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村1980
南山村1980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南山村1980 > 第97章 压力

第97章 压力

加入书架
书名:
南山村1980
作者:
昇记笔谈
本章字数:
9322
更新时间:
2024-09-11

“可是我该讲些什么呢?”李大国有些茫然。

他也感觉到专题培训可能是个快速提升电研所整体科研水平及个人能力的快捷办法。

可是又讲些什么呢,电研所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想听的侧重点肯定也都不一样。

一下子该从哪里讲起。

“这还不简单,你就按小组来,假如你是那个小组的一员,你该怎么研发,又会专攻哪些科研难题,又有什么突破的办法。”

夏培晓的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李大国瞬间便茅塞顿开。

他李大国擅长的不就是讲课吗,而且他脑子里也有近乎是全盘的计算机研发思路。

只要按着自己的思路将计算机的研发过程讲出来,每个人的研发不就变成了开卷考试了吗。

哪儿还用再摸索,照着他的思路实践就是了。

“太好了,那明天,不,后天吧,后天咱就开始。讲到哪个组的内容,哪个组就全员学习,其他人员有空也可来旁听。”

俩人刚找准李大国的工作方向。

汤定远便神色慌张的跑了进来。

“胶卷洗出来了,是……那是……”

汤定远大口喘着粗气,显然他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过来的。

“是什么,汤工别着急,慢慢说。”夏培晓从旁劝慰。

“80286的设计图纸。”

汤定远缓了片刻,吐出一句话。

“什么?”

别说是夏培晓,李大国听了都大惊失色。

按照历史的轨迹,80286微处理器不是82年才发布的吗,怎么现在便有了图纸?

经过片刻的思索,李大国心里才慢慢有了答案。

按照英特公司的研发特点,他们习惯领先半代做研发。就是说8086发布的时候,其实实验室里已经有了8086的1.5代产品,如果时间再推后一些,2代产品的图纸也就该有了。

按照这个规律倒推,如果80286是82年发布的话,那实验室的产品差不多应该在81年中期就该有了,那设计图纸出现的就会更早。

也就是说现在他们手里的图纸是两年后才会问世的绝密资料。

“晶体管数量预计至少十万个。”

“制造工艺2微米甚至更高。”

“数据总线16位。”

“两种运行模式。”

“时钟频率预计至少20MHz。”

“……”

李大国思索之时,夏培晓已经在拿着冲洗出来的相片仔细研究起来了。

设计图虽然只有一部分,而且拍摄的也不是很清晰,但已经足矣能看出很多细节了。

随着一项项指标的确认,夏培晓的神色越来越凝重,到最后甚至都无力的瘫坐在了椅子上。

“不可能,不可能。”

“太不可思议了。”

“太可怕了。”

这一刻她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自信心都近乎崩溃。

自己的电研所连5微米的工艺都还没有呢,人家的技术都已经提升到2微米了。

还有晶体管的集成度,电研所现在连一万个晶体管都是未知数,人家的晶体管已经多达十万以上了。

这让人怎么比,怎么追,怎么超越。

“夏教授,事情似乎还没有太糟糕。”

李大国察言观色,感觉出夏培晓少有的受到了打击,连忙安慰。

这一刻他也明白了为什么会被田学林敲打了,田学林肯定是知道老米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才暗示李大国应该奋起直追。

要不然,以后就真没机会了。

“何以见得?”

夏培晓闭着眼睛,揉捏着鼻梁处的穴道,开始思考对策。

“以我看,这些图纸应该只是对手实验室里的东西,也就是说离发布至少还得两年时间,这两年里,我们只要尽快研发出第一代的夏芯,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和他们发布同等产品,那咱们依然会有胜出的机会。”

李大国指着照片帮夏培晓做着分析,夏培晓依旧在闭目沉思。

即便是研发出5微米,一万个晶体管的制造工艺,要想在一年内突破到2微米,十万个晶体管,谈何容易。

“夏教授,别忘了,咱们除了有高质量的硅片之外,还有高纯度的玻璃,如果镜头研磨产线上线,有了特殊镜头,别说是2微米,我有信心在一年内将芯片制造工艺提升到1微米甚至更低。

有了1微米的制造工艺,十万个晶体管集成也不难。”

见夏培晓神色依旧凝重,李大国继续宽慰。

“此话当真?”

夏培晓眼前一亮,如果说蚀刻技术能突破到1微米,那还真有可能在两年的时间内奋起直追,甚至是赶超老米。

“咱们可以立下军令状,如果两年内,不能将制造工艺提升到1微米,到时候我愿捐出全部身家。”

李大国珍重的表示。

“军令状倒不至于,我相信你。”夏培晓重拾信心,“图纸的事仅限于咱们三人知道,再也不要外传了。”

夏培晓担心电研所的人知道了国外的技术,会影响士气。

“好的,夏教授放心。”

李大国和汤定远点头应允。

“还有,照片再洗一份给我,这份大国你拿回去研究,接下来的专题培训就照着这个80286进行。”

得知了对方的技术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可以照着技术进行模仿,这可比拆解几台进口的小型机强多了,而且还能大大缩短研发进度。

想想那十万米刀花的可真远,其价值还没这份资料的百分之一。

也就是说田学林给的胶卷估值至少超过千万米刀。

“好的,我会好好准备的。”李大国答应了下来。

从夏培晓的办公室出来,已经是夜里11点了,他刚走出电研所的大门便被依着墙角站着的一个黑影吓了一跳。

“吓死我了,你怎么不进院子里。”

看清黑影是麦冬,李大国这才缓过神儿来。

“见你们在工作,没想打扰,你那大房让我来接你。”麦冬说话依旧冷冰冰,没任何表情。

电研所和陈庄全都有刘剑锋安排的安保,李大国的安全问题不大,所以麦冬今天没守着李大国,而是到军营里熟悉情况。

她也刚下山不久。

“秦文静自己怎么不来?”

李大国反应半天才明白麦冬口中的大房是指秦文静。

“她怕黑,害怕踩到粪便。”

这个年代由于没有路灯,晚上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而且满大街的都是各种牲畜的粪便,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你不怕?”李大国反问。

“怕过,不过有次执行任务在丛林里纹丝不动的爬了三天三夜之后就再也不怕了。”

麦冬难得的触景生情,对自己的过往提了只言片语。

“谢谢你……大半夜来接我。”

李大国原本是想感谢麦冬对他的信任与照顾,但总觉得有点太过于煽情,就随便找了个理由。

“你的特种作战训练方案写的不错。”

麦冬没接他的话茬,而是称赞了一句他的方案。

“能被麦长官认可是我的荣幸。”李大国调侃道。

“谢谢你为老兵们做的一切。”

麦冬的三句话完全不搭边,而且和李大国的对话也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但是李大国能感受的到,此时的麦冬多了几分对自己的欣赏。

可能是她在刘剑锋那里获取到了自己不少过往的传说,想必是口碑甚好。

谈话间两人回到家中。

听到院子里的脚步声,秦文静马上就隔着窗户问了句:“李大国,是你吗?”

“是,早点睡吧。”

李大国应了一声,便轻手轻脚的回到了房间。

忙碌了一天,满是疲惫,躺在床上,李大国却没有丝毫的困意。

他在思考该如何开始自己的专题培训。

按照夏培晓的规划,目前的计算机研发分成了芯片制造、软件、硬件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面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模块的研发与设计,零零总总的研发小组加起来估计得有三四十个。

按照自己的精力,每天可以讲两次大课,四个课时,因为备课还要消耗大半天的时间。

这两次大课如果各讲一个小组的研发内容,那么将所有的小组循环一遍估计也得多半个月的时间。

半个月覆盖到一次的效率显然太低了,照这种方式,将所有想讲的内容讲完估计小两年的时间就出去了,根本就起不到效果。

所以,面面俱到的讲授方式肯定不可取。

还是应该有所侧重,卡脖子的,着急突破的,可以快速赚钱的技术就可以优先讲,而边边角角,无关大局的技术就可以放到后面。

这样才能快速见到效果。

那什么是卡脖子、着急突破、快速见钱的技术呢,显然就是芯片制造了。

当下最难突破的技术是晶圆的掺杂,只要能解决这个难题,那芯片制造就可以顺利推进,接着便可生产低端芯片变现。

在芯片制造变现的同时,就可以考虑微处理器制造了。

对于微处理器制造,最难的还是结构设计。

因为现在的电研所全都是在闭门造车,根本没得参考,所以大家对各自的设计全都持摸索、待确定、未知的态度。

如果照着80286的结构照搬的话,那么效率必然能高出很多。

所以这块内容应该重点讲解微处理器的结构设计。

有了微处理器,紧接着最重要的就是板卡,而板卡中最重要的设计就是南桥和北桥两个芯片。

这两个芯片一个控制微处理器与板卡、主存储器的数据交互,而另一个则是控制板卡与各个接口之间的数据交互。

只要将这两个芯片的原理和结构讲解清楚,那整个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就算是拿下了。

当然主存储器也就是内存的设计同样很重要,但李大国对内存的制造不够了解,这块需要用到材料科学、半导体等复合技术,还需要找夏培晓请教之后才能有更清晰的办法。

实在不行,这块可以暂时从倭国进口,其成本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有了大致方案,李大国心中释然,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第二天,李大国第一时间找到了黄玲怡和汤定远,询问他们芯片制造和掺杂技术的有关难题。

汤定远没有任何障碍,黄玲怡则是面临掺杂的化学实验问题。

她需要一批批的试制芯片模型,然后再一次次的进行掺杂实验,最后通过一组组的数据比对,优化之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实验。

过程重复、单调而乏味,而且完全不能预估时间。

“黄教授,如果再扩出三个实验小组,由你带队指导,能不能提升实验的进度?”

李大国想到,既然一个小组每天可以完成一组数据,那么横向扩展三个小组就能多完成两组数据,那无形中不就等于提速了两倍吗。

“能是能,但这样做一是需要更多的科研人才,二是需要更多经费,三是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四是需要耗材支持。”

三个小组消耗必然至少会增加两倍,而且再加上重复冗余,总体成本和损耗,应该至少是一个小组的四倍不止。

“咱们一个组每天的成本大概多少?”

要是换成以前,李大国想都不想就会选择扩人,但现在囊中羞涩,还是得评估下自己的实力。

“一个小组,一天的损耗在两万左右。”黄玲怡波澜不惊的说出了一个数字。

李大国都惊呆了,这特么是花钱溅水花玩儿呢。

一天就得干进去两万,三个小组至少得六七万一天,一个月120万,雅蠛蝶。

“扩吧,黄教授可有人选?我让李教授抓紧挖人。”

李大国犹豫再三,咬着牙作出了抉择,用钱换时间,这笔买卖不亏。

至于钱的事儿,再想办法就是了。

“我的学校里有合适的人选,能不能请到现在还不敢保证。”

黄玲怡思考片刻,想到了几个人选,她是夏中大学的教授,之前也带出过不少好苗子。

不过夏中大学远在鄂北省,万水千山的人家未必肯来。

“我这就去安排。”

商量好了扩编方案,李大国连忙和李沛沛沟通后,接着又陀螺似的奔向了陈庄。他得赶紧和杜俊彦确认钱的事情,要不真就麻烦大了。

“呦,稀客呀。不是说不管厂子死活了吗,怎么又来了。”

见到李大国,杜俊彦马上就是一顿挖苦。

昨天这货信誓旦旦的说,以后再也不管陈庄工业区的所有事了,回音都还在屋里飘荡呢,他这就又来了。

“没心情和你开玩笑,快点说,账上还有多少钱?”

李大国往杜俊彦新买的大沙发上一躺就直接要钱。

“三百万花完了?”

杜俊彦心里一惊。这特么三个月还不到呢。

陈庄工业区一个劲的赚钱,那边电研所就像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见底了。”李大国一筹莫展。

“刚那个谁,对,范建军说开春还要三百万修路?”

杜俊彦更郁闷,李大国他是不赚钱不知道赚钱的难,花钱跟个大爷似的。

“嗯。”李大国支吾了一声,他也有些不好意思面对杜俊彦了。

缺钱不怪人家杜俊彦,相反人家还把厂子打理的有声有色。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