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很想表示,费祎你说的都对,你这么有能耐,咋不上天,啊不,咋不直接上表给天子呢?
杨仪斜着眼睛看了一眼诸葛亮,发现诸葛亮正闭着眼睛休息,根本不理会眼前这些人之间的争执。
对于诸葛亮的态度,杨仪不需要猜测就能明白。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是否会向皇帝上奏并阻止与曹魏的和谈呢?
答案是否定的。
毕竟诸葛亮现在已经成为丞相,地位仅次于皇帝,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还被封为县侯,这可是臣子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
如果这场战争胜利了,诸葛亮又能得到什么更多的封赏呢?
难道要给他封个王公吗?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就一直有着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规定,即使是刘禅也不敢轻易违背这条祖宗定下的规矩。
更何况,如果刘禅真的脑袋一热决定打破这个规矩,诸葛亮又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封赏呢?
上一个当魏公,然后晋升魏王的人……
况且在北伐出征之前,李严一派就看荆州派不顺眼,还搞出什么劝诸葛亮加九锡、封王的骚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给诸葛亮上眼药呢。
在杨仪心中,他暗自揣测诸葛亮可能已经没有太多晋升空间,因此对战争成果看得并不十分重要。
既然皇帝已经下旨,那就顺其自然吧。
只要曹魏一天不灭,兵权和政权自然还会牢牢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当个权臣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当然,这只是杨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这样想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杨仪这些年来一心只想升官,他的格局也就局限于此了,所以思考问题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不仅是杨仪,今天所有来见诸葛亮的大臣都有类似的心态。
长安的那群人风光无限,那西线祁山这边的人又该如何呢?
他们投奔到荆州派门下,在诸葛亮的丞相府办事,苦哈哈的离开成都千万里在这野外风餐露宿,不就是为了拿到更大的权力,然后顺水推舟的更进一步吗?
跟这群人眼里只有功劳不同,诸葛亮的格局更大。
因为他也拿到了东吴那边传来的信了。
至于孙权掏心掏肺的说什么要跟蜀汉两面夹击曹魏,不破曹贼就如何如何……
诸葛亮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哦,对了,汉代没标点符号。
反正,诸葛亮信不了一点。
越是凶猛的狗越不会张着嘴狂吠,目前孙权只不过是派遣陆逊通过诈降的方式,在石亭打败了曹休军团的精锐,又不是兵临洛阳了。
至于为啥东吴传统技能——诈降,这么好用?
孙权难道就不应该从自身上找找原因吗?
况且此战曹魏在淮泗一带只是出动不了野战部队跟东吴作战,但不代表曹魏的城池没人防守。
就东吴的攻城手段……
不提也罢。
关于孙权的信,诸葛亮反着看,孙权越是摆出一副要跟曹魏不死不休的态度,言语诚恳的邀请蜀汉共同努力,就证明东吴已经打算跟曹魏和谈了。
按理说这是传统剧情了,毕竟孙权现在还是大魏吴王呢,曹操父子给封的王位,名义上孙权现在只是魏国藩属的国王。
一个不服管的小弟对着自已大哥呲牙。
但是不知道为何这回曹叡并没有想要跟东吴和谈的意思,甚至向蜀汉抛来了橄榄枝,那,这就耐人寻味起来了。
远在天边的事情跟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把眼光放回蜀汉这边。
事实上,诸葛亮当初选择进攻陇西,并非是他眼光短浅、格局狭隘,只看到了陇西那几个郡的地盘,而是他对当前蜀汉的真实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
蜀汉的鼎盛时期,当属刘备率领大军出征夷陵之时,那时的军队可谓是人才济济,文臣武将分居两侧,身经百战的老兵们个个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刘备这位主公一生漂泊,历经磨难,如今终于有机会打一场富裕的仗,但最终却因轻敌冒进而失利,致使蜀汉精锐尽失,元气大伤。
老刘同志甚至觉得自已已经没有脸面再回到成都,只好躲在白帝城,羞于面对蜀中的父老乡亲。
自夷陵之战后,蜀汉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才逐渐恢复元气,按理说,以目前的实力应当采取守势,这也是为何诸葛亮提出北伐计划时遭到众人一致反对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诸葛亮的构想之中,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将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扩大。毕竟,曹魏掌控着大汉十三州其中的九州之地,其人口、土地等资源都远远超过仅有一州之地的蜀汉。
如果任由曹魏自由发展,那么蜀汉的灭亡速度只会更快。
因此,蜀汉必须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曹魏的地盘上打仗,无论打成什么样,对曹魏来说都是一种经济损失。
这不仅能阻止他们在西北地区的发展,还能让他们陷入困境。
因此,这次出击的目的主要是以袭扰为主,顺便锻炼一下在汉中新组建的军队。
此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非是夺取长安,而是陇西地区的马匹资源。
他希望通过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自已的战略意图。
这样做既能保证蜀汉军队的实力提升,又不会让曹魏感到太大的压力,从而避免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
所以,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没有将“还于旧都”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既然是口号,那虽然不是遥不可及,但也不是什么势在必得的事情。
然而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长安已经被攻克,曾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但是要想维持战线并消灭关中地区的魏军精锐军团,就必须动员后方蜀中的百姓,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即使最终取得胜利,对于蜀汉来说也未必有多大好处。
一场大战过后,无论是关中还是蜀中都会受到重创,恢复生产需要漫长的时间。
因此,面对曹魏提出的和谈请求,诸葛亮认为并非不可接受。
毕竟,如果能够通过谈判获得有利条件,又何必再劳师动众发动战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