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喜的是两段尸本是一体,却按照两个邪祟来算,每个都给他提供了12精粹。
这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赚大发了!
但回想刚才九叔灭杀两段尸的场景,周易不仅有些后怕,再加上实力越强,提供的精粹越多这个规律,这两段尸显然是周易遇到的最强邪祟。
不愧是两段尸,怨气十足,比起一般的邪祟凶残的太多。
两截尸体居然能化作两个邪祟。
若不是九叔在,他很可能不是两段尸的对手。
就连九叔的雷法都劈了多次才劈死两段尸。
以他现在的实力要是和这两个邪祟交手,几乎和送死没多少区别。
“雷法……”
周易看到被劈的焦黑的两段尸,心中火热。
“我一定要学到雷法!有雷法在身,对付妖魔鬼怪就容易的多了。”
看了一眼精粹:
【精粹:41】
12+12+7+4+6=39
再加上原来余留的2点精粹,积累的精粹让他感觉到了一夜暴富的感觉。
周围迷雾散去。
周易问道:“师叔,两段尸这是被解决了吧。”
九叔点头:“已经魂飞魄散了。”
“那就好。”
周易松了口气,两段尸魂飞魄散,他应该可以从桥上过去了。
“师叔,镇上的这些怪异事件都是这两段尸搞出来的么?我今晚就遇到了不少邪祟……”
周易将遇到的邪祟讲述了一遍,瘦猴子和他控制的行尸也一并包括。
九叔沉声道:“被这两段尸怨气、煞气浓郁,被它所害的人,有一定几率也化作邪祟害人,你遇到的那小女孩,旅馆老板,大概就是被它所害而化作的邪祟,只能算是厉级邪祟,而这两段尸,已经达到了凶级的程度。”
厉级,凶级?
周易之前听说过僵尸有白僵,黑僵,绿僵之分,原来其他邪祟也有分级,不由得问道:
“师叔,厉级,凶级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能否跟我讲讲。”
“这是我们修行界对邪祟的划分。”
面对周易好奇的目光,九叔一边走一边说道:
“白僵,黑僵,绿僵是根据僵尸的特征来划分,而厉级,凶级则是根据邪祟的厉害程度来划分。根据邪祟的危害和厉害程度,它们大致被分为五档。”
“分别是厉,凶,灾,厄,灭。”
厉,凶,灾,厄,灭?
从这五个字中周易就感觉到了不祥的意味,周易继续问道:
“这五个级别意味着什么?”
“厉,一般所说的厉鬼,就是厉级,白僵,黑僵都属于厉级,弱小的厉级邪祟普通人都难以对付,而厉害的厉级邪祟,就算是大拳师或者练气二重的修士对付起来都很麻烦,更别说普通人了。”
说完,九叔指了指两截碳化的尸体:
“而凶级的邪祟,实力比起厉级要厉害的太多,这个程度的邪祟破坏力,诡异程度,凶残程度都大幅度提升,便是一练的宗师和练气三重的修士遇到都要能跑多远跑多远,不要试图和它们对抗。”
“像是这个两段尸,怨气十足,凶残无比,若是放任不管,整个镇子起码要死几百个人。”
周易心中凛然:
“仅仅是凶级就这么难对付了?那后面的灾,厄,灭呢?”
九叔摇摇头道:“末法时代,不仅代表的是修士的末代时代,也是邪祟的末法时代。因此灾级的邪祟已经很少很少了,这个时代也难以诞生这样的邪祟。”
“这个级别的邪祟要是出现在这个镇子,整个镇子的人都要死光。这种级别的邪祟,我遇到了也是只有一个死字,或许只有大师兄才可能对付的了。”
一个镇子的人都死光?
这镇子起码有几千人。
周易心中一惊。
九叔继续道:“至于厄级,已经不是这个时代能诞生的东西,就算有,也是几百千年前遗留下来的,不用过多的担心。”
“那也就是说,厄级邪祟还是可能存在的?”
似乎感觉到从的担心,九叔笑了笑:
“不用太担心,我说的可能有点可怕,其实远没有那么可怕,我修道这么多年,遇到凶级邪祟的次数两只手都能数的过来,这还是我主动靠近的结果,普通百姓一辈子都未必能遇到一次。”
周易嗯了一声:“那灭级呢?”
提到这个级别,九叔脸色凝重下来:“灾,厄合起来便是灾厄,顾名思义,灾级和厄级一旦出现无疑是一场灾难,而灭,顾名思义,灭世。”
“当然,灭世是夸张的说法,可灭级的邪祟一旦出现,那就意味着死亡和灾难,将会造成成千上万的死亡,这种程度的邪祟,历史上都寥寥无几,往往都是诞生在极端的乱世之中。”
周易没有继续再问,拱拱手:
“多谢师叔解惑。”
九叔摆摆手:“其实都是尝试,回头再见到你师父,记得找他要一本《真君实录》。”
“《真君实录》,这是什么书?”
九叔解释道:“这是我茅山开派祖师三茅真君记录修行见闻的一本书,两千年来修书数十次,几乎包罗万象,修行界的一切常识上面几乎都有记载,甚至很多隐秘的知识都有记载。”
《真君实录》
周易心中默念。
这本书几乎相当于修行界的百科全书。
也就是茅山这种传承了两千年的门派才会有这种书,放在那些小门小派中怕是能称得上宝贝。
两人来到那口棺材面前,九叔看了一眼那行尸:
“炼尸术练就的行尸,这黑棺里的符文……镇尸符……我知道你说的那个瘦猴子想做什么了。”
说到这里他顿住了,周易适时捧哏:“什么?”
“想以两段尸炼尸,两段尸本就怨气十足,是极好的炼尸材料,若是能炼尸成功,实力甚至比两段尸还厉害不少。”
周易嗤笑道:“那他算是想多了,他连我都对付不了,哪来的本事去对付两段尸?”
九叔淡淡一笑:“这世上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多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