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殇:深宫权谋录
红颜殇:深宫权谋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红颜殇:深宫权谋录 > ★朝堂的议论

★朝堂的议论

加入书架
书名:
红颜殇:深宫权谋录
作者:
灵狐婉
本章字数:
16740
更新时间:
2024-11-17

皇帝想要嫣儿回宫的想法不知怎么传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认为皇帝此举不妥,一个已经离宫的女子再回宫有违礼教;有的则觉得如果嫣儿能让皇帝重新振作起来,专心处理政务,那也未尝不可。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而皇帝也听到了这些议论,这让他更加纠结。

皇帝坐在御书房中,听着外面朝堂上的争论声隐隐传来,心中烦闷不已。他知道,自已对嫣儿的思念与渴望她回宫的想法,不仅仅是儿女私情,嫣儿在时,就如同春日暖阳照进这冰冷的皇宫,她的温柔与聪慧总是能让自已在处理完繁重政务后得到慰藉。

可是,大臣们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这宫中规矩森严,礼教大过天,嫣儿回宫必然会遭受诸多非议。皇帝皱紧了眉头,手中紧紧握着一支笔,却迟迟无法下笔批阅奏章。

此时,大太监李公公悄悄走进御书房,轻声说道:“陛下,老奴以为,陛下对嫣儿姑娘的感情自是旁人无法理解的,但朝堂之事也不可不顾。陛下不妨先派人暗中将嫣儿姑娘安置在城郊别苑,陛下可时常前去探望,一来可解陛下相思之苦,二来也可避免朝堂上的纷争。”

皇帝听了李公公的话,微微抬起头,眼中露出一丝思索之色。这或许是个折中的办法,可他又怕嫣儿会因此受委屈。但如今这局面,也只能暂且如此。

皇帝轻叹了一口气,对着李公公交代道:“就依你所言,此事一定要办得周全,莫要让嫣儿受了委屈。”李公公领命而去。

而朝堂上的争论还在继续,以礼部尚书为首的一派坚决反对嫣儿回宫,他们引经据典,强调祖宗礼法不可废。而支持嫣儿回宫的一派,以宰相为首,他深知皇帝自从嫣儿离宫后就消沉许多,若是嫣儿能回来,对国家社稷或许也是好事。

宰相站出来说道:“各位大人,陛下近日来因诸多事务劳心劳力,如今对嫣儿姑娘思念心切。嫣儿姑娘并非那等无德之人,她回宫或许能让陛下龙心大悦,更好地处理政务。我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的心思我们也应体谅。”

礼部尚书却冷哼一声:“宰相大人这是何道理?一个女子离宫后再回宫,这成何体统?若是开了这个先例,日后我朝礼法岂不形同虚设?”

两派大臣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

在城郊别苑中的嫣儿,还不知道朝堂上因为她的事情已经闹得不可开交。她每日只是在别苑中种花、读书,偶尔也会想起皇宫中的日子,想起皇帝温柔的目光。她心中对皇帝也有思念,可她也明白自已离宫的事实,回宫之路怕是艰难重重。

这日,嫣儿正在别苑的花园中修剪花枝,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她心中疑惑,还未等她询问,就见皇帝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嫣儿看到皇帝,心中一惊,手中的剪刀差点掉落。

皇帝看到嫣儿的瞬间,眼中满是惊喜与温柔,他走上前,轻轻握住嫣儿的手,说道:“嫣儿,朕想你。”嫣儿的眼眶瞬间红了,她低声说道:“陛下,您怎么来了?”皇帝将朝堂上的纷争以及自已的安排简单地告诉了嫣儿,嫣儿听后,心中满是感动与担忧。

“陛下,嫣儿不想陛下因为嫣儿与大臣们起争执,这会影响陛下的声誉与朝堂的稳定。”嫣儿的声音轻轻的,但每一个字都透着坚定。

皇帝将嫣儿搂入怀中,说道:“嫣儿,朕不在乎那些,朕只在乎你。但如今也只能先如此安排,朕会想办法让你光明正大地回宫。”嫣儿靠在皇帝怀中,默默地点了点头,她知道,自已和皇帝的未来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而朝堂上的争论,依然像一团难以驱散的乌云,笼罩着整个皇宫。

日子一天天过去,皇帝频繁地出入城郊别苑,虽然瞒着朝堂众人,但还是有一些风声传了出去。这让那些反对嫣儿回宫的大臣们更加不满,他们开始暗中调查嫣儿在别苑的情况,试图找到把柄,彻底断绝嫣儿回宫的可能。

嫣儿在别苑中也察觉到了这种不安的氛围,她知道自已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她开始在别苑中做善事,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寡母,教他们读书识字、女红刺绣。消息渐渐传开,百姓们对嫣儿赞不绝口,都称她是菩萨心肠。

这些事情也慢慢传到了朝堂之上,宰相得知后,在朝堂上说道:“陛下,嫣儿姑娘在城郊别苑广施善举,百姓们都对她感恩戴德。这样的女子,若是回宫,定能为陛下分忧,也可为宫中带来祥瑞之气。”

礼部尚书却依旧不为所动:“宰相大人莫要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嫣儿姑娘此举或许是为了博取名声,好顺利回宫。这等心机深沉之人,怎能再入皇宫?”

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有了一个主意。他决定亲自带着几位重臣去城郊别苑视察,让他们亲眼看看嫣儿的为人。

当大臣们来到别苑,看到嫣儿温柔和善地对待那些孤儿寡母,眼中的真诚与善良不似作伪。有几位大臣心中的想法开始动摇,但礼部尚书还是板着脸,不肯松口。

皇帝看着这一切,心中明白,要想彻底让大臣们接受嫣儿回宫,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但他相信,只要自已和嫣儿真心相待,总有一天,他们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再次相伴于皇宫之中。

嫣儿看着皇帝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她知道,不管未来的路有多艰难,只要有皇帝在身边,她就无所畏惧。而这个小小的别苑,似乎也成了他们对抗朝堂礼教的小小阵地,充满了希望与爱意。

皇帝回宫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彻底平息朝堂上的纷争,让嫣儿名正言顺地回宫。他深知,仅仅凭借嫣儿在别苑的善举还不足以说服所有大臣,尤其是像礼部尚书那样顽固坚守礼教的老臣。

皇帝决定下一道诏书,举办一场特殊的宫廷宴会,邀请朝中重臣及其家眷参加。并且在宴会上,他要让嫣儿展现出独特的才华与品德,让众人对她刮目相看。

嫣儿得知皇帝的计划后,心中有些忐忑。她虽然在别苑中自在生活,与百姓相处融洽,但面对宫廷的繁文缛节和那些达官贵人审视的目光,她还是有些担忧。然而,为了皇帝,为了他们的未来,她决定全力以赴。

在宴会当日,皇宫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臣们带着家眷纷纷入宫,他们都知道今晚的宴会不简单,都在猜测皇帝的真正意图。

嫣儿盛装出席,她穿着一袭淡粉色的华丽宫装,发髻上插着精美的珠翠,整个人显得高贵而不失温婉。当她走进宴会大厅时,众人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住了。

皇帝亲自起身迎接嫣儿,牵着她的手走向主位。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不少大臣皱起了眉头,但他们也不敢公然违抗圣意。

宴会开始后,歌舞升平。皇帝笑着对大臣们说:“今日朕设此宴会,一是与众爱卿欢聚,二则是想让嫣儿姑娘为大家展示一下她的才学。”

嫣儿深吸一口气,走上前来。她先是吟了一首自已创作的诗词,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祈愿、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以及对美好品德的崇尚。在场的文人墨客大臣们听后,心中都暗暗吃惊,没想到嫣儿竟有如此文采。

接着,嫣儿又展示了她的琴艺。她坐在琴前,玉指轻拨琴弦,悠扬的琴音如同潺潺流水般在大厅中流淌。那琴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众人沉浸其中,心中的浮躁和不满渐渐消散。

表演结束后,皇帝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宰相首先站出来说道:“陛下,嫣儿姑娘才貌双全,品德高尚,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女子。臣以为,若嫣儿姑娘回宫,必能为后宫增添一抹亮色,也有助于陛下专心朝政。”

一些大臣听了宰相的话,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礼部尚书还是站了出来,他虽然也不得不承认嫣儿的才学和魅力,但仍然坚持礼教不可废:“陛下,嫣儿姑娘的才学确实令人钦佩。但她离宫之事毕竟有违礼教,若陛下执意让她回宫,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议论,有损陛下圣明。”

皇帝皱了皱眉头,他知道礼部尚书不会这么轻易就被说服。这时,嫣儿缓缓开口说道:“礼部尚书大人,嫣儿深知离宫之事于礼教有不合之处。但嫣儿对陛下一片赤诚之心,从未改变。离宫之后,嫣儿也一直在反思自已,努力提升自已的品德与才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陪伴陛下,为陛下分忧。而且,嫣儿在城郊别苑,也一直在传播礼教思想,教导那些孤儿寡母遵循礼仪之道。嫣儿相信,只要心中有礼仪,行之事皆符合正道,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嫣儿的这一番话让在场的不少人陷入了沉思。礼部尚书也一时语塞,他没想到嫣儿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他是三朝元老,在朝堂上颇有威望。他捋了捋胡须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嫣儿姑娘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我朝虽然重视礼教,但也应与时俱进,重视人的品德与才华。嫣儿姑娘的才学和品德我们今日都已见识,若陛下真心喜爱她,且她回宫能对陛下和社稷有益,老臣觉得可以考虑让她回宫。”

这位老臣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巨石,引起了阵阵涟漪。许多大臣开始重新审视嫣儿回宫的事情,礼部尚书见此情形,知道自已再坚持下去也难以阻挡大势,便不再言语。

皇帝见状,心中大喜。他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众爱卿今日之言,朕都已听到。嫣儿回宫之事,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朕相信,嫣儿回宫后,定能为后宫带来新的气象,也会协助朕将国家治理得更好。”

大臣们纷纷下跪,高呼:“陛下圣明。”

就这样,嫣儿终于得以名正言顺地回宫。回宫后的嫣儿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后宫的管理中。她用自已的善良和智慧化解了后宫中的许多矛盾,与其他妃嫔相处融洽。皇帝也因为嫣儿的回宫重新振作起来,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宫中传为佳话,成为人们口中一段美好的传说。

随着嫣儿回宫,皇宫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后宫中原本的沉闷氛围被一扫而空,嫣儿倡导的温和、包容的相处方式,让众妃嫔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在宫廷的花园里,嫣儿常常组织一些女红、诗词、花艺的聚会,邀请妃嫔们一同参加。她耐心地教那些对女红不太擅长的妃嫔刺绣的技巧,和擅长诗词的妃嫔们互相切磋,分享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在嫣儿的影响下,后宫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

皇帝看到后宫的和谐景象,心中对嫣儿更加宠爱。他也开始更多地让嫣儿参与到一些不涉及机密的政务讨论中来,嫣儿总是能从独特的女性视角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国家的繁荣也引来了周边一些国家的嫉妒。边境的局势逐渐紧张起来,有消息传来,几个邻国正在秘密联合,意图对这个国家发动战争。

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眉头紧锁。他开始频繁地召见大臣,商讨应对之策。嫣儿看到皇帝日益操劳,心中十分担忧。她虽然不能像大臣们那样在朝堂上出谋划策,但她在后宫中也积极行动起来。

嫣儿组织后宫妃嫔们为前线的将士们缝制棉衣、准备干粮。她还拿出自已的积蓄,购买了大量的药材,命人制成方便携带的药包,以便在战场上救治伤员。

朝堂上,大臣们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派认为国家如今兵强马壮,应该主动出击,给那些意图侵犯的邻国一个下马威;主和派则担心战争会让百姓生灵涂炭,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

皇帝在两派之间权衡利弊,一时难以决断。嫣儿得知朝堂上的争论后,在一次与皇帝独处的时候说道:“陛下,嫣儿以为,战与和皆有利弊。但若是能在战争之前展现出我国的强大实力与和平的诚意,或许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皇帝听了嫣儿的话,心中一动,问道:“嫣儿,你有何具体想法?”

嫣儿说道:“陛下可派遣使者前往邻国,带上我国的珍宝与丰盛的礼物,展示我国的繁荣富强。同时,在边境增兵,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练,让他们知道我国虽渴望和平,但也不惧战争。”

皇帝觉得嫣儿的话很有道理,便采纳了她的建议。他选派了一位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大臣作为使者前往邻国。同时,在边境调遣了精锐部队,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练。

邻国的联合势力看到这个国家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又收到了使者带来的厚礼和和平的诚意,内部开始出现了分歧。一些国家觉得不宜与这个强大的国家为敌,开始动摇联合进攻的想法。

经过一番权衡,邻国最终放弃了战争的计划,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表示愿意与这个国家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

皇帝成功化解了这场边境危机,对嫣儿更加刮目相看。他在朝堂上夸赞嫣儿的智慧,大臣们也对嫣儿钦佩不已。

这件事情之后,嫣儿在皇宫中的威望更高了。她并没有因为这些赞誉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为皇帝分担后宫之事,并且不断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希望能在更多方面为皇帝和国家提供帮助。

而皇帝也更加珍惜嫣儿,他与嫣儿常常在御花园中漫步,讨论国家大事、文化艺术或者仅仅是分享彼此的生活趣事。他们的爱情在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如同皇宫中那历经岁月而不倒的宫墙,成为国家稳定繁荣背后一抹温馨的底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与嫣儿的感情愈发深厚,他们成为了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内,皇帝因为嫣儿的支持和辅佐,得以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他重视农业发展,在嫣儿的建议下,设立了专门的农官到各地指导农耕技术,并且兴修水利工程,使得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百姓们安居乐业,对皇帝的统治赞不绝口,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文化方面,嫣儿鼓励皇帝支持民间文化的发展。皇帝听从她的意见,下令扩建学府,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朝廷还组织编撰各类书籍,涵盖历史、文学、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一时间,国内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辈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到周边国家,使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然而,平静的日子里也隐藏着新的危机。皇宫中的一些势力开始对嫣儿的受宠感到不满,他们暗中勾结,试图寻找机会陷害嫣儿。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嫣儿像往常一样与皇帝一同出席。突然,一位宫女在为嫣儿端上酒盏时,故意失手将酒洒在了嫣儿的衣服上。还没等嫣儿反应过来,那宫女便惊恐地跪了下来,大声哭诉:“娘娘恕罪,奴婢不是故意的,是有人指使奴婢在酒里下毒,想要加害娘娘啊。”

这一突发事件让整个宴会陷入了混乱。皇帝大怒,立刻下令彻查此事。负责调查的官员很快发现,这背后牵涉到了几位妃嫔和一些朝中大臣的势力。他们嫉妒嫣儿的地位,害怕她的影响力继续扩大,所以策划了这场阴谋。

皇帝对这些人的背叛感到痛心疾首,他原本以为在嫣儿回宫后,后宫和朝堂都已经走向和谐,没想到还有人妄图破坏这份安宁。皇帝果断地对涉事的妃嫔和大臣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以儆效尤。

经过这次事件,嫣儿虽然毫发无损,但她也意识到,即使自已一心为了皇宫和国家的和谐稳定,还是会有人因为嫉妒和私利对她不利。她开始更加谨慎地行事,同时也劝说皇帝要对身边的人保持警惕。

皇帝为了保护嫣儿,加强了对她身边的护卫,并且亲自挑选了一些忠诚可靠的宫女和太监来侍奉她。嫣儿感激皇帝的爱护,她也更加努力地为皇帝出谋划策,希望能以自已的力量维护这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不久之后,皇宫迎来了一件喜事。嫣儿有了身孕。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对嫣儿的照顾更加无微不至,不仅安排了最好的御医照料嫣儿的身体,还下令在皇宫中大兴土木,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打造最舒适的宫殿。

整个皇宫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为皇帝和嫣儿祝福。然而,嫣儿深知,这个孩子的到来将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她必须更加坚强,为孩子的未来,也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嫣儿怀孕期间,她也没有闲着。她在后宫中开办了育儿学堂,教导妃嫔们和宫女们一些育儿的知识和经验。她还根据自已的阅读和思考,编写了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终于,嫣儿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皇子。皇帝高兴得大赦天下,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这个皇子的诞生被视为国家的祥瑞之兆,人们都对这个小生命寄予了厚望。

随着皇子的成长,嫣儿将自已的智慧和品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她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心怀天下的君主。而皇帝也在一旁积极协助嫣儿的教育工作,父子二人在嫣儿的影响下,关系亲密无间。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国家继续保持着繁荣昌盛的发展态势,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稳步迈进。

皇子渐渐长大,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善良的天性。他对治国之道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跟在皇帝和嫣儿身边,听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提出一些自已稚嫩却充满新意的想法。

皇帝看到皇子如此优秀,心中甚是欣慰,开始有意让皇子参与一些朝堂事务的讨论。皇子虽然年轻,但他思维敏捷,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让大臣们也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随着皇子的崭露头角,宫廷中又暗生波澜。一些皇子背后的势力开始担忧,一旦这个皇子被立为太子,他们所支持的其他皇子将失去机会。于是,他们又密谋策划,想要在皇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有一次,皇子在出宫视察民情的时候,遭遇了刺客的袭击。幸好身边的侍卫英勇护主,才没有让刺客得逞。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严查幕后主使。

嫣儿也十分担心皇子的安危,她知道这背后肯定是宫廷权力斗争的结果。她一方面安慰皇子,让他不要因为这次事件而害怕退缩;另一方面,她协助皇帝追查真相。

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是一位王爷在背后指使,他妄图通过除掉皇子来扰乱宫廷局势,然后自已趁机谋取皇位。皇帝毫不犹豫地对这位王爷进行了严惩,以绝后患。

这件事情之后,皇帝意识到,必须尽快确立太子之位,以稳定宫廷局势。在朝堂上,皇帝提出了立皇子为太子的想法。大部分大臣都表示赞同,他们也看到了皇子的才能和品德。

在皇子被立为太子的大典上,整个皇宫和京城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嫣儿看着自已的儿子站在高台之上,接受众人的朝拜,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

太子并没有因为自已的地位而骄傲自满,他牢记嫣儿的教诲,更加努力地学习治国之道。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并且将这些情况反馈给皇帝和大臣们,提出一些改善民生的建议。

随着时间的流逝,皇帝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太子开始逐渐承担起更多的政务,在嫣儿的辅佐下,他处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国家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场罕见的天灾席卷了大片的国土,洪水泛滥,庄稼被淹,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太子心急如焚,他亲自前往灾区视察,指挥救灾工作。

嫣儿也积极行动起来,她在后宫中组织妃嫔和宫女们为灾区的百姓赶制衣物和被褥,并且发动宫廷内的募捐活动,将筹集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灾区的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太子在这次救灾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力和同情心,让百姓们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戴。

皇帝看到太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心中十分欣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皇位传给了太子,并叮嘱他要以民为本,继续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

太子登基之后,嫣儿成为了太后。她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在新皇帝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她以自已丰富的经验给予指导。新皇帝在嫣儿的教导下,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这个国家继续在繁荣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新皇帝登基之后,秉持着先辈们的治国理念,在嫣儿太后的悉心辅佐下,致力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在外交方面,新皇帝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广阔的视野。他派遣使者出使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各国的商队频繁往来于这个国家的各个城市,带来了异域的珍宝、文化和技术。同时,这个国家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其他国家,使得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应对天灾等突发状况,新皇帝在嫣儿太后的建议下,设立了专门的防灾机构。这个机构由精通水利、天文、农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负责研究和预测自然灾害,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此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大型粮仓,丰年时储存粮食,灾年时开仓放粮,以确保百姓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饭吃。

在科技领域,新皇帝鼓励创新。他设立了科学院,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学者和工匠。在科学院里,人们研究天文历法、改进农耕工具、探索医药奥秘。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发明问世,如火药在军事防御和工程建设上的新应用,以及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朝廷内部也开始滋生一些腐败现象。一些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收受贿赂,欺压百姓。嫣儿太后察觉到了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她深知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对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

于是,嫣儿太后建议新皇帝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新皇帝采纳了太后的建议,任命了一批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官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各个地方,彻查贪污腐败行为。一旦发现官员贪污受贿,不论其职位高低,都严惩不贷。这场运动持续了数年,有效地打击了腐败现象,使得朝廷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皇帝和嫣儿太后也没有放松。他们大力推广普及教育,不仅在城市里建立更多的学府,还在乡村设立了私塾。国家出资培养教师,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同时,为了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新皇帝设立了各种奖项和资助项目,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和历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嫣儿太后年事渐高,但她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新皇帝也对她十分孝顺,经常到太后的宫殿中请安,与她讨论国家大事。

在嫣儿太后的暮年,她看到这个国家在新皇帝的治理下,依旧保持着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在她临终之际,她将自已一生的经验和对国家的热爱都传递给了新皇帝,希望他能永远坚守初心,让这个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嫣儿太后逝世后,全国上下悲痛万分。新皇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的事迹铭刻在史册之中,供后人敬仰和学习。而这个国家在新皇帝的带领下,继续沿着繁荣、和谐、创新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传承着嫣儿太后和历代皇帝的智慧与精神。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