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等片刻,家仆去而复返,将大门完全打开,又极其礼貌的请赵景等人进去。
“大人往这边来,我家老爷正在堂内等您。”
家仆的语气那叫一个客气、亲切,与刚才可是天差地别。
进入宅院没走两步,赵景便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双眼乱瞄。
这刘宅从外头看也不算大,但里头可是五脏俱全,宅院以大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有门厅,后有主屋,两侧则是配房,门窗上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卉、瑞兽等,寓意吉祥。
墙壁上则挂有名家的书画,或描绘山水,或书写诗词,彰显主人的文化修养。地面上铺设的青石板,经过时间的洗礼,更显古朴。
宅院中心位置有一片园林,假山、池塘、花木、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假山或由太湖石堆砌,形态各异,或隐或现,增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
池塘中绿叶伴花苞,金鱼游弋,水面上偶尔有几片落叶轻浮,更显宁静。
上方一座小桥,当中有一亭台,八根檀木柱子支撑四方,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翘角上有四方神兽的石像,惟妙惟肖。
因为赵大崇尚节俭,除开登基后扩建以此皇宫外基本再没有翻修过汴梁皇宫,很多东西都是前朝留下的老物件了,兴许是这宅院的一砖一瓦比较新吧,明明都是些司空见惯的东西,让赵景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穿过园林,家仆将众人带到一间颇为宽阔的堂前。
“巡抚大人请稍等,我家老爷正在更衣,马上就到,诸位可以先进去就座歇息。”
交代完,家仆俯身作揖,转头离去。
众人也不含糊,既然让自便,那当然不会有人傻站着等咯,像这种世家人办事最为讲究,更衣指不定要多长时间呐……
左为尊,主人位置的左手边乃代表着第一贵客,按照现在的身份来说,柴禹锡应当就座在这里,但他就是不敢把屁股放在这张椅子上面。
到最后还是赵景先坐在靠后一点的位置,柴禹锡才悻悻接受。
不久,几个婢女端着茶水、各色糕点入趟,给没人桌上都放了一份。
“劳驾,请问刘驰相公什么时候过来?”
面相清纯婢女双手稳端木托,先低头见礼,再答:“老爷正在更衣,老爷更衣需要做到顺心顺意,所以具体什么时候能来我也不知道。”
“好,多谢。”
婢女再颔首致意,脚步轻盈的走了。
后续发展果真如她所讲,等会近半个时辰,糕点换了两回,刘驰依旧没出现。
“唉!”郭进怒拍桌面,一跃而起。“这刘驰装什么大尾巴狼,换身衣服要这么旧吗?臣去把他拽过来!”
郭进少时贫贱,在巨鹿富户家做佣工过活,本人身强体壮,倜傥任气,喜欢结交豪杰侠士,嗜好喝酒和赌博游戏,从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从军,一路靠军功在后汉、后周、大宋三朝为大将,称得上战功彪炳。
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对于文人学士可不了解,他着实想不通不就换件衣服吗?需要搞这么长时间?跟个娘儿们一样。
“别动。”
站在门口看屋檐处燕子筑巢的赵景拦住了他。“我们是客人,客随主便,不要造次。”
“可是官家,这厮也太过分了,臣非常怀疑他就是故意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癖好,换位思考一下,若是你在穿衣服的时候有人拽着你就往堂前走,完了还骂骂咧咧的,你会不会生气?”
赵景抓着郭进的胳膊进入堂内,示意他坐下。
郭进无言应答,若真有人敢这样,他肯定会暴走的。
“不劳烦大人,老夫来了。”
听到声音,众人的目光齐齐转到堂门,只见一位两鬓斑白,胡子修剪工整,脸颊骨感的老叔叔站在他们面前,微笑着作揖拜遏。
“请问,您就是巡抚大人吗?”老叔叔望向赵煚问道。
“不。”赵景手指柴禹锡。“巡抚是这一位,我只是随从。”
老叔叔面有讶异,还是先向柴禹锡赔礼道歉,再向赵景道:“老夫在外面听到小哥所言,有理有据,循循善诱,故以为是你才是巡抚大人,着实抱歉。”
赵景莞尔笑之,再看来者身着衣物当是蜀锦吴绫制成,价格不菲,且腰间香囊在太阳照耀下点点闪光,更是少见,当即此人身份已经呼之欲出。
“你应该就是刘驰相公吧?”
“老夫正是。”
痛痛快快的承认身份,一一见礼后刘驰安坐主人位置。
“巡抚大人既未着官服,那是否有凭证在身?”
“那是自然。”
柴禹锡挥手,赵景将凭证递到刘驰手上,供其验证。
“虽然老夫未曾见过宋朝皇帝的章印,但汉国已亡,巡抚大人出现在岚州倒也不奇怪,老夫权且信了。”
刘驰将凭证还给了赵景,再问柴禹锡来此找他所为何事?
“我观刘驰相公心如明镜,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
在柴禹锡的微笑中,刘驰挺直了腰板,手指在茶杯上摸了一圈,表情发生了多次变化。
“老夫听说大宋皇帝如其兄长那般也是一位仁君,他急令巡抚大人前来,恐怕是为百姓饥荒一事吧?”
“相公果然聪慧,一语中的,晚生佩服!”
柴禹锡见缝插针,成功拍了刘驰的马屁。
“实不相瞒,自打得知百姓饱受饥饿甚至易子而食时,官家心如刀绞,白天无心政事,晚上更夜不能寐,每夜皆许愿上天以求苍天降雨,滋润万物,救百姓早出水火……”
柴禹锡这话说的让赵景牙根一阵酸,没错,他确实有过类似言论,但不至于这么夸张……
可柴禹锡有听不见他的心声,一本正经继续编:“然苍天埋怨官家为一统大业而破坏两国和平,不愿降雨。
官家为救灾,先从中原调粮前来,可路途遥远,灾民等不及,已经与官军发生冲突,万般无奈之余只能遣我前来与本地世家、商户商量在本地征粮赈灾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