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过后。
天气变得更热了!
八月秋老虎,热如大火炉,天上不下雨,地上的水蒸发,可想而知,那些可怜的庄稼了!
本来夏季那茬子小麦就收成不好,如今的秋收里,老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玉米高粱和大豆,更是状况堪忧。
眼看着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要到了收获的时候了,那田地干裂,庄稼蔫蔫穗子干瘪,看得人们心焦难过。
“老天爷啊,这是不给咱们活路了啊!”
别说税收了,就是吃的都不够,各地的农户们,都是愁的天天上火,不过再难也要过啊,今年秋收废了,他们只盼着过段时间地里庄稼收了之后,老天能垂怜下上一场秋雨,这样明年还有个盼头。
可惜他们的愿望落空了,直到秋收结束,到了九月中旬,还是一滴雨都没下。
不过别人难归难,冯家人与何家人的日子,却是越来越好了!
自从冯家搬到大石村的第二天,冯老二和小石村村长梅有才去了县城,进了县衙里,把户籍彻底改过来之后,冯家人再也不用被叫做冯家二房了,与冯老大一家还有冯老婆子,可是没有关系了。
于是冯家一家人人,都开始支棱起来,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起来。
中间吴虎和冯老二一起,带了不少礼物回了吴家所在的后山村一趟,再过来时不仅带来了很多鸡爪子果和地咕蛹,还带来了很多山货野物,更重要的是,把吴虎的两个弟弟也给带来了。
吴虎是吴大舅家里的老大,他亲弟弟吴豹也有十五了,还有吴二舅家里的堂弟吴狼十六了,都是半大小子,天天窝在山里跟着吴外公父子三人打猎,也没啥出息。
而且家里条件不好,后山村又小,也没啥人,媳妇儿也娶不来。
所以一听说冯霓想让表哥表弟们过去帮忙,哪里会不愿意,而且两个舅舅还交代了都是有力气的小子,脏活累活随便安排,不听话了,就让冯老二这个姑父随便打,好好管教管教。
至于冯霓说的工钱,压根不要。
不过吴家人是厚道的,他们都说不要,可冯霓也不可能不给。
她和爹娘商量了一番,还是跟之前她想的一样,三个表哥,一人一个月一两银子,管吃管住,这条件,就是搁在县城,那也是相当好了!
不过钱虽然多,可活儿确实也不少。
且不说现在每隔三天都得往镇上送各种东西,就是那地里的活计,也是很多的。
是的,冯霓系统里的每日任务还是在不停的增加。
时隔一个月,她不仅把之前买的五亩荒地全部种满了系统所需的粮食,现在更是又买下来周遭的十多亩荒地。
这也是她急着让三个表哥表弟过来的原因,加上她那憨弟弟二富,一下子四个壮小伙儿,地里的活计自然干的不错。
当然吃得也不错,他们四个人,一天都能吃上小五十个馒头,再加上家里其他人吃饭,可把吴氏给累的,冯霓本来想请别人过来帮忙,不过被自家娘还有婆婆一起制止了!
“以后两家就一起吃饭吧,你家的灶房小,以后就在咱家开火,也方便。”
何家虽然在村中央,不过偏西北边点,而冯家住的刘家老院子就在在西边,也就是村尾的地方。
如果不走村子里的大路,而选择从旁边的小路过的话,倒是也省时间,近了可多,冯霓那次夜里出门,走的就是这条小路。
只不过走的是村子后面接着山林的地方,都是麦场麦垛没人家住,小路才没人修理,杂草很多,蚊虫也多,平时很少有人走。
也正是因为如此,上次冯霓才发现了那对野鸳鸯。
不过此时的野鸳鸯之一的主角,正在冯霓的对面,笑得很腼腆。
这人正是村里的小寡妇杏儿,她婆子蔡寡妇早年丧夫,前两年丧子,而且还是独生儿子,所以对于杏儿这个进门不到半年就“克”死儿子的儿媳妇很是不待见。
不仅不待见,还刻薄的很。
只是冯霓没想到的是,杏儿这个看着腼腆内向的小寡妇,竟然内心胆大又奔放,敢和小情郎在麦场的麦垛里……
至于冯霓为啥这么了解杏儿为人,那自然是因为杏儿如今给冯霓“打工”。
家里的小生意越来越多。冯霓也是忙的不可开交,还好家里的帮手不少。
吴氏和何母就专门负责家族和做饭之类的,而俩小姑子则是分开了,如今做头花和菩提子手串饰品之类的就彻底由何春水负责了,何秋水则是和冯四妮一起,专门负责收拾村民们送过来的鸡爪子果、地咕蛹还有菩提子。
而何青山则是负责记账,他不需要全程盯着,只需要在两个小姑娘称好记好之后,最后仔细的记账就好了!
其他时间,他就能安心的写他的话本子了。
…………
一个月前,马娘子那里敲定了和锦绣坊的合作后,冯霓就带着全家行动,熬天熬夜的赶制出了二十匹扎染布料。
除了之前的落花飞霞,她又染了天青烟雨,花心绚烂和踏雪寻梅……名字起的文雅,逼格就更高,卖价自然也更高。
这不,这批货刚送过去,就立刻受到欢迎,马上有了新订单。
而且这些布匹都是小四十尺的,正好一两银子一匹布,冯霓不但得了二十两银子,还得了额外十两银子的定金。
她和马娘子最终定得是五五分成的契约,而且是一个月一结红利,在此之前,全权由冯霓拿着记账,马娘子月底查账就好。
也正是如此冯霓的手里,又多了三十两的流动资金。
她心下一估摸,流动资金完全没问题,于是便立刻去了县城最大最好的医馆,请了那里正骨最好的老郎中,请他出诊。
何青山的腿,耽搁的时间长了,行动也很是不方便,带他来县城看病,说不定还得待这里好几日,还要专门有个人过来照顾,实在是不方便。
于是冯霓便想到了请郎中出诊,这个时候的郎中,是经常出诊的,不过大多数都是城里的大户人家,像这样跑去乡下的,老郎中是第一次见。
不过医者仁心,他听了冯霓的描述,觉得那书生的腿应该还是可以治的,于是便带着他的装满了工具和骨伤所需的基本药材的医箱,带着他的小一童,跟着冯霓走了!
其实也是冯霓出了足足五两银子的出诊费,老郎中又不傻,平时在医馆,他看一次病才五十文,这出诊一次都五两,十倍的钱呢!他自然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