策!
俱陈策略于表送陈仓前线!
限期五日,违期必斩!
大汉丞相诸葛亮亲笔派令!
大冤种,绝对的大冤种,不过能力愈强,责任愈大!诸葛亮深知孟光潜力巨大,故才出此下策以激这大汉大司农!
有道是: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正所谓:
荣者既安安,庸者自碌碌!
这孟光却是异常兴奋,欣然接受此军令状挑战,真是天降大任,此乃强者之范儿…
其前后只用三日便献策至陈仓,提前且超额完成!
其策如下:
一:派右中郎将宗预出使东吴,说服吴候出人力、蜀国出国土器具,于巴南涪陵,南中东:朱提、建宁、兴古、牂zang柯五地开垦荒田,山地、丘陵以耕圆弧扇田!蜀吴共出军队统一管理,得粮草九分归蜀汉,一分归东吴,蜀汉补给东吴蜀锦三万匹,铜铁矿二万石!
二:改良蜀中、巴中、阆中、汶中农事作息及方式!建农堡于连接地界,务农、水利人员共住,由军队统一管理,省去翻山越岭、跨涧过河路途时间!以提高生产及效率!
此二策预估可得军粮八十万石!
三:西和诸戎,并规划汶山西北、阴平西南,作为其入冬潜居地,并给予棉衣棉帐,以免风雪冻死!作为交换,需要提供五万粮草,及牛、马、牲畜十万头!诸戎商议后一致同意,说实话他们还不如不商量,就那个脑子能玩的过孟光!?
如此折合下来,可得军粮十五万石!
四:通凉州七郡,建市交易,并由蜀汉出军队保护,互通有无,力争粮草二十万石!
五:陇西、陇南、祁山堡、陇山、岐山,耤ji水、罗峪河、牛头河、后川河、白驼河及渭水河滨南北两岸,各有屯田军屯之策!
秋后便可得粗粮五万石,入冬至开春,即可屯粮十五万石!
如五策均施,可得粮草一百三十五万石也!
这孟光:
让其五日,他三日;
让其一百万石,他一百三十五万石!
你就说他牛不牛!
那咱抛开事实不谈………你孟光为什么不早献策,非得刀架脖子上才说!?
自是三日后之事,具体自先不表!
亲兵各附信而去,片刻不敢延误!
一应分派安排完毕,又是伏案批奏阅疏,恍惚间渐渐昏睡,咱这位大汉丞相是该好好睡觉休息了!
要不是姜维力挽狂澜,扭转时局,我看诸葛亮这样,能坚持到公元234年六出祁山,这都是天大的造化了!
唉,当真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说那姜维出帐后,巡视完陈仓防务便自回营帐,及挑帐而入之时,眼前大为一惊……
且看下文姜维所惊何事。
》》》》》》》》》》》
这里说明一下:
古代士兵的口粮因时代和地区而异。
汉代:士兵的一个月的口粮约为3石3斗,其中包括约89斤粟和野菜汤
南朝宋时期:一个士兵每天的口粮为6到7升的大米。
屯卒或戍卒的最高月粮食标准为40公升到66公升粟,折算后最高日粮食标准为每天480克-520克,即一斤多。
据《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录,诸葛亮病重之时,每日食米仅3升,魏司马懿断言“其将死也”,意思就是诸葛亮只吃这么点儿饭,离死不远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据《宋书》: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
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
在宋元之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百八十万升,如此多的食物允许两万名士兵在一年内进食,平均每人每天6至7升。
据《汉书·赵充国传》:臣所将吏士马牛食,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据《太白阴经》: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人日支米二升,一月六斗,一年七石二斗。一军一日支米二百五十石,一月七千五百石,一年九万石。以六分支粟,一人日支粟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圭三粒,一月一石,一年一十二石。一军一年二十万八千石,每小月人支粟九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六粒,其大麦八分、小麦六分、荞麦四分、大荳八分、小荳七分、宛荳七分、麻七分、黍七分,并依分折米。”粮食为原粮,不是成品粮,出粮率约6成左右。粟是带壳粮食,在当时的储存技术下相对耐储存。
南宋计量器具与三国计量器具相同,都是0.2023升,6到7升大米有2斤多,这些士兵的平均食物消耗量是诸葛亮三升的两倍。
行军打仗每天七升约摸两斤口粮是一个较低的标准。
诸葛亮才食三升,还不到一斤,确实是少!
所以十万石军粮也就三万大军一月用度,这烧钱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