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 第813章 孤臣受奖

第813章 孤臣受奖

加入书架
书名: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作者:
样样稀松
本章字数:
8648
更新时间:
2024-11-15

南京,皇宫。

黄立很感兴趣地打量着前来觐见的武将,四十多岁的年纪,长得敦实,皮肤是海风留下的沧桑。

眼睛不大,但却挺有神。棱角分明的脸庞,显出几分倔强。

“张卿免礼。”在张杰绪有些忐忑的沉默中,皇帝和熙的声音终于响了起来。

“微臣谢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张杰绪再次叩首,方才站起,微躬着身体恭立。

“张卿不必拘谨。”黄立又安抚了一句,令宫人搬来绣墩。

张杰绪在历史上名声不显,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功绩。

就在满清征战江南的时候,张杰绪只是南明军队的一个官职不高的军官。

尚可喜和耿继茂合兵攻下广州,并继续向全广东进攻,张杰绪自知难以抵挡,便选择了出海逃亡,而不屈从于满清的统治。

于是,张杰绪带残部三百余人和数百民户,扬帆海上,直到漂流到纳土纳群岛。

这些遗民在张杰绪的带领下,控制了附近的岛屿,并从此安居下来。

张杰绪利用岛上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岩金石矿,迅速积累了财富。

而纳土纳群岛位于南海西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南海门户”之称。

因此,控制纳土纳群岛的张杰绪等人,也开始从事海贸,并建立了一个企业——南华公司。

虽然在纳土纳群岛,张杰绪建立了一个类似于王国的存在。但张杰绪并未称王,依旧奉大明为正统。

当然,如果历史没有改变,这个史书上少见记载的王国,会被称为安不纳王国,张杰绪也将被推举为国王。

而在张杰绪死后,因为王位继承而发生了内乱。最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入侵,占领了纳土纳群岛。

在明军光复江南后,张杰绪便从海商那里得到了消息,不禁欣喜若狂。

他立刻率领一百多还算能打的士兵,乘坐海船赶来助战,并献金千两。

黄立也很欣赏这位海外孤臣的忠义,并没有派他和那些士兵上阵拼杀。

封官是肯定的,直到北伐成功,张杰绪和他的手下,也只是做些并不危险的工作。

现在,黄立准备派张杰绪继续回纳土纳群岛坐镇,替大明守好南海门户。

尽管占领了婆罗洲,还有大半个马来半岛,所谓的南海门户,作用已经大打折扣。

“张卿的那些忠勇将士,是否还在麾下?”黄立微笑着问道。

张杰绪躬身道:“启奏万岁,一部分还由微臣率领,一部分已经退役返乡。”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毕竟,一些人已经不年轻,也有叶落归根之念。”

“叶落归根哪!”黄立感慨着重复。

他不知道是说好,还是说不好。这种传统观念保证了华人对故国的向心力,可也阻碍了对海外的移民。

“万岁。”张杰绪似乎猜测到了皇帝的些许想法,慨然奏道:“微臣尚未苍老,还可为国效力。”

黄立笑着点头,说道:“朕正是要委张卿以重任。纳土纳群岛需要有人镇守,你最熟悉,可愿前往?”

“微臣愿往。”张杰绪暗自松了口气,觉得这并不算特别困难的任务。

虽说他也有回潮州故里的心思,但年纪不老不小,官职也不高不低,甚是为难。

在纳土纳群岛十几年的生活,他也适应了。何况,那里还有他的旧部,已经娶妻生子,安居乐业。

黄立缓缓说道:“虽然在纳土纳群岛你得到了土著的认同和拥护,但纳入大明疆域,有些工作还是要做的。”

“比如人口比例,汉人一定要占多数。非如此,不能长期而稳固的统治。兵力嘛,应该不需要很多。”

纳土纳群岛有两百七十多个岛屿,纳土纳大岛是主岛,面积有两千平方公里,占整个群岛面积的95%以上。

在后世,纳土纳群岛的人口数量才九万,现在也就万八千人。从面积到人口,也就相当于一个县的水平。

这也是张杰绪只有三百多兵的武力,就能在纳土纳群岛占据主导地位。

纳土纳群岛盛产木材、椰子、可可、大米和玉米,最主要的是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后世有通往新加坡和南苏门答腊的油气管道。

而且,作为从婆罗洲到马来半岛的中继港口,也相当重要。

张杰绪说道:“确实如此,有两三百兵力,便足以震慑土著。只要再给微臣一百多兵,保证无虞。”

黄立笑了笑,说道:“先由张卿自己招募,若是不足,再由朝廷拔调,你看如何?”

张杰绪想了想,说道:“万岁,微臣回乡招募,倒也能凑够人数。可在素质上,却不如真正的军队。”

“土著孱弱,也不需太强的武力。你能招到移民,越多越好。需要的武器弹药,朝廷供给。军事训练,你来负责。”

黄立沉吟着说道:“朝廷会派遣文官,加以治理经营。等到彻底安定,张卿愿留则愿留,愿走则走,朝廷自会尊重你的意愿。”

“微臣但听万岁安排,遵旨而行。”张杰绪慨然表示忠心。

黄立向下压了压手,微笑着说道:“朕知你捐资修建了家乡的祠堂,想来也有叶落归根之意。如果以后不改心思,朕会调你回来的。”

“微臣谢万岁隆恩。”

黄立脸上不掩赞赏之色,说道:“张卿文武双全,朕看好你的才干。纳岛经营,朕也充满信心。”

“而且,张卿虽无显赫战功,忠义之心却可昭日月。仅此,亦当受勋表彰。”

黄立挥了下手,小柳上前,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张杰绪接旨。”

张杰绪赶忙起身跪倒,叩道:“微臣接旨。”

张杰绪虽为军官,但黄立看他的才能却不是领军打仗。能在纳土纳群岛立足,并经营得有模有样,倒是偏向于文官。

而且,宁可冒险出海,也不向满清投降,忠义值得嘉奖。若论资历,当与十三家将士,还有杨彥迪、陈上川等人相同。

所以,黄立此次晋爵赐服授勋,算是加恩,并不全以军功以准。

张杰绪领旨谢恩,心中激动莫名,脸色涨红,配合着黑色,变成深深的古铜色。

要知道,大明军队的勋章共分为三种,永历死后依然坚持抗清的是一种;光复江南有功的一种,北伐建功的一种。

从时间上分,这三种就代表着资历,意义大不相同。

象夔东明军,东南郑家,还有漂泊在海上的张煌言、杨彥迪、陈上川等人,都是坚持抗清,矢志不渝的。

张杰绪虽然海外避祸,与这些人差了不少。但能够不屈服,在海外保持大明衣冠,也值得褒奖。

晋伯爵,可袭一次,这对于张杰绪来说,又是一大惊喜。

虽然没有封地,但皇帝把纳土纳群岛交给他治理,似乎也有这样的含意。

当然,张杰绪可以象皇帝所说,在纳土纳群岛呆到年老体衰,便告老返乡。

至于让哪个儿子袭爵,又会被朝廷如何安排,就不是张杰绪能够做主的了。

兴奋激动又感恩戴德的张杰绪告退而去,殿下再次安静下来。

黄立阅看着接下来要陛见的官员,趁着还在南京,南方的很多官员都奉诏觐见,接受指示和表彰嘉励。

而且,南方光复得早,不少官员的三年任期将满,还有政绩突出的,也有调行升转。

象广西巡抚倪生龙,云南巡抚方光琛,贵州巡抚常金印等,也算是从龙之臣,且也很有政绩。

主要是因为当地土司大量迁徙,既腾出了大量土地,也减少了汉蛮矛盾,治理难度大大降低。

所以,他们也将分别到广东、湖南、浙江任职。

相比于云南、广西和贵州这三个偏远省份,在这三个大省任职,已经可以算作升迁。

开疆拓土,移民迁徙,缓和了很多社会矛盾,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消除。

比如广西的苗瑶等族,在明清时期,爆发过很多次叛乱。其根缘就在于地少人多,土地兼并严重。

湄公省开拓之后,从广西移民最为便捷。数年时间,几十万汉苗瑶壮等族百姓前往湄公省耕种。

到现在,这几个省份的移民也未中断。即缓和了各族矛盾,也增强了湄公省的实力,加快了开发速度。

当然,移民也使百姓富裕起来。有些偏远贫瘠地区,发展潜力有限,温饱都难解决,又何谈致富?

除了偏远贫瘠这个标准,灾害频仍也被纳入移民的条件。比如黄河泛滥的江淮地区。

治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且这个成功的标准也很难确定万无一失。

何况,运河也将被海运所取代,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放手治河的需要。

因此,运河两岸依靠漕运生活的百姓,便会失去生计。移民他地,就是朝廷对他们的安置办法。

黄立微皱着眉头,喝了口茶水,稍显疲惫之色。

“皇爷,歇息一会儿再召见吧!”小柳在旁关切地说道:“还有三位大人在候见。”

黄立苦笑了一下,说道:“见完再歇吧,他们在外候见,也不轻松。”

虽然是皇帝,黄立却对臣子们保持着几分尊重,少有失态发怒的状况。

即便犯了罪,依法惩治,黄立不见便是。

何况,候见的都算是一方封疆大吏,这几年也是兢兢业业,推行新政,功劳苦劳都有。

虽然说往来可用书信沟通,但到底不比陛见。皇帝的金口嘉励,对这些臣子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和激励。

而当面的提示,以及君臣对答,也会让臣子的施政更加准确,更符合皇帝的计划。

………………

登嘉府。

随着又一批壮族、越族、高棉人移民的到来,官吏和军队又忙碌起来。

到目前为止,登嘉府的华人数量已经达到了近三十万,越人、高棉人和缅人加在一起,与华人数量相当。

当地土著虽然还占多数,但却在逐渐减少。

尽管没有特别明显的压制政策,但对于违法犯罪者及全家的流放,却一直在严厉地施行。

在这些被流放的人员中,有很多是不满政府,有煽动和参加叛乱的可能。

高压政策是必须的,不如此不能震慑土著,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

而新的流放地则在婆罗洲,流放者在那里是作为奴隶使用的,开矿伐木等体力劳动在等着他们。

大片土地改种了橡胶树和金鸡纳树,粮食种植面积在今年又进行了大幅缩减,产量并不够食用。

但湄公省进口的粮食,弥补了不足。

在看似粮食充足的表面,粮食进口却是长久控制和统治的手段。

按照一贯的规划,新移民被安置在重点地区。而且,他们将是有资格加入军队,或是成为警备队。

虽然新移民也要开垦荒地,但给他们的政策是优惠的,一年不收赋税,光是耕种就有两三季的收成。

“新移民都经过了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在这里定居之后,也要继续教育,早日达到入籍的标准。”

杨生芳翻阅着移民的资料,吩咐着身旁的官吏,“对于抗拒者,绝不姑息。一年后达不到要求的,提高赋税;两年依然无法入籍,会有更严厉的惩处。”

“壮族没有问题,越人表现也较好,高棉人归附的时间还短,倒是没有抗拒的表现。”

官吏躬身道:“当地土著的问题还是很大,尽管慑于武力,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杨生芳冷笑一声,说道:“没关系,他们愿意缴纳高赋税,愿意被排斥于大多数岗位之外,那也由得他们。”

“不过,还是有一些土著在积极接受官府的号召,能起到榜样作用,由少到多,大趋势不会变。”

既然不接受归化和同化,那就不能享受大明子民的待遇,要承担所付出的代价。

除了提高赋税,还有人头税,主要是限制土著人口的增长。同时,官府和军队、警备队,也不会收录他们。

政治、军事领域的摒弃,经济方面的重税,也压制住了土著的发展。只能从事农耕的话,他们没有造反的财力和物力。

杨生芳已经接受了皇帝的观点,认为这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任务。

等到大明人口爆炸,更多的移民到来,土著成为少数人口,问题将全部迎刃而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