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七月。
瓦剌大军突然南下,偷袭大明边境。
边境军队毫无准备,战败消息频频传到京师。
朝会上。
“瓦剌骑兵兵分四路,从四个方向偷袭大明边境。
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第四路也先亲自统领进攻大同。
边境岌岌可危,请陛下尽快发兵救援。”
官员汇报完军情,默默退下等待朱祁镇决断。
“这可如何是好!”
朱祁镇心中慌乱不已,急忙求助最信任的王振。
王振比朱祁镇还急。
他老家是蔚州,这些年来搜刮的财宝,大部分送回了老家购置产业。
而蔚州靠近大同,是瓦剌主攻方向,要是瓦剌攻破大同,蔚州肯定也要失守。
到时候他的产业就完了。
王振义正辞严开口:“陛下,一个个小的瓦剌,竟敢触犯大明天威,陛下何不御驾亲征?”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邝埜立时出列委婉劝阻:
“区区瓦剌,何须陛下御驾亲征,武将出征即可。”
于谦没那么多弯弯绕,直言不讳:
“瓦剌大军来势汹汹,陛下没有战争经验,战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请陛下三思。”
朱祁镇才二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听到于谦贬低自已,心中很不高兴。
王振凑到朱祁镇耳边,趁机煽风点火:
“先帝亲征兀良哈大获全胜,太宗五次北伐皆获成功,太祖灭元建明战功赫赫。
陛下继承历代皇帝血脉,英明神武,只需出现在战场,就能吓得也先抱头鼠窜。
这些文臣是怕你大获全胜,他们捞不到功劳。”
听完王振的话,朱祁镇备受鼓舞。
顿时感觉有祖爷爷、太爷爷以及老爹光环加持。
小小瓦剌算个屁!
朱祁镇拍案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表示决心:
“一个小小的瓦剌,也敢触发大明天威,列祖列宗能做到的事,朕一样可以做到。
等朕御驾亲征,也先就知道何为王者之师!”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
你何德何能,敢和你祖爷爷、太爷爷他们并论。
于谦是个直肠子,不吐不快:“陛下,太祖他……”
“慎言。”
邝埜抓住于谦袖子,把于谦拉到身后。
随即拱手请战:“陛下执意御驾亲征,臣作为兵部尚书请求随军出征,请陛下准许。”
见邝埜没有反对亲征,还主动请战,朱祁镇心情大好,同意邝埜随军出征请求。
接下来,武将纷纷请战。
这在朱祁镇看来,是主动追随他建功立业表现。
实际上,武将们是怕朱祁镇玩崩了,不得不请战。
一场朝会圆满结束。
朱祁镇心满意足回宫准备出征。
大臣们唉声叹气,久久不愿离去。
于谦愤愤不平:“尚书大人当时不该拦着我。”
邝埜摇头叹息:
“你啊,有大才,就是性格太耿直。御驾亲征,凶多吉少,我职责所在不得不去。
我走之后,如有意外,京师就托付给你了。”
话说完,潸然泪下。
于谦也有些动情,红着眼睛拱手躬身下拜:
“请大人放心,于谦早已以身许国,国在则于谦在,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廷益高义。”
邝埜拱手回拜。
……
一晃几天过去。
朱祁镇将组织军队任务交给王振。
王振匆匆组织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五十万,从北京誓师出发,扬言“不破瓦剌誓不还”。
于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王振倒好,粮草未动,先把兵马带走了。
粮草补给跟不上,战争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奈何大军已经处在,于谦追上去来不及,只能写了一封信,快马加鞭送给邝埜。
信中阐述了于谦的担忧。
邝埜求见朱祁镇,问他为什么不等粮草齐备再走。
朱祁镇不知兵,把难题推给王振。
可王振也不知兵啊。
于是开始鬼扯:
“大明二十万精锐出征,也先只有两万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也先。”
朱祁镇深以为然,夸奖王振真懂兵法。
邝埜苦劝无果。
二十万大军继续上路。
没过多久,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行军困难。
八月初,军队抵达大同。
各路败报频传。
“瓦剌大军打进长城了!”
“洋河的明军全军覆没!!”
“……”
朱祁镇听到消息,一下慌了神。
王振立马提议:“现在撤回北京还来得及。”
武将们极力劝阻。
哪有刚到前线就撤退的?
闹着玩呢!
朱祁镇不听武将劝阻,强行通过王振提议。
武将们一番合计,决定向南方撤退,经紫荆关回北京。
于是大军来不及休整,按照这条路线撤退。
撤退路线要经过蔚州。
王振一想,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建议朱祁镇先到蔚州暂避风头,到他家做客。
朱祁镇又同意了。
大军撤到一半,突然临时改道向蔚州前进。
文臣武将无可奈何。
……
与此同时。
京城太庙之中。
几个太监正在打扫。
太常寺卿跪地祷告,按照惯例为军队祈福。
太庙供奉着大明历代皇帝牌位,墙上挂着画像。
从左到右依次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
太常寺卿依次跪拜。
刚拜完朱元璋画像,画像的眼睛动了一下。
“眼花了吗?”
太常寺卿揉了揉眼睛,仔细盯着画像。
然后,他看到画像上坐着的朱元璋突然站起来。
不仅站起来,还走了出来。
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朱元璋站在太庙中。
“鬼啊!”
太常寺卿惊恐大喊,连滚带爬跑出太庙。
太监们跑得更快。
“这里是哪?”
朱元璋有些迷糊。
“这里是六十年后的大明。”
旁边出现一个旋涡,刘循走了出来。
旋涡随之消失。
“不信你看。”
刘循指了指墙上画像。
第一张因为朱元璋走出来,上面一片空白;第二张化成灰,朱元璋都认得出来。
“朱棣!”
朱元璋咬牙切齿。
亲眼看到朱棣画像挂在太庙,紧随自已后面,事实胜于雄辩,除非这是假象。
但朱元璋对刘循深信不疑。
刘循嘴角一扬,“有什么感想?”
朱元璋回答:“还是打得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