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过不了多久,
主办方以“初春”为题,让大家比试作诗,看谁能获得头名。
这次比试的头名者,可于第二天前往蔡大儒的家中拜访。
比试开始,一位才子率先吟道:“春风拂柳绿,花苞欲吐鲜。初阳暖大地,万物展新颜。”
众人纷纷叫好。
接着,又有一位文人站出,高声诵读:“初春花开处,蝶舞蜜蜂忙。细雨湿芳草,山川披翠裳。”
同样赢得了不少喝彩。
接着几位才子相继展示了自已的诗作,现场气氛热烈。
蔡琰和主办方,以及刚刚的几位亲眼看过莫不凡现场作诗的人,
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莫不凡,看来这次是无论如何不做诗都不行了。
莫不凡看了看四周的景象,这初春的洛阳,庭院之中,花坛之边,稀稀疏疏的小草正随风摇曳。
恰在这时,正好淅淅沥沥地下起了细雨,远远望去,那一片绿色显得愈发朦胧。
心中想起后世的一首诗,于是便缓缓吟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此诗一出,全场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赞叹声。
甚至有的才子诗句刚刚做到一半,也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在莫不凡这首诗面前,他感觉自已完全没有必要再继续作下去了。
“妙啊!这诗句简直精妙绝伦!”
“如此生动且传神地描绘出初春之景,实在令人由衷地叹服!”
蔡邕在后台听着,也不禁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此子大才,首句写春雨如酥般润泽,生动形象。次句描绘出草色朦胧之景,富有意趣。
后两句将早春与暮春烟柳对比,突出早春的清新与生机,充满对早春的喜爱与赞美。”
莫不凡的一首诗做完了以后,现场便不再有人作诗了。
最终,毫无疑问,莫不凡的诗一举夺得头名。
诗会结束后,人群中议论纷纷,嘈杂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关羽当真是才华横溢,此诗一出,怕是只有益州牧莫不凡能与之相提并论了。”
“是啊,不知他是何来头,竟有如此惊世才情。”
“据说益州牧帐下有一大将名曰关羽,不知是不是此人。”
“许是同名同姓罢了。怎可能是同一人,据说益州的关羽长得凶神恶煞,砍人从不需第二刀。”
一旁的关羽大张着嘴,手里的酒此刻也不香了,听着别人这番话,心里想着:我觉得你是在骂我,但你又好像是在夸我。
莫不凡在众人的称赞声中,摆出一副事不关已的淡然样子,心里想着:别人说的是关羽,又不是我莫不凡。
蔡琰走上前来,拱手道:“该叫你关兄还是莫兄呢?恭喜夺魁。”
莫不凡回礼道:“多谢蔡兄,若不是这春日美景给了我灵感,怕是难以作出此诗。”
两人正说着,主办方的人走了过来。
“关公子,明日请按时前往蔡大儒府上拜访,莫要误了时辰。”
莫不凡点头应道:“多谢提醒,定当准时前往。”
回到住处之后,莫不凡的心情犹如波涛汹涌的海面,久久难以平静。
想到明日要去蔡邕府上,不知会有怎样的交流和考验,他决定好好准备一番。
只是从今天两人见面那短短几分钟的情形来看,似乎蔡大儒不待见自已,一副并不喜欢自已的样子。
怎么说呢,那眼神之中似乎隐隐约约地蕴含着一些不易察觉的敌视的味道。
莫不凡想了想,觉得有可能是自已的州牧身份,或者是领兵讨逆,有违儒家学说。
毕竟儒家讲究仁政,而自已在战场上的杀伐决断,或许在蔡邕这样的大儒眼中,太过血腥和暴力。
又或许是自已手握重兵,从而让蔡邕认为自已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但不管如何,明日的行程之行都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自已必须想办法消除蔡邕的成见,若能得到他的支持,对自已未来的发展定然大有裨益。
莫不凡在心中反复不停地思量着应对之策,思绪如麻,不知不觉,夜已深沉。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莫不凡早早起身,换上一身整洁的衣衫,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前往蔡邕府上。
他心里估算着时间,又等了一会,觉得蔡邕应该也起床了,于是便出门前往蔡邕的府邸。
出门时,莫不凡特意选了一件素雅而不失庄重的衣服,以显示自已对这次拜访的重视。
他知道,去得太早可能会打扰到蔡邕休息或者正在忙碌;
而去得太迟又显得有些失礼,毕竟不能让别人等着自已。所以,他必须把握好这个度。
一路上,莫不凡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路上有什么意外耽误了时间。
就这样,他来到了蔡邕的府邸门前,轻轻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一个家丁打开了侧门,莫不凡礼貌地递上自已的名帖,并说明来意。
家丁接过名帖,转身进府通报。
等待的过程中,莫不凡心中还有些忐忑不安。
虽然他和蔡邕有过一面之缘,但毕竟对方是名满天下的大儒。
就在这时,家丁出来告诉他,蔡邕让他进去。
莫不凡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跟着家丁走进了府邸。
一进正厅,莫不凡便看到蔡邕正端坐在主位上,神情严肃。
莫不凡赶忙上前,恭敬地行礼道:“学生莫不凡,拜见蔡大儒。”
蔡邕微微抬手,示意他坐下,说道:“莫公子,今日邀你来,是想与你再聊聊昨日那首诗。”
莫不凡正襟危坐,说道:“愿听先生教诲。”
蔡邕说道:“你那首诗,意境优美,词句精妙,可见你功底深厚。但不知你对诗词之道,有何更深的见解?”
莫不凡沉思片刻,答道:“先生,学生以为诗词不仅要描绘美景、抒发情感,更要能反映时弊,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蔡邕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接着问道:“那你觉得如今这诗词之风,有何不足之处?”
莫不凡说道:“如今之诗词,多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作,少了对民生的关注,对天下的担当。”
蔡邕微微颔首,说道:“你能有此见解,实属难得。那依你之见,如何方能改变这现状?”
莫不凡拱手道:“先生,学生以为,当倡导文人走出书斋,亲身体察民间疾苦。
再者,朝廷或地方亦当重视诗词之导向,鼓励文人以诗言志,为社稷发声。”
蔡邕捋了捋胡须,说道:“嗯,想法不错。但这实施起来,恐非易事。”
莫不凡坚定地说道:“虽艰难,但若有志之士携手共进,未必不能有所改观。”
蔡邕若有所思地看着莫不凡,说道:“那你今后欲如何践行你的理念?”
莫不凡略一迟疑,说道:“先生,不瞒您说,我身为州牧,政务繁忙,恐怕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