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得知顺治帝龙体欠安、病势加剧后心急如焚,泪流满面地奔向顺治寝宫探望。他一见到病榻上憔悴不堪的顺治帝便扑上前去,紧紧握住顺治帝那虚弱无力的手,声泪俱下地说道:“父皇啊!您一定要好起来呀,儿臣不能没有您啊!您可是我们大清朝的顶梁柱,只要有您在,咱们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求求您了父皇,快快战胜病魔吧!”
顺治帝看着眼前悲伤过度的玄烨,心中满是怜爱与不舍,但却又无能为力。他努力抬起手来,轻轻抚摸着玄烨的额头和头发,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安慰道:“皇儿莫要太过伤心难过,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朕相信以你的聪慧才智定能将这江山社稷治理得井井有条……咳咳……只是朕恐怕时日无多无法亲眼见证那一天的到来了……”说到此处顺治帝不禁剧烈咳嗽起来脸色也越发苍白。
玄烨急忙替顺治帝抚背顺气,眼中满是担忧之色,“父皇,您一定会没事的。儿臣已经长大了,定当全力以赴打理好朝政,不辜负您的期望!”
顺治帝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点了点头,“如此甚好......咳咳......朕便放心了......。”
顺治帝深吸一口气,让自已的情绪稍微平复下来后,语重心长地对眼前之人说道:“联特意为你挑选了一位德才兼备的老师、一位能担重任的股肱之臣和一位备受尊崇的朝廷重臣。这其中,陈廷敬品行高洁,可称得上是帝王之师,你应当虚心向他求教,多多学习!而资深大臣范文程则是我朝的栋梁之材,如果那四位辅助朝政的大臣心怀叵测,有范文程在此坐镇,即使他们权势滔天,也绝对不敢轻举妄动。至于索尼,他可是历经四代君主的元老级人物,更是朕的心腹爱卿,地位显赫,权力重大,必定能够尽心尽力地辅佐于你。”
玄烨用手轻轻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声音略微颤抖地问道:“儿臣谨遵父皇旨意,但倘若范文程先生离世,还有谁能够掌控住这四位权臣呢?”
顺治皇帝微微皱起眉头,深深地叹息一声后回答道:“虽然朕也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但好在还有皇太后稳坐紫禁城中。只要有她在,便无人敢滋生事端、惹是生非。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太后定会出手相助于你。”说完这些话,顺治皇帝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虑。
玄烨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明白,此时的自已还过于年轻,需要更多的历练和成长。而皇太后作为宫廷中的权威人物,确实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儿臣明白了,多谢父皇指点。今后儿臣定会加倍努力,不辜负父皇和皇太后的期望。”玄烨语气坚定地说道。
顺治皇帝看着玄烨,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他知道,自已的儿子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担当的君主。
“吾儿,大清的未来就托付于你了。愿你能继承朕的遗志,开创盛世,造福百姓。”顺治皇帝又咳嗽一连串,随后说道:“你的兄弟姐妹,和太后母妃都托付于你,你做了一国之君,国要守住,家更要守护好啊!”
顺治皇帝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英姿飒爽、气宇轩昂的玄烨,眼神中流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欣慰与赞赏之情。他深知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稚嫩懵懂的幼子如今已茁壮成长为一名心怀天下、智勇双全且敢于担当大任的年轻帝王。
“吾儿啊……”顺治皇帝轻声呢喃道,声音略微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感,仿佛蕴含着无尽期望与嘱托一般响彻整个宫殿,“大清帝国的未来便交托予你手中啦!望你莫负朕之所望,勇挑重担,继往开来,开创新纪元,福泽万民!”
言罢,顺治皇帝忍不住又是一阵剧烈地咳嗽起来,但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继续说道:“你不仅肩负治国理政之重任,还需守护好皇室家族成员——你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以及皇太后与太妃们皆有赖于你悉心照料关怀呀!身为一国之君既要保疆卫国也要护佑家人周全呐!”语重心长而饱含深情,使得在场众人无不动容落泪纷纷低头垂首表示谨遵圣谕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
顺治帝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接着说道:“自清兵入关至今已有一十八载,然而这天下却仍未平定。云南缅甸地区,大明遗臣朱由榔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西南沿海一带,郑成功率领部下四处袭扰,让人不得安宁。蒙古自从林丹汗离世后便分裂成多个部落,彼此之间纷争不断、战火四起。尽管汉人们已被迫剃发易服,但要想真正收服他们的心谈何容易啊!此外,西北之地如今也深陷于佛教各派别的明争暗斗之中。而我大清朝内部的八旗更是内乱频生、动荡不安。皇儿啊,待你登基之后,肩上所背负的担子将会无比沉重啊!”
玄烨目光坚定地看着顺治帝,“儿臣明白,父皇。但儿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当下,八旗内部动乱应优先解决。儿臣会派可信之人前往各旗,调查动乱缘由,并想办法平息。同时,儿臣也会重用贤臣,推行改革,整饬吏治。只有内部稳定,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的挑战。”
顺治帝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吾儿所言极是。不过,此事务必小心处理,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更大的乱子。”
玄烨颔首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关于南明和郑氏势力,儿臣打算采取怀柔政策。先招安朱由榔,若他不肯归降,再出兵征讨也不迟。对于郑成功,可派出使者与其谈判,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顺治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如此甚好。不过,对蒙古各部,不可掉以轻心。需派得力干将镇守边关,加强防御。”玄烨拱手道,“儿臣知晓。儿臣会视情况调整边防部署,确保北疆安全。”
顺治帝听着玄烨如成年人般回话,心中暗自惊叹此子天赋异禀,远超常人。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轻声说道:“玄烨啊,今日朕与你所言之事,乃是咱俩之间的机密。你需牢记于心,绝不可泄露半句。在你尚未亲政之前,便静心观察诸位辅政大臣如何理政,向他们虚心求教。待到你亲临朝政之时,方可将今日所学逐一付诸实践。”语重心长地嘱咐完后,顺治帝轻轻拍了拍玄烨的肩膀,表示对他寄予厚望。
玄烨面色凝重地双膝跪地,低头垂目,声音坚定而沉稳地说道:“儿臣谨遵父皇旨意!今日父皇对儿臣的谆谆教诲,犹如晨钟暮鼓般振聋发聩,令儿臣受益匪浅。儿臣定当将其铭记于心,并深深烙印于灵魂深处,绝不会向任何第二人透露半句!哪怕山崩地裂,海枯石烂,此誓永不改变!”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和忠诚的光芒,仿佛在向天地发誓一般庄重严肃。
顺治帝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和赞赏之意,他满意地注视着眼前聪明伶俐、气宇轩昂的玄烨,轻声说道:“孩子啊,快快前去邀请你皇祖母前来养心殿。去吧,但切记要恭敬有礼,不可有丝毫怠慢之心。”说完这些话后,顺治帝挥了挥手示意玄烨退下。
玄烨心领神会地点点头,表示明白父亲的旨意。他转身离去时步伐稳健而坚定,心中暗自思忖道:此次召见皇祖母定有重要之事相商,我必须全力以赴完成使命。于是他加快脚步向皇宫深处走去......
顺治帝龙体欠安、病入膏肓,太后忧心忡忡,哪有心思在宫中久留?正当她心烦意乱之际,恰巧在养心殿附近偶遇玄烨。听闻顺治帝传唤自已前去觐见,太后立刻率领一众宫女和太监匆匆忙忙地赶往养心殿。
进入殿内,太后屏退左右侍从,快步走到顺治帝床榻前。当她看到顺治帝脸色惨白如纸、毫无血色时,心中一阵酸楚,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心疼地哭泣着问道:"皇儿啊!难道你已经将一切都告诉玄烨了吗?可还有什么要对母后交代的呢?"
太后的声音充满关切与焦急,仿佛希望能从顺治帝口中得到一丝安慰或指示。然而,顺治帝只是微微睁开双眼,眼神空洞无神,似乎用尽全身力气才勉强挤出几个字:"母后……莫要伤心过度……保重身体……"
说完这句话,顺治帝又闭上眼睛,气息微弱得让人几乎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太后见状哭得更厉害了,但也只能默默祈祷上苍保佑顺治帝能够转危为安。
顺治帝深吸一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母后啊!朕即将离开人世,而玄烨年纪尚小,未来还需要您多多关照和教导。想当年,朕年仅六岁便登上皇位,那时多亏了母后您不辞辛劳、倾尽全力地帮助朕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成就如今大清国的繁荣昌盛。然而,儿臣却未能如您所愿,成为一代明君,反而又将这千斤重担留给了您——一个年仅八岁的少年皇帝以及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
他的声音充满了愧疚与无奈,眼眶渐渐湿润起来。太后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但很快恢复了镇定。她轻轻拍了拍顺治帝的手,安慰道:“皇儿莫要自责,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玄烨聪慧过人,定能担当大任。而哀家也会竭尽所能,辅佐新皇,守护好大清的江山。”
顺治帝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虽然自已无法再陪伴玄烨成长,但有太后这样坚强睿智的母亲在,玄烨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出色的君主。而他所牵挂的大清国,也必将会在新一代皇帝的统治下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顺治帝神色凝重地说道:“爱新觉罗一族之王公大臣,若有违母后旨意者,母后可随意处置。每有新君交替,必有心怀叵测之徒跳梁,妄图谋一已之私。昔日,若非索尼与鳌拜率八旗子弟死守皇宫,多尔衮岂会应允我为太子继承大统。今又值幼主即位,儿臣忧交接之程不明,恐多尔衮之事复现耳!”其声中满是忧虑与不安,似已预见危机将至。皇太后则静静聆听儿子所言,眼眸中闪着坚定之光,示意定当全力支持守护新皇之位。
太后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坚定。她微微颤抖的嘴唇喃喃地说道,仿佛是在对自已,也仿佛是在对整个大清国说话。
“你把这千金的重担,交给一个八岁的孩子和一个老迈的妇人。”她的声音中带着感慨,似乎在叹息命运的无常。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妇人的衰老无力,与这千斤重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太后的眼神中并没有丝毫的退缩。她紧紧地握着扶手,仿佛在告诉自已要坚强。“但是咱大清国,会越来越好。”这句话像是一句誓言,又像是一种期望。她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她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
在这一刻,太后的形象变得高大而威严。她身上散发着一种使命感,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她坚信大清国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顺治帝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满足。他微微仰头,仿佛在与已逝的父皇对话。
他的声音中带着感慨和兴奋:“朕若在九泉之下见到父皇,定会开心地告诉他,我们大清入关了!”
说这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仿佛看到了大清军队入关时的威武之势,看到了天下一统的壮丽景象。
他接着说道:“朕实现了他的遗志,统一了全中国!”语气坚定,充满了对自已成就的自信。
顺治帝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他似乎在想象着大清更加繁荣昌盛的景象。他相信,在他的治理下,大清将迎来一个新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