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当天下午苏晴是被外头院子里说笑声吵醒的,圆圆和大妞还暖呼呼地睡得正熟,倒是满满已经醒了。
她给两人掖了掖被角抱上满满走进来院里,只见苏母、二婶、三婶,还有大嫂刘氏、大力媳妇、大全媳妇、和小丫都围坐在院子里沐浴在阳光下,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熟练地穿针引线。
“二婶、三婶、嫂子、小丫好啊,今儿个可麻烦你们了。”
满满的尿布没湿,苏晴找了把椅子,顺手给她把尿。
别问她是怎么学会的,原生这些年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照顾孩子,所以到她这似乎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肌肉记忆了,压根不用学好吗?
“大丫,我和你三婶可是看着你长大的,说什么麻烦,你现在咋这么客气啊?”苏二婶打趣道:“难不成几年没见,认不得你二婶了?”
苏晴笑着回道:“二婶,您这话说的,我这回可多亏了大家才能醒过来,就算再过十年、二十年,您和二叔、三婶还有各位哥哥嫂子的恩情,也不会忘的。这不是看您们忙前忙后的,心里头过意不去嘛。”
三婶对着身边的闺女笑眯眯地插话道:“小丫,瞧瞧你大丫姐就是懂事能干。不过啊,容我说一句不好听的,大哥大嫂一直惦记着你,多亏你回来了,这儿才像个家,哪里会觉得麻烦。”
刘氏听了这话本来有些不开心,三婶莫不是在说她这做长嫂的不称职?
但反过来一想,自家这几年乱七八糟的,似乎从来没有叫上二婶、三婶几人来家里做做活计聊聊天的时刻,确实是小姑子醒来这几天才过上舒心日子,那还计较什么呢?
满满似乎也感受到了周围温馨的氛围,小手挥舞着,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仿佛在附和着大人们的话,逗得院子里的人都笑了起来。
苏晴轻轻拍打着满满的背,温柔地哄着她,心中满是感慨。兄弟妯娌之间互帮互助,就算有什么不开心的,也很快过去,苏家人相处得是真不错。
要抱满满,苏晴也没法帮忙干活,只在一旁跟大壮和二婶三婶家的几个孩子玩。
大家伙看着她带几个小孩子玩得开心,都感到很欣慰,大丫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圆圆醒来也很开心,因为娘亲在家,可以陪她玩一下午,真好。
娘不醒的时候,圆圆在苏家很害怕,大舅和外婆会抱着她哄,可大舅母会经常瞪她,但至少想娘就能去床上躺一会,睡着前和睡着后,娘亲都在身边。
可自打娘醒了以后,她越来越忙,有时候明明睡觉前,娘还在身边,等醒来后,娘却已经不见了。
“娘,你今天不出去吗?”穿着里衣的圆圆一路跑到苏晴身边问道。
“娘就在家陪圆圆了,好不好?”苏晴认真回答道,也不等她回答,就带着小胖妞回到卧房,把小闺女放在床上,给她穿外衣。
大妞也已经醒了,睁开双眼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看向姑姑。
“大妞也醒了?要不要起床啊?”苏晴边给圆圆穿衣服,边细声细气问道。
要说穿到这个古代,苏晴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这群团结友爱的家人,更惊喜的就是给了她这个大龄单身女青年,一堆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类幼崽可以rua。
眼前乖巧听话的大妞;
软软糯糯的圆圆;
爱笑不闹人的满满;
小跟屁虫大壮;
有点小傲娇,又很聪明的三强;
性格温顺,唯哥是从的四强;
贪吃,却很讲义气的五强。
每一款,都独一无二,深得苏晴喜欢,治愈了她不安的内心。
给圆圆穿好衣裳后,苏晴认真叮嘱道:“圆圆以后要穿上衣裳才能出门,不然就得跟娘一样,吃苦苦的药。大妞也是,好不好?”
“好。”圆圆大声回答,她知道娘吃过那药,真的很苦。
有一回外婆给娘喂药后,又从嘴角流了下来,她用小手去拦,还是没用,就想亲亲娘的脸蛋,让她乖一点。
然后尝到了那药味,也知道为什么娘喝不下去了,是真的很苦。
把满满哄睡以后,苏晴给正在院里忙活的大人孩子们都冲了糖水喝。
糖水已经是这个家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可难免还是有些不好看。
她想了想,又找到昨儿个放米糠里催熟的猕猴桃,确实熟得很快,一半都软了。
“大家伙洗洗手,都来喝杯糖水,吃些东西,这是我昨儿个在山上找到的野果,软的就能吃了!二婶、三婶快来尝尝。”
这会子太阳已经西斜,大家伙家里都是喝粥,早就饿了。
也没多客气,端起糖水就喝上了。
野果倒是没什么人吃,就这么一小拇指大的东西,还长这么多毛,吃着也浪费时间,要是酸酸的,吃完不更饿了吗?
苏母和刘氏倒是很喜欢这野果,可惜客人都喝完糖水就马上干活去了,他们总不能还慢吞吞的在这吃野果吧!
连小孩都更爱喝糖水,也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谁能拒绝一杯糖水呢?
咕叽咕叽,很快就把这几个小孩的胃给填满了。
盯着一堆没人吃的猕猴桃和被喝光的糖水,苏晴陷入沉思。
倒不是家里人不能把这堆东西消灭光,而是物质匮乏,这里人能吃到的水果少,果汁或是果酒更不可能有了,就算大家贵族吃得起,比他们差一些的富户能吃上吗?
这么一想,灵感就来了,这么小的猕猴桃肯定卖不上价,果汁又不好保存,果酒倒是好弄得很。
苏晴还在当网红时,曾在一期视频中做了很多果酒,其中就包括着猕猴桃果酒。
当时,苏晴用到的是猕猴桃、黄冰糖和玻璃瓶,黄冰糖好办,去县城肯定能买到。
猕猴桃山上就有,虽然个头小,只靠苏家人上山摘,那也太慢了。
要不出了个两文钱一斤,让村人去山上摘得了,现在是农闲时期,躺家里也是躺着,能赚点铜板,大家应该会很乐意。
就是玻璃瓶难搞,采用玻璃瓶是因为密闭性强,不会和果酒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不知道别的瓶子行不行,要是用瓷瓶的话价格应该不便宜吧。
好像古代的白酒都是用陶坛来着,那就用陶坛得了。
苏晴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花销,少做些,把支出控制在10两银子以内,即使失败了也能接受。
说干就干,苏晴走到大伙做衣服的地方,对着苏母问道:“娘,我们这哪里有卖陶器的地方啊?”
没等苏母搭话,就见苏二婶接口道:“镇上就有,县城应该也有,就不知道在哪?”
苏晴看向二婶,立即问道:“二婶你知道大陶坛多少钱一个吗?”
“陶坛不知道,但我家买了个储水的大陶缸,也就70文钱,你家要买陶坛干嘛啊?”
苏母也有些疑惑地看着自家闺女,不知道她又想出了什么鬼点子。
苏晴并没有解释,只是撒娇道:“二婶,我打算做些吃食,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等我成功了再告诉您,好不好。”
苏二婶见她这般模样,拍了拍苏晴的手,笑道:“好,那我就不问了,只等大丫的好消息。不过,那陶坛应该也不会太贵,毕竟储水的大陶缸都那么便宜。”
她没生出闺女,以前就很喜欢这个做事干练的侄女,经常把苏大丫带在身边,感觉她有自个年轻时候的风范。
只是从苏大丫成婚后,就再也没见过她了,这会子看到她撒娇,仿佛又回到了曾经还是年轻小媳妇的岁月。
苏三婶却是瞪了一眼自已生的小丫,不知道是不是起名的问题,叫小丫,天生就有点小家子气。
一点也不像大丫,大大方方,利利索索的,还能给家里讨公道拿主意。
自打苏大丫回来,大哥大嫂是越发有精神气了。今儿个还有人来问,大哥家是不是穷得只能吃野菜,她当场翻了个白眼,根本不惜的理对方。
笑话,手上握着6/70两银子的人,在这十里八村能是个穷的?
苏晴点头称是,心中稍微有了些底。她接着问:“二婶,你明儿个让大力哥帮我买一个大陶缸,两个大陶坛回来呗?”
“行,这是小事,他天天拉客,刚好可以给你带。”苏二婶笑着回道。
“那好,我这就去拿银子。”苏晴说完就要回屋,却被二婶伸手拉住:“别急,这会也不知道价格,等明儿个大力给你把陶缸带回来再收银子,我又不怕你不给的。”
“那好,我也不跟二婶讲客气。”苏晴靠在二婶身边说道,相对于三婶,二婶给她的印象实在好得多,会在去李家讨公道时护着她,在家里请客缺桌子椅子时马上解围,干活也利利索索。
要是苏母是二婶这个脾性,家里应该不至于过成这样子,苏大丫也不会那么窝囊。
花一下午时间,一院子人终于把裁剪好的布料,做成了新衣裳。
快到傍晚,三强几个才和苏铭在院外分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却没想到一回家就迎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居然有新衣服,他们自从有记忆以来就没做过新衣服。
之前都是穿大哥、二哥或是堂哥的旧衣服,而且只有身上穿的衣服实在是没办法补了,才会有新的旧衣服穿。
除了不讲卫生,他们也会被苏勇和其他村里小孩嘲笑这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兄弟三个哪受得了这些,很快就跟人打了起来,好在兄弟三人一起,除了和苏勇那伙比他们大的孩子打架会输,在其他同龄小孩面前肯定是占上风的,久而久之就没什么小孩跟他们一块玩了。
这回的新衣服,他们做梦梦到过很多次。
没有繁复的花纹,也没有精致的图案,却是他们的梦寐以求。
拿到衣服的瞬间,三兄弟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高兴得蹦了起来,很快回屋试起了新衣服。
穿上新衣的三胞胎站在院子中央,阳光从树梢间洒落,为这温馨的场景添上了一抹金色的光辉。
三兄弟开心地抱在一起,嘴里念叨着:“真合身,娘的手艺真好!”
苏母笑呵呵道:“这可不是娘一个人做,得谢你们阿姐和几位婶子、嫂子,他们可是出了大力。”
“多谢婶子、嫂子。”三人弯着腰给院子还在做衣服的几人鞠了个躬,害苏二婶连忙站起身来扶住他们。
“刚听大嫂说你们今儿个去读书了,果然懂礼了不少,快快起来吧!再这样多礼,我们可是都不敢来帮忙了。”二婶笑道,帮三个侄子看新衣裳是否合身,要是不合身直接改也来得及。
三婶也连连附和:“读了书可就不一样了,平常跟个皮猴子似的,今天也斯斯文文,像个书生模样。”定是大丫拿了银子出来给几个弟弟去读书,可真有出息,知道帮扶娘家。
苏晴也连忙从灶屋出来围观,也不经笑了:“今儿个多谢大家,才让他们明天可以穿上新衣去学堂,都留下来吃饭吧。三强,你们快去把二叔、三叔和堂哥几个,都叫过来一块热闹热闹。”
“那怎么行,大嫂可是说好了,给我一块布做酬劳呢!”苏二婶连忙拒绝,以玩笑的口吻说道:“要是在你家吃了饭,我们哪还好意思拿啊?”
“三强,听你姐的,快去吧!”苏母跟三个儿子说完,又转头对两个妯娌开口:“这有啥不好意思,就是今儿个没肉,你们也只能跟我们吃吃野菜,不嫌弃就在家吃吧!”
“嫌弃什么啊!谁家不是这样过日子。”苏三婶回道,这会子都要天黑了,她实在不想回家做饭,随便对付着吃两口得了。
刚好家里有猪油渣和鱼腥草,苏晴也没想着要做什么大菜。
在苏家人中午对鱼腥草发出一致好评后,她就想着晚上再做一大碗给没在家的三强几个也尝尝看。
原本苏大强想阻止,毕竟这是小妹想拿去卖的东西,价格高着呢。
不过,他显然拗不过苏晴。
于是,苏大强、苏二强和苏父三人,吃过饭后就去山上砍柴,回来后也没闲着,又跑去挖鱼腥草了。
以前是知道自已努力干活,家里也不会过得更好,现在却明白,只要听大丫的,跟着大丫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苏晴想着,反正等会还能有一堆鱼腥草回来,趁着新鲜脆嫩,中午挖的就叫上二叔三叔一家都拌着吃完算了。
中午都挑着鱼腥草“招摇过市”了,村里还不知道怎么传呢,正好告诉他们这菜的美味,也省得大家猜来猜去。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在日常生活中能与邻里搞好关系,就能相互帮衬着,给双方的生活都带来很大便利。
鱼腥草虽然是苏晴要拿出去卖的东西,但这东西随处可见,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传播开来,堵不如疏。
在这吃不饱饭的时代,苏家主动把鱼腥草能做成一道美味小菜的事情分享出去,也算是给懂得感恩的人送出去一些人情,或许就能开启友好相处的契机。
实在是苏父苏母这些年把日子过得太糟糕,连血缘亲近的二叔、三叔都没怎么往来,毕竟要在村里住下去,不能只立威,还是得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